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分析

2020-01-01 01:25卞峥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1期
关键词:民间艺人民间舞蹈舞蹈

卞峥奇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艺术学院,山东威海 264209)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相承的、具有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且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活态文化,包括民间舞蹈、生产商贸习俗、民间手工艺、民间戏曲曲艺、民间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给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带来了机遇,同时又给其文化传承带来了困境,如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失衡、传统与创新矛盾激增等。在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与继承、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今天,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探寻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策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民俗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1]。对于地方而言,有必要从实际入手,紧抓非遗带来的机遇,深入发掘地方民间舞蹈文化资源,做好其保护、开发与利用工作,推进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

1 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

民间舞蹈是民族民俗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产生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思想精神与文化精髓,体现着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民间舞蹈形成于日常生产生活,随着民族与地方的发展而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即使是同一种舞蹈,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也有着不同的表现。例如舞龙,广东湛江雷州、湖北仙桃沔阳盛行高跷龙,雷州高跷龙舞一般在庆典或者祭祀时期进行表演,表演讲究舞龙动作的多样性与高难度,沔阳高跷龙灯只有九节,表演者要装扮成戏剧“十大名角”;福建舍族盛行舞龙头,这是祭祖活动中的仪式,表现了九龙出世及成长的过程,含行云布雨、九龙归位等套路动作;四川济州龙溪盛行舞麻龙,含神棍戏麻龙、跳神棍等套路动作,表演者一般腰系铜铃;广东湛江调顺、浙江衢州开化盛行舞草龙,调顺舞草龙表现出了龙的威猛精神,含双龙戏珠、绞结龙尾等套路动作,一般春节后表演完在河边烧掉,开化舞草龙并无套路动作,龙身较长且要插满蚊香,蚊香于舞龙时点燃,以求来年获得更好收成。所以,民间舞蹈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表现了区域民族民俗文化特色。传承民间舞蹈,不仅是对舞蹈形式、舞蹈技能的传承,也是对区域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这有利于深入了解区域历史与文化发展,也对当代文化创新有重要意义[2]。

2 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方式

民间舞蹈是由人民群众创造与发展的,它直接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又在区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不同的特色,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当前,民间舞蹈以自然传承为主要文化传承方式,也就是人民群众通过自主学习舞蹈、参与舞蹈活动将舞蹈所蕴含的思想精神与文化精髓传承下去。每当传统节日,地方就会举办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而民间舞蹈则是少不了的。舞者进行舞蹈表演时,他们会通过表演将舞蹈中蕴含的文化表现出来,而观众或多或少地能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并在不知不觉间对其进行传承[3]。例如,元宵节、春节时,陕北地区都会举办特色民俗活动,其中广为人知的民间舞蹈有打腰鼓、闹秧歌、打花棍、耍龙舞等。舞者在进行舞蹈表演时,他们会通过表演将舞蹈中所蕴含的陕北文化表现出来,而观众或多或少也能感受到陕北文化的厚重、多元性与开放性。比如说秧歌,它的古称为阳歌,它实际上起源于巫仪,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隐含着远古“太阳崇拜”和“生殖崇拜”的意义。观众观看秧歌、学习秧歌,就是一种认识、了解、继承陕北民间舞蹈的过程。另外,具有高超技艺的民间艺人也会通过组建舞队、收徒来进行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让民间舞蹈得以延续。例如,闽南民间舞专家郭金锁于2017年6月举办传统收徒仪式,徒弟行三叩首大礼并向师傅请茶。在此之后,郭金锁与徒弟定期交流学习闽南民间舞蹈,并建立其汇演机制,这也是一种传承。

3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机遇与困境

3.1 文化传承机遇

3.1.1 民间舞蹈传承得到重视与支持

自新世纪以来,各地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工作。例如,2019年山西省为进一步加强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设,开展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和评审工作。随着系列非遗保护名录的公布,国家、地方相关部门给这项工作提供了专项资金,使其落实得到了有效保障。在国家、地方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民间舞蹈传承有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有更多民间舞蹈入选非遗,如翼城浑身板、沁园秧歌、柳林水船秧歌、踢鼓秧歌、热巴舞、锦鸡舞、孔雀舞、摆手舞、舞龙、采茶灯等,增强了地方人民群众的民间舞蹈传承与保护意识。

