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永取,史江峰,孙菊光,姚 雪
(1.江苏省徐州市中医院,江苏 徐州221003;2.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210023)
动眼神经麻痹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发病机制复杂,可由炎症、肿瘤、糖尿病、脑血管病和外伤等各种病变导致其所支配的眼肌麻痹和功能缺失。动眼神经受损主要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不能向上、向内运动,向下运动也受到限制,出现外斜视、复视、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目前,西医治疗除了针对病因治疗外,主要依赖显微外科技术进行解剖重建以恢复眼肌功能,但最终修复水平并不理想。笔者在临床中发现电针联合雷火灸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徐州附属医院针灸脑病科就诊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26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20~70岁,平均(43.2±9.56)岁;病程14~150 d,平均(28.32±8.56)d;左眼麻痹10例,右眼麻痹14例,双眼麻痹2例;既往病史:脑血管疾病5例,头眼外伤7例,糖尿病所致8例,炎症所致4例,原因不明2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神经病学》中诊断标准[1]:动眼神经麻痹可致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及瞳孔括约肌瘫痪。动眼神经完全损伤时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方斜视,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并有复视。
1.3 纳入标准 符合动眼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年龄20~70岁,男女不限;病程在6个月以内;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者;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眶内、颅内肿瘤及脑卒中急性期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或肝肾等疾病者;严重外伤、神经-肌肉接头疾病如重症肌无力者;妊娠患者;凝血机制异常者;依从性差,不能按照规定疗程治疗者。
2.1 选穴 主穴:取患侧睛明、攒竹、鱼腰、阳白、丝竹空、承泣;双侧合谷、太冲、三阴交、光明。配穴:肝肾不足配肝俞、太溪,脾气虚弱配百会、足三里,风邪袭络配风池,瘀血阻络配膈俞。
2.2 操作方法 针具:眼眶周围穴区选用规格为0.35 mm×25 mm针灸针(华成牌,苏州东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制造),上下肢穴选用规格为0.35 mm×40 mm针灸针(华成牌,苏州东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制造)。
患者取仰卧位,用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用选定毫针平刺或斜刺攒竹、鱼腰、阳白、丝竹空、光明等穴,合谷、太冲、三阴交、承泣、睛明等穴采用直刺。合谷、太冲平补平泻,三阴交用补法。针刺光明穴时,针尖向上使针感向上传导,余穴常规针刺。每日针刺1次,留针40 min。留针期间,在针刺得气后迅速加用电针,电针穴位选取患侧攒竹、丝竹空,连接KWD-8081型脉冲针灸治疗仪(华佗牌,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疏密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且感到眼睑肌肉轻度抽动为宜,留针15 min。每次治疗结束30 min后,患者取坐位,点燃雷火灸(重庆市渝中区赵氏雷火灸传统研究所生产)1支对准患者眼眶周围,距离皮肤2 cm,进行回旋灸15 min。15 d为1个疗程,共进行2~6个疗程。注意:针刺眼部穴位尤其是眶内的腧穴,手法要轻柔,不提插捻转,避免伤及眼球或引起眼内出血,睛明、承泣穴应注意固定眼球,缓慢进针,不提插捻转,出针后按压针眼2~3 min。
3.1 观察指标 ①复视评定:治疗前后采用目测比评分方法,复视分级评分为:0分为无复视,2分为轻度复视,4分为中度复视,6分为重度复视。②眼裂大小评定:患者目视正前方,测得患眼眼裂大小。③瞳孔大小:检查患者瞳孔时,在一般光亮度下,让患者平视正前方,用瞳孔尺测定患眼瞳孔大小。④眼球运动:检查患者眼球运动时,让患者头部保持不动,两眼注视并跟随检查者移动的手指,以测定角膜缘一侧顶点的移动距离(以mm为单位)为观测指标,分别记录治疗前后眼球上转、下转、内转时角膜缘的移动距离。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疗效评定标准[2]。治愈:眼位正,眼球运动自如,复视消失,上睑下垂消除,双侧向前平视上睑缘遮盖角膜上缘不满2 mm;好转:眼位偏斜度减轻,复视象距离缩小,眼球运动受限部分恢复,上睑下垂程度改善1 mm以上;未愈:眼位偏斜程度无好转,症状未减轻,上睑下垂程度无改善或加重。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临床疗效 26例患者治疗后,治愈5例,好转17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为84.62%。
(2)复视评分、瞳孔大小、眼裂大小比较 治疗后,患者的复视评分、瞳孔大小均低于治疗前,眼裂大小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6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治疗前后复视评分、瞳孔大小、眼裂大小测定结果比较()
表1 26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治疗前后复视评分、瞳孔大小、眼裂大小测定结果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例数 复视评分(分) 瞳孔大小(mm)眼裂大小(mm)治疗前 26 3.30±1.23 4.48±0.23 2.48±0.55治疗后 26 2.01±1.12△ 3.26±0.42△ 6.56±0.33△
(3)眼球角膜缘移动距离比较 治疗后,患者的眼球上转、内转、下转距离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6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治疗前后眼球角膜缘移动距离比较(mm,)
表2 26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治疗前后眼球角膜缘移动距离比较(mm,)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例数 上转 内转 下转治疗前 26 3.16±2.11 4.63±2.84 3.29±1.35治疗后 26 4.65±1.58△ 6.72±1.93△ 4.86±0.85△
动眼神经麻痹属于中医“风牵偏视”“上胞下垂”“睑废”等范畴,其发生主要与风邪外袭、禀赋不足、脾气虚弱等有关[3]。《兰室秘藏》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肝开窍于目,肝主筋,肾主藏精,精能生髓,脑为髓海,目系置于脑[4]。肝血亏虚则不能上养于目,肾精亏虚则不能化髓充脑以濡养目系,故本病的治疗应以补益肝脾肾为本,祛除邪气为标。选用睛明、攒竹、鱼腰、阳白、丝竹空、承泣等穴疏通局部经脉,足三里、三阴交可健运脾胃,补益气血,滋补肝肾之精;调四关可通经活络;太冲、光明原络配穴以通络明目。诸穴配伍,肝脾肾精气得充,同时益气活血,共奏提眼睑、司开合之功。本研究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电针,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疏密波,作用于眼周横纹肌,充分发挥电针治疗神经肌肉疾病的优势。研究表明,电针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受损后的眼神经达到重新兴奋的功效,促使病灶区域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兴奋麻痹肌[5]。电针刺激眼区还能提高麻痹眼肌的肌张力,改善神经冲动的传递,促进动眼神经及其支配的肌肉系统功能恢复[6]。雷火灸由多种中药(如沉香、穿山甲、干姜、茵陈蒿、木香、羌活、乳香、麝香等)制作而成,具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的功效[7]。雷火灸不仅有艾灸产生的各种物理因子和化学因子,而且具有药效强、渗透力强的特点。雷火灸直接在眼周穴位施灸,热辐射力可通过眼球达到眼周、眼底,使五脏六腑的气血随经脉走于目,使眼部血液循环增加,刺激眼神经兴奋[8]。
本研究结果显示,电针联合雷火灸能有效改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后患者复视分级评分、瞳孔大小、眼裂大小及眼球活动度均有改善,但本研究还存在样本量较小、研究方案设计不够严谨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