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莲
摘 要:阅读和写作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阅读能够促使学生将别人所表达出的语言输入到自己脑中,吸收成自己写作时的养分;写作则是一个语言输出的过程,其能够促使学生将思想幻化成语言文字。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将阅读和写作有效结合起来,那么就能在提升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点,全面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生通过阅读学会了理解、感悟,积累了词汇、语感和情感等人文素养。学生通过写作将积累到的人文素养倾吐出来。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读写互动,从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读写结合之仿写
仿写,就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范文,在既定框架上展开语言创造的过程。学生可以展开句子仿写、段落仿写以及文章篇幅仿写,从而在模仿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语言创造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典的名篇名作,其中有很多值得学生学习的语言知识点。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阅读文本,展开仿写活动。
首先,是语句的仿写。如《草原》文章中表达草原美的语句: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学生可以仿照语句中的“既……,又……,既……,又……”展开造句。学生可以妈妈为主人,用不同的词语形容妈妈的良好品质。我妈妈既严格又亲切,既能够做出可口的饭菜,又……
其次,是段落的仿写。如《只有一个地球》,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写道: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学生可以仿照文章结尾的写作特点,重新写作一段文章的结尾。学生可以运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出地球的唯一性,表达出我们要珍惜、爱护地球,从而有效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再次,是整篇文章的仿写。即,学生可以仿照文章的文体格式,展开仿写。如《竹节人》写作的是童年趣事,学生同样可以童年趣事为主题,展开仿写。
二、读写结合之阅读心得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会随着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产生或喜或悲的情感,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悟及时记录下来,从而促使学生在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形成一定的语文综合能力。
例如《月光曲》,这篇课文写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通过整篇文章的阅读,学生不难发现,贝多芬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如此优秀的作品,除了是因为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之外,还因为贝多芬有着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正是因为贝多芬有着高尚的品质,所以贝多芬才能够同情底层人民,才会走进破旧的茅屋,免费为穷苦人民弹琴。正是因为贝多芬有着真挚的情感,所以贝多芬才会产生创作灵感,将兄妹俩带进了如痴如醉的音乐情景中。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是否能够通过贝多芬创作乐曲的过程了解到贝多芬的为人呢?或者学生产生了其他方面的阅读心得,学生同样可以将其写作出来。
又如《穷人》,整篇文章中没有出现一个“穷”字,却处处透露着贫穷,但是渔夫和桑娜的精神又是如此富有。学生阅读过整篇文章后,對贫穷与富有,有着什么样的理解呢?物质贫穷与精神贫穷哪个更可怕?学生要如何丰富精神生活?学生可以将其写作出来。学生会在写作的过程中展开深入思考与全面发展。
三、读写结合之续写
续写就是在原有文章基础上展开的写作活动。续写既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展开续写,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例如《桥》,这篇文章的寓意非常深刻,其通过质朴的语言以及曲折的事迹表达了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尤其是文章的末尾,最能触动人的心灵深处,甚至会使阅读者产生一定的痛感。“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文章末尾写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展开大胆猜测,老汉就是这个老太太的老伴,而被老汉救出来的排在队伍前边的共产党,以及最后时刻互相谦让的小伙子,就是老太太的儿子,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面对这样的结局,老太太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老太太失去了亲人,她以后的生活是否会有保障?学生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老太太虽然失去了至亲的骨肉,但是她的身边又多了上百个亲人,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都成为老太太的亲人。每家每户依次给老太太送饭,人们甚至争先邀请老太太到家中常住……相信老汉和小伙子在天堂看到这样的场景,也会很欣慰吧?
总而言之,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仿写、阅读心得以及续写活动,从而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同时展开写作练习,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马小亮.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9(8).
[2]李海姿.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法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