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
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表明个人立场、阐述个人观点或表达个人情感等行为被称为网络舆情行为,由于参与主体的平均年龄小、知识层次高、性格特征强、好奇心理重,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发生概率高、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特征。本文主要对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梳理,并對高校如何将网络舆情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提供有效策略。
今年是互联网诞生50周年,飞速发展的互联网赋予了世界勃勃生机,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8.5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1.2%,网站数量518万个,信息的传播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这个全新的自媒体时代,每一个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随需而应地采集信息,人人都可发声,人人都被关注。
近年来由高校引发的网络舆情接连不断,对高校稳定和大学生成才的影响日益加深,如“复旦大学投毒案”、“北京大学弑母案”、“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自杀案”等都瞬间引爆网络舆情,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网络舆情已逐步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的主力军,对大学生舆情行为有着双重影响,如何有效地利用和控制网络舆情已逐步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不容小觑的问题。
1.1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社会热点不仅包括国内外时事、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还涵盖娱乐新闻等。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大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也逐渐增强,在“香港暴力事件”等大是大非前,大多数学生在网络平台上都能够表明自己的爱国立场,但对于问题的实质了解不够透彻。与此同时,学生对娱乐新闻的关注度也有所增高,明星们的个人状态一眨眼就能引起朋友圈的各种刷屏,这种新鲜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1.2 关注校园的突发事件
校园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交往的重要场所,校园突发事件主要包括管理保障类、公共安全类、心理健康类等,较容易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从苗头到放大再到辐射,虽然有些严重的突发事件涉及人数不多,但如果不及时或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1.3 关注自我发展
目前,许多大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趋于理性,比如读什么专业兴趣不是重点,主要是看是否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因此,学生对于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会予以高度关注,如果相关部门不能及时给出反馈则有可能引发网络舆情热点。
2.1 “被动接受”多,“主动获取”少
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有时仍停留在听报告、念文件的水平,照本宣科,并没有考虑受众的兴趣所在,内容单调,方法简单,形式呆板,缺乏吸引力,致使教育成效大打折扣。
2.2 思政教育团队专业性不强
目前,高校辅导员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都承担着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但大多是各自为政,缺乏统一领导,思政课老师还停留在课堂讲解的基础性阶段,而辅导员还承担着学生日常生活琐事,一方面缺乏专业的理论政治素养功底,另一方面对一些系统的技术训练也难以分散精力。
2.3 网络思政教育效果不佳
高校正在加强运用网络实现育人功能,但目前大多数的校园官网仍以推送各类活动信息为主,小部分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仍不足以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3.1 积极影响
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网络的自由平等、开放民主、注重隐私、即时互动等特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通过新媒体平台来学习、生活和工作,包括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敞开心扉和各行各业的人沟通交流,网络舆情较好地锻炼了大学生的交际能力。由于校园网的存在,也使得学生与老师的沟通不仅限于面对面,而只需借助网络,便可随时随地顺畅沟通。
⑵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大学生的“三观”正处于塑造期,稳定性较差,极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正向的网络舆情往往能够客观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内驱力,促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⑶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民主意识和公共精神。随着各大网络社交媒体的应用和普及,现今的大学生更倾向于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来积极表达自己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的态度和观点,寻求社会认同和共鸣,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舆情知晓民生民情,议论社会政治,参与民主建设,大学生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提供了民主实践的新渠道。
3.2 消极影响
⑴反向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三观”发展有误导作用。在网络舆情这个大环境中,既有积极向上的信息,也有庸俗低下的内容,比如色情网站;也有脱离主流意识形态的观念,比如极端宗教思想、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这些形形色色、鱼龙混杂的观点充斥在大学生的周围,对其正确“三观”的树立产生恶劣影响。
⑵负面网络舆情对学校的声誉有不良影响。学校的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等是学校名声的起点,后期的宣传和推广是促就名声的必经之路,而人才的培养以及学生的评价才是核心环节。大学生网络舆情有效地反映了学生的大学生活和学习状态,也表达了学生对学校的各种态度和意见,尤其是一些与学生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都容易引起热议,而负面的评价往往会损害学校良好的声誉。
⑶缺乏监管的网络舆情对学生的行为没有约束力。网络的虚拟性为大学生随意发表言论和肆意彰显个性撑起了一把“保护伞”;网络的互动性导致舆情的发展缺乏理性和有序性;网络的开放性使得意志力薄弱的大学生持续受到不良信息的刺激,从而丧失辨别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最终攻破底线,误入歧途。
4.1 创新工作载体,抢占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主阵地
高校必须把学生思想动态和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必须从上至下创建多支高素质、高质量的网宣团队,一方面是学校官方网站,在对外宣传国家时事、政策理论或各项学校规定及通知等内容的同时,也可为在校生提供诸多服务平台,保障学生与学校线上线下的顺畅沟通;另一方面,各院部需创建展示院部特色工作的专门网站,使其成为学院学生工作的主阵地和主窗口;再者,学院需带领院级各大学生组织、社团开设和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PU平台等新媒体。一体化的宣传系统能够保证学校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可以发布权威信息和正确的立场,学生也可通过官方的渠道反映相关问题或表达自己的观点,便于学校从整体上有效控制舆情的发展。
4.2 加强网络信息的实时监控,提高网络舆情危机预处理能力
高校应当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以及网络舆情危机应急机制,从网络信息的监控,到信息的收集,再到信息的反馈和发布,每个环节都应有专人负责,从而构建舆情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学校可通过关键词搜索,随时把握学生网络思想动态,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做调查和整改;在高校网络舆情爆发时,必须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并及时向群众通报事情的真相,规避偏激言论对事件的发酵作用。
4.3 加强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提高其网络道德意识
在这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像微信、微博这样便捷的自媒体使得他们大学生能够足不出户而能广交天下客,尽闻天下事,这也意味着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变的简单化,通常大学生网络舆情容易停留在事情的表面,无法参透事务的本质。高校应建立相关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学生自己的言行,同时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双重教育以及线上线下及时互动等方式来加强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当然,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在网络舆情发生时也能够较好地控制不良或虚假信息的传播,给学生正确的指导。
4.4 提高辅导员的网络素养,加强其在网络舆情中的引导作用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充当着大学生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双重身份,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最为贴近,更容易获得学生的现实诉求和把控学生的思想动态,这也意味着对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辅导员不仅要不断接收新鲜事物和名词,进一步融入到学生中去,而且要在学生所处的舆情环境中适时适地适量的进行疏导和剖析,加强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各类舆情危机。
网络舆情对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趋利避害、正确对待并合理利用好这把“剑”,从而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这一问题是现今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持续探讨的。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