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科普期刊数字化转型探究

2020-01-01 07:13郑芙蓉
数字通信世界 2020年4期
关键词:科普期刊转型

郑芙蓉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40)

1 科普期刊需要数字化转型

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普及,如网站、微信公众号的开发,知名大V 的涌现,其免费、快捷、信息量大的特点对传统纸质科普期刊造成严重冲击。我国科普期刊普遍面临生存困境,数字化程度跟不上时代发展,发行量低,社会影响有限。同时,对我国科普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也很少。通过在中国知网中以“科普期刊”“数字化”进行搜索共有期刊27篇,硕士论文4篇,最早的是2010年高宏在《农业科技与信息》中发表的《数字化出版时代农业科普期刊的发展思路》。研究范围以医学健康、农业、青少年科普期刊为主。理论研究窄、少也显示出对科普期刊数字化转型关注度不够。

2 科普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意义

科普期刊是传播科学知识方法、培育科学精神、弘扬科学思想的重要载体。科普期刊数字化转型,指的是全方位将科普期刊从传统形态向数字化形态进行转变的过程。在当前形势下,抓住数字化、智能化促进期刊出版变革的重大机遇期,推动科普期刊数字化转型意义重大。

2.1 科普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有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国家对科学普及高度重视。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1]科普期刊作为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和不可忽视的传媒力量,对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发挥重要作用。2019 年8 月16 日,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对科普期刊的发展提出明确要求,“推动融合创新”“以数字化重构科普生态”“推动全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普类期刊集群。”[2]推动科普期刊的全方位发展特别是数字化转型发展,以高质量的科普期刊产品传播科学知识、打造科普生态迫在眉睫。

2.2 科普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有助于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

网络社会海量信息的传播使人获取便利信息的同时也容易丧失对信息的甄别,不实、非科学信息的吸收容易使人精神迷茫、价值迷失。中国科协历次的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显示,科普期刊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手段。科普期刊通过数字化转型发展占领传播科技信息高地,引领人们寻求科学知识,培育求真务实、客观理性的科学精神,满足人民追求健康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讲到“当前人民急需的是获得面向重大民生需求的科普知识,需要科普科幻期刊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科学的、高质量的内容素材和阅读体验。”[3]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以来,科普期刊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积极参加到宣传科学防疫中来,为人民了解疫情、学习防疫科学知识起到积极作用。

2.3 科普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有助于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面对广阔的数字出版市场,科普期刊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不但能通过开展数字运营提升品牌价值,扩大民众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还能够增加利润,有利于期刊业的良性持续发展。如创刊于1845 年的美国《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作为公认的全球第一品牌的综合性科普杂志,成功运用数字化转型为其发展助力。1996年科学美国人官方网站(www.scientificamerican.com)即正式上线,发展至今每月近400万点击量。此外还综合运用推特、脸书、谷歌、官方微博账号及微信公众号等一切新型数字传播平台传播和销售优质期刊内容,让出版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多次使用。[4]

3 科普期刊发展现状及数字化转型瓶颈

3.1 科普期刊发展现状

我国科普期刊整体发展势头不足,发行种类少、发行量小,在品牌建设方面力量较弱。据中国期刊协会科普期刊分会调查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公开出版发行的科普期刊共有535种(未包括港澳台地区),占全国科技期刊总数5,020种的10.7%。期刊发行量3万册以下者占总数的95%。[5]

在信息化和数字媒体的影响上,我国科普期刊加快了数字化进程。截至2016年底,535种科普期刊中219种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161种科普期刊开通官方微博账号。211种科普期刊设置新媒体工作人员392人。[5]很多期刊采用互联网采编系统实现电子文档的在线投稿与修改,与在线数据库机构如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合作实现网上阅读,数字出版产业收入持续增长。但是,整体数字化水平较低。

3.2 科普期刊数字化转型中的瓶颈

(1)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办刊方式相对传统。现阶段我国科普期刊在经营与管理上的改革步伐较慢,发展理念较单一。由于大部分科普期刊属于出版社社办期刊,存在以图书发行为主的重书轻刊现象,[4]在管理上缺少足够的重视,得到的资金支持也较少。同时由于受网络冲击,以发行费和广告费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科普期刊普遍经济效益下滑,影响力也在减弱。特别是那些发行量小、关注度较低的科普期刊生存状况更加艰难。有些期刊单位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认识不到位,如将数字化简单理解为将纸质内容转变为电子版,不能更好地发掘期刊具有的丰富的信息资源。

