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耀明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供水公司(辽宁 盘锦124010)
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指标是依靠广大基层班组所有职工的共同努力实现的,基层是企业的基础,基层站队和岗位操作员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据资料统计,90%以上的事故发生在基层,80%以上事故与操作员工的行为密切相关。因此提高基层操作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促使其杜绝违章行为就显得极为必要。通过HSE培训,能提高员工安全知识储备、强化员工安全意识、提升员工安全技能、规范员工基本操作。
1)领导人员参与HSE培训的主动性不够。主管领导参与授课,突出了领导层面对安全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岗位员工端正学习态度、克服消极情绪。当前,企业的部分领导人员,把安全教育培训当作一种形式,没有充分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没有在行动上进行培训工作的部署和落实[1]。
2)培训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基层培训实施者(兼职培训师)由于视野的宽度和广度有限,或者脱产参加更高层次HSE培训的学时有限等原因,对某些问题的理解片面不深刻,不能够很好地开展整个HSE体系的学习宣贯;基层培训人员以及持证的兼职教师受专业和经验所限,不能够按照岗位、工种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培训。比如兼职教师培训焊工或者电工时感觉无从下手,大多依赖员工自学。
3)参加培训的人数不能保证。生产经营单位一般是以生产效益和运行稳定来权衡安排工作。对于人员的排班,一部分关键岗位和精通业务的人员担子重,岗位接替人手有限,因此这一部分人很少能够抽出足够的时间接受脱产培训。而对于那些工作岗位无关紧要、平时工作量比较小的岗位人员,往往能够抽出更多的时间参加培训。
1)HSE培训相关规定不全面。基层HSE培训相关规定不够全面具体,各种培训工作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导致基层培训效果不佳。比如开展培训时,没有将业务基础知识和实际技能联系起来,从而导致培训效果降低。
2)培训制度执行不力。基层制订了很多培训制度,但是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一些制度形同摆设,没有发挥制度的约束力,致使培训工作随意开展,培训内容随机教授,从而导致培训失去计划性。比如,培训制度中有严格的请销假制度,但是在实际培训实施过程中,偏重于保持生产稳定,一些关键岗位人员通过上级部门的沟通,往往能够抽身而出,得不到一定培训。这一现象导致其他学员态度不端正,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1)培训内容多而杂。基层员工每年至少参加15次以上的各种类型培训。由于培训内容偏多,培训时间固定,员工占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参加培训,时间久了导致工学矛盾突出,员工抵触情绪较重。
2)培训缺乏针对性。培训前管理人员没有按照实际要求开展针对性的调查分析,缺少对培训矩阵式的权衡了解,更没有将培训内容和计划落实到每个班组或个人,培训的针对性无法保证。
3)培训实施者的目的不明确。培训是出于公司层面形势任务、安全发展等的需要,还是出于巩固业务、按章操作等的需要;培训主题不突出,对于着重解决意识问题还是技能问题没有明确定位。
培训实施过程中,部分授课教师拘泥于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手段,不能灵活应用多媒体手段、较新颖的事故案例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员的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起来。另外,一言堂式的授课方法已经老套,老师与学员之间的沟通表达没有充分见效。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教师对培训考核评价不及时,缺乏对HSE培训持续改进的严格要求,培训未形成闭环管理。考核时集中反映出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培训效果不够理想。
开展HSE培训是知识传授,管理上必须“严”字当头。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应该做到弹性管理,刚性执行。
1)将领导参与、人员约束纳入制度执行。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领导,要充分发挥“有感领导”的作用,带头执行培训制度,主动讲授安全知识,主动进行经验分享,主动进行案例的思考和讨论。
2)明确师资力量和学员组成。兼职培训师应该参加HSE授课,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可以参加授课,事故经历者亦可以参与授课。每次培训参加学员有层次、有比例,体现传帮带作用,并确保年内每名职工受到均衡的HSE教育。
