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民族建筑文化保护研究

2019-12-30 09:48张永进舒敏洁田亚娟李权
绿色科技 2019年22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

张永进 舒敏洁 田亚娟 李权

摘要:指出了羚东南是贵州省管辖的3个民族自治州之一,境内有许多少数民族建筑,无论是民居建筑,还是公共建筑,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传统特点。黔东南地方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各民族的建筑技法各有特点又相互渗透。因此,黔东南州民族建筑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传承价值。

关键词:腾东南;民族建筑;传统村落

中图分类号:TU2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22-0159-03

1 引言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跨东经107°17′20″~109°35′24″;北纬25°19′20″~27°31′40″。东与湖南省怀化地区毗邻,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河池地区接壤,西连黔南布依族自治州,北抵遵义、铜仁两市。全境东西宽220km,南北长240km,总面积30282.3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7.2%。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設于凯里市。全州辖凯里市和麻江、丹寨、黄平、施秉、镇远、岑巩、三穗、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雷山、台江、剑河15个县,凯里、炉碧、金钟、洛贯、黔东、台江、三穗、岑巩、锦屏、黎平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境内居住着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44个民族,2018年末常住人口353.83万人,户籍人口481.1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户籍人口的81.3%,其中苗族人口占43.2%,侗族人口占30.4%。自治州境内山地纵横,峰峦连绵,沟壑遍布,地形地貌奇异复杂,景象万千。全州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2178m,最低海拔137m;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点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4.6~18.5℃,年降雨量1010.4~1367.5mm,年无霜期273~327d,相对湿度为78%~83%。根据第四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全州森林面积达200.6万hm2,活立木蓄积量为1.69亿m3,为全省之冠。州内天然林面积约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7.78%,天然林主要是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根据2018年省林业局发布数据,黔东南州森林覆盖率为67.37%,全省第一[1,2]。

2 民族建筑的分布及文化内涵

2.1 少数民族分布

苗族分布区域:多在贵州,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等省也有分散居住,多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农林业生产发达。建筑概况为多居住在山区,部分在山间平坝地带,利用当地的薄石板盖房,也有以抹泥竹片为墙,屋顶盖茅草(黔西北、滇东北),湘西,鄂西,川东,则以木结构的吊脚楼为主,建于缓坡地带,房基以巨枝支撑,上铺楼板,上层住人,并修有回廊栏干,木雕装饰,美观适用。苗族民居主要以吊脚楼、美人靠为主要特征。房屋布局一般为一楼圈养牲畜,二楼住人生活,三楼放粮食等。

侗族分布区域:湘黔桂三省毗邻地区和鄂西南一带,社会状况为农林业,建筑概况为擅长石木建筑,以鼓楼、桥梁为主要类型。鼓楼为木质结构,以榫头穿合,不用铁钉,飞阁重檐,形如宝塔,巍峨壮观,是族姓或村寨的标志,也是集会的议事场所。桥梁为石墩木桥,长廊桥道,桥亭重瓴联阁,雄伟壮丽。村寨依山傍水,以凉亭、水井、石板路、鼓楼、花桥、吊脚楼等极富民族特点的建筑点缀其间[1]。

2.2 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内涵

少数民族的主要建筑类型包括如下。

风雨桥:侗族地区富有民族特色的长廊式桥梁。是处于村头寨尾、连接溪河两岸的交通设施,可避风雨,故名风雨桥。因建造地名不同而各有专名。均系木石结构。桥墩以青石垒砌,桥梁、桥柱及桥面建筑全用杉木凿榫衔接,不用一钉。桥梁结构精密,坚固耐久。过去,在风雨桥上的亭阁里还设有神台祭坛,阁中有文臣武将的彩色塑像,四壁挂有彩绘帷帐。桥上备有长凳、泉水等物,供来往行人取用。风雨桥既是贵州侗族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结晶,也是侗族热心公益事业和互助精神的象征。著名的黎平南江河上的地坪风雨桥,是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

鼓楼:侗族的一种融合宝塔与亭阁风格于一体的特有建筑物。可分为干栏式、楼阁式、密檐钟铃式、门IN式等构造。鼓楼的历史文化传承于古时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公房”,成为公众性军事、政治、组织、议事、约款娱乐的场所。侗族形成民族之前,出现鼓楼文化内涵的类似鼓楼的建筑雏形。明朝,受太阳图腾影响,形成伞形的鼓楼建筑。清朝,受建筑文化影响和启发,形成现今鼓楼形态。楼身全用杉木凿榫衔接,结构严谨。上部似塔,重檐斗拱,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少的5层,多可达11层;下部似亭,为一正方形厅堂,宽约二三丈见方,中砌大火塘,四周设座,可容二三百人集会。鼓楼全身均描龙雕凤、玲珑秀雅。在侗乡,几乎所有的村寨都有鼓楼。鼓楼为集资建成,有专人看护。逢年过节,是集会赛歌之地;农闲时节,是老人谈古论今之处;也是宣传政策的场所、文化夜校的课堂、业余剧团和业余歌组的俱乐部。榕江县晚寨的鼓楼、从江县增冲寨的鼓楼都是贵州侗区著名的鼓楼[5]。

