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基层游泳运动员参加训练的影响研究

2019-12-30 01:54吴昊许莉莉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32期

吴昊 许莉莉

摘  要: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问卷统计法、访谈法及数据分析法,对宁波市游泳运动员及家长的训练态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家长对运动员参加游泳训练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运动员对游泳训练的喜爱程度,间接影响运动员的训练成绩、训练态度及发展道路等方面;尽管家长在规划方面对其有影响,但自我概念起着关键的作用,人们通过对自身现在的能力评估来评价其计划和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运动员更多选择走一条与现在进行的专业息息相关的道路,继续从事游泳训练;父母的文化程度越低,对运动员的训练要求越严格,文化水平较高,对运动员的训练要求较为宽裕。

关键词:父母态度  基层游泳运动员  训练影响  宁波游泳队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1(b)-0200-03

市级基层运动队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储备的基础,是体育项目发展的关键因素,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后备人才的储备将直接影响更高层次运动员的输送质量。基层运动队在体育传统学校中,对于加强体育工作和增强青少年体质方面,能够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体育后备人才。青少年运动员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的形成,与父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父母的行为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之体育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部分人从幼儿时期开始,父母在潜意识中就注重培养运动意识和技能,这表明父母对孩子的体育行为、意识和兴趣等方面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为父母能全面陪伴孩子的生活起居、训练、学习、未来规划等多方面的生活,因此父母的支持程度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对待运动训练的态度,且父母支持孩子参加运动训练的主要原因不仅是要孩子掌握运动技能,还希望通过锻炼来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

笔者作为宁波市游泳队的一名教练员,通过调查宁波市游泳队运动员的训练情况和父母对其参加训练、未来规划等方面的态度,分析父母态度对运动员训练产生的影响。本文为巩固业余游泳运动员训练环境提供理论支持,为更好地发挥父母对孩子参加运动训练的积极因素明确立场。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的调查对象为宁波市游泳队部分运动员,研究其父母态度对运动员参加训练积极性及未来规划的影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的研究需要,参考大量与论文相关的书籍、资料和期刊。同时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维普期刊中进行检索搜集,了解与论文相关的数据和文献进行综合整理,为本文的研究分析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本次问卷发放于训练结束后交与家长,统一集中详细解说每一题及实事求是回答的原则,并于第二日统一回收。实际发放72份,收回65份,回收率为90.3%,经过对问卷进行梳理,得到有效問卷58份,总有效率为89.2%。

1.2.3 访谈法

本研究将依据问卷大纲对宁波市游泳队运动员家长进行访谈,为深入了解宁波市游泳队运动员家长对运动员参加训练的态度及原因。

1.2.4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的调查数据经过整理、统计、输入,运用Excel软件对其进行分析,最终结果以百分比形式在论文中呈现。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员的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中男生占65.5%,女生人数在男生的一半;运动员的年龄以8周岁为主,占比41.4%,其次为11周岁及以上的年龄段,占24.2%,再次为10周岁年龄段的运动员,占13.8%,7周岁与9周岁的运动员仅占10.3%;运动员的训练年限最多的为1~3年,占72.4%,其次是3~5年,占13.8%,训练年限在5年以上的运动员占10.3%,训练年限在1年以内的仅有3.5%;运动员的运动等级主要在二级以下,占82.76%,二级和一级运动员仅6.9%,运动健将级的运动员更是只有3.5%(详见表1)。

根据基层游泳队招生情况来看,一般游泳队的新生年龄在5~6岁为主,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训练(约1年),才能进一步进行较为系统化的训练,故在被调查对象中,多数运动员仅仅进行了1~3年的训练,加之年龄较小,身体发育各方面还未完全成熟,肢体力量等方面也十分不足,在游泳领域只能称作刚刚步入业余训练的门槛,运动等级也很难达到专业标准。

2.2 运动员的训练情况调查分析

有研究表明,父母的引导对运动员参加竞技体育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1],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引导,在家庭影响因素方面双亲起着很关键的作用[2]。但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宁波市游泳队运动员多为体校教练员进行招生选拔后,再参加训练的,父母对其的启蒙仅占20.7%,运动员父母在对其游泳启蒙的引导方面影响力较小。

运动员参加训练的年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运动员整个家庭对游泳训练的态度和付出程度,训练年限越长,说明该家庭在游泳训练上的投入越多,运动成绩越出色,训练也就越系统,家长的态度也越积极。在上文中显示:宁波市游泳队运动员的训练年限以1~3年为主要力量,其次的训练年限除1年以内人数最少外,其余两个阶段的训练年限人数相似。通过访谈了解到,很多运动员在刚刚开始训练的过程中出现“恐水”“生病”“家长接送不便”等方面影响,停止了训练,故而1年以内训练年限的运动员是占比最少的。而在进行1年以上训练后,运动员逐渐接触到更加专业的训练手段,加之越来越多的赛事使运动员得到了鼓励,家长乐见其成,使其在运动员参加训练方面逐渐坚定了自己的态度。