3)培训需求调查细致、针对性强。在制度上约束培训管理者,不但要求细化需求调查表条目,而且要求调查表涵盖所有的岗位和工种。
4)及时进行考核反馈、闭环管理。关注考核成绩和效果评价,建立健全培训考核经济激励制度。制订制度时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但在执行上要保证刚性。
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不同的人员都有专属的学习内容。
对管理人员的培训,要侧重于方式方法、规章制度制定的依据和文件精神的领会,以标准规范为指导,全面强化管理人员对方法和工具的掌握程度和熟练应用。
对岗位操作人员培训,要根据员工安全行为表现和以往的安全业绩,形成矩阵培训需求表[2],主要培训事故案例、应急自救、风险辨识与控制以及劳保着装注意事项等知识[3]。需要打破HSE培训与操作技能培训平行开展、分开进行的局限,将HSE应知应会与操作技能培训有机结合,做到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同步开展。对特殊工种的培训,要结合季节和天气特点,多收集事故案例,将特种作业过程中容易出现或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摆到桌面上,逐项分析,逐项讲解。必要时可以参观现场。
对新入职人员和新转岗人员培训注重“四新”相关知识教育,侧重于岗位风险辨识及控制,岗位职业健康预防,以及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及应急操作等。注重理论和实际结合、经验与案例结合、书面与现场结合。
基层广大员工是安全生产的具体实施者和执行者,员工的安全意识[4]直接决定安全工作的效果和企业的效益。
1)注重安全生产思想培养。通过培训,要让员工清楚什么是安全生产、安全生产遵照什么样的经验、怎样才能保证安全生产等等。让员工认识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清醒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
2)注重安全生产情感培养。“一人平安,全家幸福”,安全生产与个人的安危、家庭的幸福密切相关。通过HSE培训,要让基层人员对“安全”二字产生一种特别的情愫,使基层岗位人员深刻领悟安全与个人生活、家庭幸福、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
3)注重安全意志培养。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冲动和盲目的行为,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现。推行安全意志方面的教育培训,让员工知道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明确禁止什么。杜绝如马虎工作、粗枝大叶、违章违纪、习惯性违章等行为,自觉保障安全生产。
4)注重安全荣誉感培养。安全生产荣誉是企业对个人以及集体安全工作的认可,安全生产成绩应该作为个人或集体各项工作情况评优评先的必要条件。
基层管理人员有责任对员工进行HSE培训,HSE培训师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安全管理者本人。
1)邀请技能工人当培训师。由于长期坚守在一线岗位,岗位技能工人积累了成熟的安全经验,目睹过一些安全事例,在检查隐患和预防隐患方面有自己成熟的观点和操作方法。这种培训能够带动职工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培训效果更好。
2)邀请事故经历者或现场管理人员当培训师。亲历者对于事故案例的真实讲述,如同事故再现,能够给学员深刻的印象,使学员更深刻地吸取教训,促进其安全意识本质提升。
3)邀请有经验的专业培训师。外部培训师由于视野的开阔性,对事物和问题的认识可能更加深刻具体,对案例的理解更加透彻明晰,培训师所关注的角度不同,培训效果也会不一样。
HSE培训不可以走过场、简单宣讲、敷衍了事,要拒绝以往形式单一、俗套的方式,创新采取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员易于接收和消化安全知识。
1)采取座谈或者讨论的形式。以安全经验分享形式引出学习话题,让每名学员提出对案例的看法,再由培训者进行总结,教以正确的方式方法。将真实的案例材料制作成课件,将典型的违章指挥等“三违”行为具体到某一个细节,配以正确的图片或者视频作对比,讲解时与员工沟通互动。
2)采用挂图或者目视化讲解。将操作规程、应知应会、巡检路线、规章制度等制作成宣传挂图,张贴到基层作业现场和办公场所。采用安全演讲、小品小戏等形式灌输安全思想。通过安全人物形象化、安全标志目视化、安全故事戏剧化等手段,调剂死板的课堂灌输气氛[5],让学员的安全认识和安全思想在感悟中升华。
3)采取操作讲解和竞技形式。针对设备的操作规程、习惯性违章行为、灭火器使用、巡检注意事项等培训内容,可以将培训师和学员带到现场,用真实的场景配以实际操作,更易于学员的理解掌握。用竞技形式考核培训效果,抛弃卷纸而采用竞赛或者抢答等形式考核,辅以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考核检验效果,达到培训目的。
HSE培训旨在提高全员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技能,通过有计划、系统性、有针对性的HSE培训,强化员工安全意识,注重员工按章操作,规范员工现场作业,挖掘HSE培训潜在效应,实现企业生产作业全过程安全受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