(2)数字化程度较弱,全媒体融合不够深入。虽然大多数科普期刊可以实现从投稿、审稿、编辑、出版、发行等全过程的网络化,尝试以自建网站、手机客户端等形式实现与新媒体结合,但是整体数字化程度较弱。大多数网站只是刊物内容的电子重现和有关信息的发布,提供的期刊年限平均不超过5年,内容展示缺乏表现力,对Web 2.0技术的应用不够,网站留言、博客、评论等交互功能不佳。[6]不能广泛依托电视、广播电台、网络等不同的平台开展工作,将科技知识普及和教育、娱乐联系欠缺,组织相关主题的讲座、沙龙、论坛等活动较少,体现不出全媒体“迅速、海量、多媒体、互动”特点,与全媒体融合还需不断探索和加强。

(3)目标受众细化不够,离读者科普需求较远。网络时代信息量巨大,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数据的传递可以实现“点对点”,媒体受众群体细化倾向明显。而我国大多数科普期刊在期刊定位以及内容上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缺乏精细的读者心理研究及特定的营销意识。在数字化过程中与读者的双向沟通和互动较少,无法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大众更愿意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来寻求与科普相关的资讯,享受更方便快捷的服务。而果壳网等专业化、市场化的科普网站的运作,却以开放、多元理念以及讨论、分享等互动性强的参与方式,吸引了百万名青年科学爱好者。

4 信息技术条件下科普期刊数字化转型思路

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5G 等信息网络技术为科普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和现实机遇。我国科普期刊要不断学习借鉴国内外名刊的先进经验,不断创新思路,加强科普期刊品牌建设,担起向社会进行科学知识普及的责任。

4.1 打造优质内容,创新数字出版模式

科普期刊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创新管理机制体制,利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来建立科普品牌,以集团化经营与管理方式充分发挥集群效应。明确刊物的定位,以传播科学知识为首,不断提升内容品质,以原创的专业内容来吸引受众注意力。应用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丰富具有信息发布、知识服务及科普咨询功能的数字出版建设。如加快手机软件开发,推动以个人为主体的微媒体营销,通过会员制在线支付享受科普服务,与移动运营商合作吸引流量,加大数字化技术平台建设等。[7]

4.2 加强资源开发,推动全媒体融合发展

通过多媒体、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快科普期刊已经出版过的文章资源数字化过程,加强对资源的开发和集成利用。在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顺应网络阅读碎片化趋势,纸制期刊发布后,将原创内容以满足网民阅读需求的标准进行二次创作,通过图文、短视频、动画等形式,将科技期刊的前沿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易传播的科普知识。运用网站、微博、微信、APP、快手等形式进行推送,以多次传播加强期刊的影响力。创造性发挥全媒体融合的形式,加大与网站、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传播载体的合作,不断发挥影响力。

4.3 注重用户体验,丰富数字化传播形式

通过大数据对读者信息进行分类和深入挖掘,根据不同读者群体对科普知识的需求特点及阅读兴趣,使用Web3.0等技术推出定制化的个性服务。如《中国国家地理》通过对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移动终端APP 主动进行定位追踪,建立现有和潜在读者数据库,通过优化读者个性图谱来实现更精准的信息推送。[8]在期刊内容数字转化的基础上,精练语言文字,美化电子图文排版,通过加入图片、视频、音频、互动游戏、交流分享等元素,推出更多有知、有用、有趣的科普作品,体现数字期刊的互动性优势,增强用户体验性、使用粘性和忠诚度。

5 结束语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给科普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在我国,如何推动期刊特别是科普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还在探索阶段,大多数期刊无论是在数字化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全媒体融合等方面进展还很慢。需要借信息技术之力,推动科普期刊自身发展,衔接起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两翼,为国民科学素养的培育起到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科普期刊转型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科普达人养成记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期刊审稿进度表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