吊脚楼:苗族民居的典型建筑。是一种纯木结构建筑,采用穿斗式结构,不用一钉一铆,无论梁、柱、枋、板、椽、檩、榫,都是木材加工。屋面则盖小青瓦或杉皮。吊脚楼的造型为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可分内外两部分,内部柱、枋、梁、檩互为垂直相交,构成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的相互垂直网络体系,奠定长方形结构的基础。吊脚楼结构功能一般按三段式划分,即底层为牲畜杂物层,二层为生活起居层,三层为粮食储藏层,其中以二层为主要层。由于这种型制的房屋在结构、通风、采光、日照、占地诸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因而在广大苗族地区得以长期沿袭下来[6]。

2.3 汉族民居文化内涵

黔东南典型汉族民居主要集中在镇远、施秉、黄平及岑巩,以四合院、前店后院、封火墙为主要特征。如:黄平县旧州镇汉族民居:旧州镇位于黄平县城西北25km的舞阳河畔,古城面积约1.4km2。旧州的历史可追溯至 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曾为战国时期且兰民族酋长国的古都,地势平坦开阔,有一展无垠的万亩大坝,是贵州省三个著名大坝之一,是贵州省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和20个重点保护与建设的民族村镇之一。因处水陆交通的交汇点,自古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百姓富有,为黔东商业文化重镇。悠久的历史给旧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古城的街区与建筑群多形成于明清时期,基本为汉族建筑,文物古迹众多,曾有“九宫、八庙、三阉、四堂”之谓,现保存完好的有西上古街、文昌宫、仁寿宫、万寿宫、天后宫、朱氏宅院、天主教堂等文物古迹[7]。

3 民族建筑的结构分析

从以上革族民居、汉族民居及苗族民居的现场调研,初步得出三种民居在当地的修建情况,主要特征体现如下。

汉族民居主要为木结构,一层为地坪,二层居多,层高2.7~2.8m,二层有阳台、走廊(或悬挑),做工讲究,檐口高5.8~7.1m,根据房屋地形有一开间、三开间,开间一般为3.7~4m,大门1.1m×1.8m,两侧有柜台(商业用途),进深柱距1.6~2.2m,五柱四瓜,前店后院,进深较大。

苗族民居主要也为木结构,一层为地坪,不平整之处用块石作堡坎垫平,二层居多,层高2.5~2.7m,二层有阳台或走廊,檐口高5.1~5.8m,三开间,开间一般为3.7~4m,中间凹进1~1.4m,大门1.1m×1.7m,进深柱距1.6~2.2m,五柱四瓜,窗子造型较讲究。

由于山多且地形复杂,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水热条件优越,土地有机质积累较多,植被丰富,交通闭塞等原因。苗侗地区的吊脚楼主要分布在黎平、从江、榕江、剑河、台江、雷山、锦屏等地。可分为单吊式和双吊式两种。其中单吊式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风俗习惯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8,9]。

4 结语

我国苗侗民族的农村人口主要聚集在西南地区欠发达的村寨,这些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是地区经济现象和少数民族文化现象相互作用、长期发展的产物。民族建筑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也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黔东南苗侗民族建筑文化往往用建筑的形态、布局、装饰、营造方式、空间尺度来表达人们的生活向往及期望,如流芳百世、千秋万代、人财两发、富贵双全、福、禄、寿、喜等美好愿望。對民族建筑文化的保护对拉动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还可有效地增加古村落的就业岗位,增加村民收入,从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振伦.黔东南山区聚落与建筑文化初探[J].贵州民族研究,2009(4):66~69.

[2]赵轩,艾威颖.浅谈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6,29(4):313~313.

[3]刘欢欢,杨柳,邓仁碧.黔东南地区苗族传统民居的热适应性[J].建筑科学,2013,29(2):50~53.

[4]彭开起,王展光,范述怀,等.黔东南州苗族与侗族吊脚楼比较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6,34(3):111~114.

[5]刘贺玮.黔东南西江镇传统苗族吊脚楼形式的当代变迁[J].装饰,2016(6):79~81.

[6]许新桥,向琴,王丽,等.黔东南苗族传统木结构民居现状与展望[J].林产工业,2015,42(4):51~53.

[7]娄万里,任海青.木结构建筑的特征及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木材工业,2015,29(5):20~23.

[8]赵轩,艾威颖.浅谈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6,29(4):313~313.

[9]刘贺玮.黔东南西江镇传统苗族吊脚楼形式的当代变迁[J].装饰,2016(6):79~81.

收稿日期:2019-10-23

基金项目: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编号:2018520134);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民族学(编号YLXKJS0075)

作者简介:张永进(1992-),男,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规划。

通讯作者:李权(1982-),男,研究方向为木材科学。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构成分析及保护策略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现状与发展模式的探究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国内传统村落研究综述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