3.1.2 民间舞蹈人文价值得到提升

申遗成功后,民间舞蹈从小众走向大众,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知。很多地方为了满足群众生活需要,推动区域文化发展,深入挖掘濒临灭绝的传统民间舞蹈资源,积极恢复其表演,面向社会大众进行舞蹈文化推广,加强了大众对地方特色民间舞蹈的认识与了解,从而使民间舞蹈的人文价值得到提升[4]。例如,龙岩采茶灯于1987年停演,2005年入选福建省非遗保护名录,2014年入选国家非遗项目,2018年由于永安村村民贡献家族珍藏手抄《采茶灯》歌词本,它走上了“复活”的道路。为了不让采茶灯传承断裂,人民群众自发谱曲、创编舞蹈动作对其进行恢复,地方进一步扶持挖掘,通过组织人员将其送上舞台,最终将采茶灯复活。当地领导表示,未来还会挖掘更多唱词,并开展常态化表演。

3.2 文化传承困境

3.2.1 重非遗申报轻文化传承

国家积极倡导地方申报非遗,并给予了相应的资金与政策支持。由此,地方非遗申报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很多地方都将申遗成功的民间舞蹈当做是地方文化的代表。然而,为了入选非遗,不少地方在民间舞蹈文献资料挖掘以及民间艺人的寻找上花费了大量资源,但对入选后的文化传承并不重视,如不重视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地方剧院舞团建设、资料归档整理、民间舞蹈活动开展等。

3.2.2 民间舞蹈被过度开发利用

“旅游+文化”是当前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是不少地方重点推广的旅游模式[5]。为了吸引旅游者,以旅游拉动地方经济,多数地方都将民间舞蹈表演作为旅游项目,比如云南的《云南印象》、海南的《三亚千古情》等。然而,由于对经济发展需求的不断增长,民间舞蹈被过度开发利用,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我们常常可以在旅游景区看到很多极具现代化、缺失舞蹈原味的民间舞蹈[6]。例如,担经挑是颂扬人祖伏羲女娲的原始巫舞,是淮阳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淮阳政府对其进行了“别出心裁”的包装,将担经挑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造,创编成了《俏经担》作为旅游项目进行一年一度的表演,这对担经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毁灭性伤害。然而,改地方电视台还对其“创新”给予了肯定,并没有认识到这一行为对担经挑的伤害。

3.2.3 传承与创新存在矛盾

地方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到底是保留原有舞蹈内容与形式进行传承,还是根据现代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对原有舞蹈进行创新,是摆在当前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矛盾问题。若选择前者,原有舞蹈内容与形式可能不符合当前的社会生活,那么就难以吸引到人民群众关注;若选择后者,舞蹈所蕴含的民族思想精神以及文化精髓可能就会随着创新而缺失,那么就难以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所以,在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中,必须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7]。

4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策略

4.1 加强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意识

意识对行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具备文化传承意识,才能够做好相应的传承保护工作,并将民间舞蹈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为了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必须要加强文化传承意识。一方面,充分借助传统与现代媒体手段,拓展文化宣传渠道,如拍摄民间舞蹈表演视频,上传至抖音、微博、B站等青年群体聚集的网络新媒体中,借助网络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的优势,拓展民间舞蹈文化传播渠道,强化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舞蹈文化传承保护意识,让更多人对民间舞蹈有所了解。同时积极开展文化宣传活动,如送民间舞蹈文化下乡、进社区等,加大非遗项目展示宣传力度,宣传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加强领导干部、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牢固其“四个意识”,使其站在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看待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明确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了解非遗项目传承保护工作的内容与程式,从思想上提起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对入选非遗的民间舞蹈的传承的重视,为相关工作的落实奠定坚实基础[7]。

