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静涛
摘 要:等级和标准是评价运动项目技能掌握的指标参数,单元目标是体育教学实施的基本单位,结合参考评价标准合理设计单元目标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理论分析法,基于对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排球课程教学现状的思考,对排球项目自身技能学习规律和标准进行分析,结合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要求,提出公共体育排球课程单元目标教学设计的思路,为学生掌握、运用技能和教师创新课程整体设计提供新的理论架构。
关键词:运动技能标准 公共体育排球课程 单元目标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1(b)-0186-02
2016年《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提出高等学校为学生开设好体育类课程,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注重授课对象的运动技能学习,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在教学大纲、目标设定的制定方面应结合项目本身的特点和授课对象的学习能力情况,才能够使学生真正将所学的运动技能运用到课外锻炼中去。排球是一项对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一方面在于其普及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则是本身技能特殊化较为明显。如何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有限的学时内,合理设计单元目标教学,评价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情况,落实每项技术的掌握进度,逐步实现学习与实践的有效衔接,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养成终身体育的重要过程。
1 对高校公共体育排球课程教与学双向现状的思考
公共体育课程是学生接触、了解和学习运动技能的主要平台,符合规律的教学内容和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往往对学生迅速掌握运动技能起到重要作用。通过阅读关于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方面的文献资料,总结出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共分为7个方面:(1)课程设置不合理,针对不同项目的所需课时量达不到教与学双向要求;(2)没有较为准确的评价体系,使得教师对学生考核内容和标准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3)场地器材无法满足上课需求;(4)师资水平跟不上当前运动项目发展趋势和授课对象学习特点;(5)学生最终运动技能的掌握达不到基本参与比赛的要求;(6)固定式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机调整,部分不符合该项目技能学习的规律;(7)教师缺乏结合比赛实践的技术引申和技能学习目标的分层次设计,导致学与用的衔接出现中断。
在现今的高校体育教学中,课程设置和场地器材的问题较难解决,但其他因素能够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进,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断进行学习和探索。
2 排球项目运动技能掌握的规律和标准
排球运动作为三大球中唯一的隔网运动,其本身的技战术特点相较其他两项目有很大的区别。球网隔开的双方队员可以最多击球3次后到对方场区,同时场上位置的划分包括二传、接应、主攻、副攻、自由人,各个位置存在相应的职责;而排球比赛是从发球开始,对方多数情况下选择以垫球方式来完成接发球环节,传球则是将球调整给各个位置攻手的最有效方式。因此,排球的技术和战术特点存在其特殊的规律。学生在学习排球技能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基本技术动作,还要学习通向基本完成比赛的各层次技术,并且达到该阶段衔接比赛的各技术考核标准,才能够顺利参与比赛。
3 对排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的思考
运动技能等级标准是衡量个体体育综合能力的综合指标,当前存在的国家健将级、一级、二级运动员证书是由国家体育总局颁发,其考核的方式以各类重要赛事的获奖情况为主,是现今较为合理的运动等级评价体系。然而,对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授课对象而言,既没有较高的运动技能水平,也没有相应的重要赛事可供参加,那么其掌握各项运动技能的水平情况就很难做出客观的评价。表1是根据《青少年排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試方法》整理出来的排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和测试内容,书本中也重点介绍了各项技术各等级阶段的测试方法和标准要求,其作用在于实现了初学者到高水平运动技能水平的系统评定,促进参与者不断进步并获得成就感,更重要的是为学校开展体育技能教学和评定学生体育技能水平提供体系支撑。
详读全书9个等级的各项测试内容,较为合理地做到了对排球技术循序渐进的阶段设置,但除了两侧跑动垫球、接固定区域掷球、防扣、吊球、接发球、调整传球,其他测试内容和标准缺乏和比赛运用的有效衔接,例如顺网传球可以增加各个位置的定点练习,接发球可以由近距离接发球过渡到远距离接发球,这样可以对不同水平的测试对象完善衔接比赛的各技术环节的评定内容。
4 公共体育排球课程单元目标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是教学内容安排的基本单位,通过对五所高校公共体育排球课程教学大纲的阅读,存在1~2学时的教学内容安排3~4个技术教学的情况,并且各个技术教学所占时间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学时量少和授课内容多存在明显矛盾,这就导致教师未能对该技术进行较为全面地讲解,学生也就无法较为系统地练习和有效的认知。表2是针对公共体育排球课程设计的单元目标教学,可以看出垫球是排球技战术中单元设置最多的技能项目,发球技术构成简化为下手发球和正面上手发球,传球技术主要是普及和选拔提高双层要求,单元目标在于多数学生可以传球,少数学生能够会传球,这样才能在“中一 二”和“边一 二”战术执行中实现更好运转。表2增加了拦网技术的评定内容,原因在于拦网只有结合球才能使学生体会其作用。各项单元内容前后存在递进关系,教师可以根据各阶段各项技术自由组合安排,但应以学生为中心,不断调整目标内容,通过各项技术的难易程度合理设置相应的学时,在每节课的内容安排上既要符合排球运动技能学习的规律,也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使其有效完成单元教学的目标。
5 排球课程单元目标教学实践应注意的问题
5.1 单元目标应根据技术掌握难度进行学时调整
排球技术的掌握分为不同阶段,每个层次的学习所需时间不同,其单元目标的设计也要针对不同的技术掌握难度进行相应学时的调整,达到单元教学时间的有效划分,更有利于运动技能标准的及时评价和下一阶段技术教学的合理安排。
5.2 单元目标教学设计符合授课对象学习特点
排球运动的技战术特点决定其所需掌握的难度较大,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理解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不同授课对象会存在差异化的学习特点,教师在进行单元目标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不断出现的各类情况,最大化最快化调整单元目标的进度安排,因材施教,提升教学效果。
5.3 根据不同技术的学习规律增加第二课堂
排球技术和战术的学习存在其特定的规律,包括无球技术和有球技术,有球技术又可以划分为徒手技术和结合球技术。例如扣球技术的助跑起跳技术、垫球和传球的徒手动作手型等,这些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学时数有限,但也是下阶段有效学习的基础。因此,将此类技术作为第二课堂的练习,能够增加学生课后锻炼的时间,提升技能单元目标的学习效率。
5.4 排球技能评价以完成比赛参与为目的
排球运动技能等级评价标准是衡量学生每项技术的各个阶段学习的重要参考,而每项技术掌握情况是否达标是授课对象能否完成比赛参与的前提。单元目标教学设计应以基本或更好完成比赛参与为实施的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也要不断强调各技术和战术的运用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排球技术,逐步加强实践操作,增加课内外排球运动的参与。
参考文献
[1] 潘建芬.体育课程需要目标单元教学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2):107-111.
[2] 楊芳芳.对排球技战术水平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实证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
[3] 钱俊伟,刘传海.建构普通高校学生运动技能等级评价体系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5,37(2):51-54.
[4] 唐炎.《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背景、体系架构与现实意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