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了解到,我国非洲猪瘟病毒科研攻关取得重要进展,科学家团队成功分离国内生猪生产发现的非洲猪瘟病毒流行株,采用冷冻电镜单颗粒三维重构的方法首次解析了非洲猪瘟病毒全颗粒的三维结构,为防治非洲猪瘟的新型疫苗开发创造条件。
据了解,2018年8月3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通报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疫情,很快病毒传播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造成超过千亿元的经济损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饶子和、王祥喜团队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步志高团队联合上海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南开大学等单位,于2018年12月开始对非洲猪瘟病毒颗粒和相关抗原分子开展从基础科研到临床检测以及高效疫苗多方面的联合攻关研究。
2019年10月,饶子和、王祥喜团队和步志高团队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了学术论文。据介绍,该研究阐明了非洲猪瘟病毒独有的5层(外膜、衣壳双层内膜、核心壳层和基因组)结构特征,包含3万余种蛋白亚基,组装成直径约为280纳米的球形颗粒,是目前解析近原子分辨率结构的最大病毒颗粒。同时,该研究新鉴定出非洲猪瘟病毒多种结构蛋白,阐述了结构蛋白复杂的排列方式和相互作用模式,提出了非洲猪瘟病毒可能的组装机制,为开发效果佳、安全性高的新型非洲猪瘟疫苗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蜜粉源植物产地环境识别与控制创新团队在蜂蜜真实性识别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了中蜂蜂蜜(中华蜜蜂所产蜂蜜)和意蜂蜂蜜(意大利蜜蜂所产蜂蜜)中存在显著差异的6种挥发性物质,为我国中蜂蜂蜜的真实性识别提供了物质基础。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农业食品化学(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
该研究利用非靶标代谢组学技术和靶标定量技术相结合的手段构建指纹图谱和化学计量学模型;同时,筛选潜在特征标志物并对蜂蜜中标志物进行靶标定量,利用来源不同产地的中蜂蜂蜜和意蜂蜂蜜真实样品进行验证,最终确定1-壬醇、1-庚醇和苯乙酸乙酯为中蜂蜂蜜的特征标志物,苯甲醛、庚醛、苯乙醛为意蜂蜂蜜的特征标志物。该研究提出了中蜂蜂蜜真实性鉴别的新方法,为我国蜂蜜真实性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也为中蜂蜂蜜标准制定提供了借鉴。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反刍动物饲料创新团队,联合美国阿肯色大学相关人员,首次采用机器学习算法FishTaco对早期补饲羔羊瘤胃微生物区系及其功能转变进行了深度分析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与早期补饲相关的标志性微生物群体及其与瘤胃发酵的关系。该研究有助于完善反刍动物幼畜的培育策略,促进反刍动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微生物(Microorganisms)》上。
据了解,羔羊出生后面临瘤胃功能的建立过程,即从非反刍到反刍功能的转变。早期补饲固体饲料可以显著促进羔羊瘤胃及其微生物区系的发育。然而与早期补饲相关的标志性微生物及其对瘤胃发酵功能建立的调控机制仍不清楚。该研究通过采用Random Forest、Fish Taco及Network analysis等机器学习算法深度分析了瘤胃微生物数据及其与瘤胃发酵功能建立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早期补饲通过改变标志菌群及其共生菌来调控核心微生物区系结构,进而促进VFA的产生和瘤胃功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