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曈曈
南京大屠杀期间,约翰·拉贝先生将自己在南京的住所变成了难民收容所,最多时收留了六百余名难民。作为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他一共拯救了超過二十五万中国人的生命。因此,拉贝先生成了南京难民心中的救世主,拉贝故居也成了南京现在的文化地标。
半个多世纪以来,拉贝故居默默地伫立在南京市广州路上,经受着风雨的洗礼,静静地注视着繁华闹市的车水马龙,少有人知晓它曾经拥有的惊心动魄的经历。直到20世纪末,这幢德式小洋楼终于洗尽尘埃,展现了它的风貌。
在一个下着绵绵细雨的日子,我来到了拉贝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幢古朴小楼,满墙的青葱爬山虎,灰砖红瓦,绿树掩映。正门的右侧有一尊拉贝先生的半身雕像,他庄严肃穆的眼睛默默注视着远方,仿佛正在沉思……屋内装修简朴,仅陈列了一些简陋的家具。眼前的一切很难与八十多年前的那场血雨腥风联系起来。
在庭院的西北角,有个不起眼儿的小洞,据说是拉贝先生自己挖的防空洞,虽然出于各方面的考虑现在被封住了,但是青砖的刻痕、肆意的苔藓尽显这防空洞的悠悠岁月。站在洞口仍可以想象当年拉贝先生挖掘这个洞的一锹一铲、敌人轰炸时满城的呼号哭泣、难民们进洞避难的不安与感激……
拉贝先生是德国纳粹党,却一度被盖世太保逮捕,“二战”结束后又因为纳粹的身份先后被苏联和英国逮捕。就是这样一个德国人,理论上应该是我们的敌人,可他不仅没有任何种族歧视和暴力行为,反而用自己的生命保护无辜的难民。他甚至和希特勒通信宣传和平。在南京生活期间,拉贝先生写下了《拉贝日记》,它被公认为是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保存最完整的史料。
半个多世纪以来,拉贝故居就这样安静地叙述着一段故事。从中,我们看到了当一个民族遭遇不幸时一个异国人所做的全部,我们也看到了一群知恩图报的“市井小民”。即使没有明城墙悠久的历史,没有夫子庙的繁华热闹,也没有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的惊心动魄,拉贝故居确实记录下了那段悲惨的日子。
拉贝先生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他终身都在践行对人类的大爱与慈悲。“给全球以和平,给人类以慈悲”,这是美国传教士贝德士亲见日军屠杀南京平民时发出的悲切呼号。在拉贝故居内,我看到了这12个字。正如拉贝做的那样,施爱的对象应该是全人类,只有人类慈悲,才能实现真正的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