4.2 做好开发保护工作

在人民群众精神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地方发展的首选。为了防止民间舞蹈被过度开发利用,必须要做好开发保护工作。在开发过程中,充分了解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及其历史渊源,明确舞蹈所表达的情感意义以及舞蹈的应用场所,深入研究舞蹈的内容与形式,挖掘其思想内涵与文化精髓,基于此,保留原有舞蹈的动作、服饰、人物特点以及表演形式,保留舞蹈的本原意义,应用现代化的编制手法使其具备传统与现代的双重特点,既能传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又能吸引游客注意,从而实现对舞蹈的保护性开发[8]。

4.3 保护非遗传承人与民间艺人

非遗传承人与民间艺人了解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与内容,熟悉其套路动作,并对民间舞蹈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理解与体会,是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主体与先行者,是活的文化宝库。为了不让民间舞蹈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涅灭,必须要保护非遗传承人与民间艺人。其一,强化制度保护,结合当前民间舞蹈发展情况,根据非遗传承人与民间艺人的生活现状,制定相应的传承人与民间艺人保护制度。其二,强化财政保护,向非遗传承人与民间艺人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为非遗传承人与民间艺人传承民间舞蹈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福建宁德自2016年起,为60岁以上的非遗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2万元补助。其三,强化舞蹈技艺与作品保护,通过非遗传承人对具有特殊技艺、熟悉舞蹈作品的民间艺人或者是喜爱民间舞蹈的青少年实施培训,同时,鼓励非遗传承人与民间艺人进校园传承非遗[9]。

4.4 培育文化传承人

非遗文化传承出现断层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文化传承人,更缺少对文化感兴趣的传承人。为了让民间舞蹈文化薪火相传,必须要加强对文化传承人的培育。例如,积极开展传统民间舞蹈进校园的活动,提高青少年儿童对传统民间舞蹈的兴趣,同时发掘传承人[10]。对此,可借鉴福建龙岩的实践经验。福建龙岩新罗区文体广新局以及苏坂镇政府针对非遗舞蹈采茶灯的文化传承联合举办了以“一灯一扇舞出多彩童年,一心一意继承‘非遗’文化”为主题的“‘采茶灯’——寻找小小接班人”活动。活动分为两部分三个阶段进行,一部分为剧情版采茶灯MV实景录制,邀请非遗传承人参与舞蹈授课与指导训练,全面保留采茶灯原有舞蹈表演形式,以现代手法编制少儿版《采茶扑蝶》,另一部分为儿童少儿民族民间舞大赛,有两场比赛在小学进行,让采茶灯进校园,一方面从小培养孩子的文化传承意识,发掘并培养对采茶灯感兴趣的传承人,另一方面将传承责任融于孩子及家长心中。再如,建立民俗文化传习所,吸纳对民间舞蹈感兴趣的民间艺人,通过培训将其转化为传承人。以白马族傩舞“池歌昼”为例,这是白马族特有的民间舞蹈,表达了白马人对原始山神和先祖神的崇拜。“池歌昼”于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截止到目前,白马族聚居地草河坝村铁楼乡已经建成8个民俗文化传习所,吸纳了很多对“池歌昼”感兴趣的民间艺人。

5 结语

入选非遗是对民间舞蹈文化价值与艺术表现力的肯定,但并不是说没有入选的民间舞蹈就不具有文化价值。笔者认为,当前传承民间舞蹈文化,必须要加强舞蹈文化传承意识,做好开发保护工作,保护好非遗传承人与民间艺人,同时培养文化传承人,抓住非遗带来的机遇,突破重非遗申报轻文化传承、过度开发利用民族舞蹈、传承与创新存在矛盾的困境,从而推动优秀文化传承,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

猜你喜欢
民间艺人民间舞蹈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民间艺人
学舞蹈的男孩子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舞蹈课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论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西海固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及艺人现状调查
简论灵璧皮影的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