2.3 父母对运动员参加游泳训练的影响分析

2.3.1 父母对运动员的训练态度

父母的态度是影响运动员参加游泳训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根据调查显示:75.9%的家长十分支持运动员参加游泳训练,比较支持的占23.1%。其中家长非常支持的运动员对游泳训练的喜爱程度多数为“非常喜欢”,占77.27%;而家长持比较“支持态度”的运动员对游泳训练的喜爱程度多数为“比较喜欢”,占57.14%,“非常喜欢”的占28.57%,“说不清”的占14.29%(详见表2)。

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态度往往能够从家长的言行举止中直接地反映出来,家长对运动员参加游泳训练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运动员对游泳训练的喜爱程度,间接影响运动员的训练成绩、训练态度及发展道路等方面。特别是“非常支持”运动员参加训练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对游泳训练上的态度也一致呈现出“非常喜欢”,训练态度也更为积极、坚定。

2.3.2 父母对运动员的未来规划

通过调查显示,在运动员家长中希望运动员未来能够进入国家队的占37.9%,进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占27.6%,能够进入省队的占13.8%,希望运动员未来是自己找工作的为0(详见表3)。

而运动员对自己的未来规划中显示:希望进入国家队的占48.3%,进入省队的占27.59%,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道路的占13.8%,高校体育专业的占6.9%,出去找工作的为0,有其他规划的占3.5%。

运动员家长表示运动员能在训练过程中学会一项专业的运动技能,并从中得到身体锻炼,游泳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运动员家长内心更倾向于运动员能够依靠游泳技能,使其走上专业队道路或是进入高校就学,他们希望运动员通过年幼时在基层训练的经历,使其在未来就学、就业时“轻松一点”。相对运动员而言,尽管家长在规划方面对其有影响,但自我概念起着关键的作用,人们通过对自身现在的能力评估来评价其计划和目标实现的可能性[3],他们更多选择走一条与现在进行的专业息息相关的道路,继续从事游泳训练。

2.3.3 父母对运动员的训练要求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运动员的训练要求比较严格,占48.3%,很严格的占44.8%,一般的占6.9%。根据交叉分析得出,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家长对运动员的训练要求有一定的关联。根据表4、表5可见,文化程度越低的家长对运动员的训练要求越严格,这类家长主要是希望运动员未来能够依靠游泳在社会中更具有竞争力,而相反文化水平较高的家长对运动员的训练没有很严格的要求,他们认为运动员兴趣最重要,运动成绩也不能依靠一味逼迫而形成的。

访谈中有较为具有代表性的两位家长的观点如下。

案例1:“自己的文化程度已经不高了,在学习上也帮不到孩子什么忙,没文化的苦自己已经吃到过了,不想孩子也走上这条路。现在进行游泳训练等于是做了两手准备,如果学习成绩不好,那就走专业道路,或者依靠游泳成绩帮助进入好的大学,在游泳上不能让他松懈。游泳训练很苦很累,所以还是需要家长在后头给他加一把劲。”

案例2:“对孩子的训练是需要一定的严格要求的,但也不能一味去逼迫,這样容易造成他的逆反心理,反而形成不好的后果。小孩子要是喜欢训练,家长不用去做什么,他都会很自觉的,相反他要是自己本身就反感训练,家长一再逼迫,要是他就此再也不愿意游泳了,反倒一下子放弃了之前所有的辛苦,所以我们会控制好这个度,不强迫但也不放松,采用鼓励、积极引导去监督他完成训练。”

3  结论

(1)家长对运动员参加游泳训练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运动员对游泳训练的喜爱程度,间接影响运动员的训练成绩、训练态度及发展道路等方面。

(2)尽管家长在规划方面对其有影响,但自我概念起着关键的作用,人们通过对自身现在的能力评估来评价其计划和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运动员更多选择走一条与现在进行的专业息息相关的道路,继续从事游泳训练。

(3)父母的文化程度越低,对运动员的训练要求越严格,文化水平较高,对运动员的训练要求较为宽裕。

参考文献

[1] 张弛.家庭背景对青少年参加竞技体育训练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6.

[2] 乔京转,成民铎,周皎.双亲的体育态度对小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5(34):57-58,61.

[3] 刘震.青少年未来取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