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去杠杆的路径选择

2019-12-30 09:39熊熙宝
财会学习 2019年35期
关键词:去杠杆

熊熙宝

摘要:金融去杠杆是我国进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防范和化解经济运行中潜在风险的必然要求。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应着重从整改僵尸企业、降低地方政府负债率、及时处置和化解风险、加大对大资产行业的监管以及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等五个方面做好金融去杠杆工作。

关键词:稳金融;去杠杆;路径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液。我国政府、企业、居民三部门的杠杆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偏高甚至局部领域还很严重,债务危机有可能构成重大进入风险。为确保我国经济行稳致远,提质增效,金融去杠杆势在必行。在近几年通过“三去一降一补”进行供给侧改革取得积极成果的基础上,为使去杠杆工作既做到精准有效又能避免经济运行出现大的波动,结构性去杠杆成为必然的选择。

一、整改僵尸企业

中国的总体债务率为215%,企业负债要占到总体负债的60%左右,一个重要原因是国企相对于民企更容易取得信贷以及软的预算约束,使得国企能够从国有金融机构获得大量贷款。“僵尸企业”是指产能过剩、技术落后、扭亏无望、丧失自身发展能力,主要依赖政府补贴或银行续贷来求得暂且生存的企业。这些企业长期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已丧失偿债能力,多涉及拖欠民间融资、银行借款、合同货款、职工工资等问题,对关联企业资金链条乃至地区金融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整改措施有:1.积极作为,出清过剩产能。要认真分析和寻找导致企业处于长期经营困难的根源,鼓励企业通过分拆、兼并、重组、转型、改制等途径聚焦主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2.硬化预算约束,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应依法予以破产清算,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3.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僵尸企业的债务管理和处置,依法做好职工的安置工作,维护好社会稳定。

二、降低地方政府负债率

由于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定位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边界没完全厘清,地方政府的财力远远不能满足保工资、保运转、维持社会稳定、保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等诸多事项的资金需求,地方政府只能尽其所能进行各种名目的融资,最终导致地方政府债务不断增长。加之“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观盛行,地方债务规模急速扩张造成风险大量积聚,国家已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提升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高度看待。

降低地方政府负债率的措施:1.进一步简政放权,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要按照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把工作重点转向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支持创新等,以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真正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2.治理旧债、规范新债,创新财政支出的配置。要加强流动性管理,实行借新还旧、债务展期、债务接管等措施,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确保存量债务不致违约;规范各级地方政府的发债程序,硬化财政预算约束,切实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加强和引导股权融资市场的发展,允许地方政府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选择低风险的项目进行股权投资。3.建立统一规范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信息平台,实行阳光化管理。充分发挥平台的预测、计量、审核、监督和预警等方面的作用。

三、及时处置和化解风险

当前在去杠杆和经济下行双重压力下,全面排查和梳理重大风险领域及其风险点位尤为重要。主要是:1.流动性风险。金融机构流动性大幅收缩,导致信贷市场流动性压力上升,会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2.实体经济经营困难带来的风险。实体部门结构性改革必将使产能过剩、过度加杠杆和资产错配等潜在风险显性化;3.政府部门的债务风险。既要关注政府部门到期债务尤其是政府隐形债务偿付风险,也要关注地方政府债务向实体经济传导所带来的风险;4.股市跌幅过大产生的风险。股价持续走低,一些上市公司因抵押而触及债务上限,资金链条断裂,导致企业间债务产生连锁反应的风险。

及时处置风险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关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各司其责:1.金融管理部门要加大逆周期調节力度,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稳妥化解局部性、结构性存量风险;为银行更多利用创新资本工具补充资本金提供政策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制造业、中小企业中长期融资;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监管力度,强化合规经营,大幅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引进和吸收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经验,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以开放促进改革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2.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风险处置工作,加强属地的经济、经营的调研和研判,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加强地方金融的监管,有效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防止发生群体性事件;制定风险管控预案,切实提高对“灰犀牛”、“黑天鹅”事件的应对能力。3.金融机构既要加快公司治理改革,提高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又要落实主体责任,处理好服务实体经济与防范化解风险的关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切实提高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信贷投放力度。

四、加大对大资产行业的监管

2012年,在鼓励创新的监管环境之下,银行、券商、保险、基金、期货公司都开展经营资产管理业务,推动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大发展。在混业背景下,我国仍然实行着分业监管的监管模式,不同子行业的资管机构在从事同一类业务时受到的监管约束不同,造成了跨行业合作进行监管套利的行为越来越多,积累了潜在风险。加之对资产管理的法律属性认识模糊,缺乏统一定性,导致资产管理法律依据欠缺不利于投资者权益保护。

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规范管理的对策:1.加强行业平台建设,规范信息披露。打通、穿透资金链,及时防止违规经营,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加强产品和客户的信息披露,既利于行业内买卖之间的撮合匹配工作,又利于充分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及时发布信息,培育信贷资产流转二级市场,改善市场流动性。2.深化资产管理业的改革。一是建立有利于不同类型的资产管理机构依据自身的特长开展差异化业务的形成机制;二是实现监管模式由分业监管和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转变,统一监管标准,防范监管套利的发生;三是探索建立第三方统一托管的新模式。对银行理财、新增产品、高风险产品和委外产品实行第三方托管,降低潜在金融风险。3.加强资产管理行业的法律法规建设,为其发展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资产管理的本质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要明确资产管理的法律属性,打破刚性兑付机制,最终实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生态。

五、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在去杠杆、强监管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与稳定经济稳增长之间的关系,有效防范“处置风险的风险”。为此国家必须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金融管理部门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适时预调微调,保持全社会货币的合理流动性。疏通货币政策机制传到,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全面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1.实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精准调控。货币政策要在结构性去杠杆中发挥重要作用,采用逆回购、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以及定向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有针对性地解决某些领域的经济问题,切实处理好去杠杆与稳增长之间的关系。2.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进一步促进基础利率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实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制度,提高货币政策可操作性,形成有效的市场预期,增强货币政策对杠杆率调控的有效性,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尤其是要降低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3.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使其真正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加大力度推动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增量扩面提质,鼓励对优质企业开展市场化债转股。大力发展股权融资,改善股票发行制度,加强对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保护,拓宽和畅通企业资本渠道,积极探索股权融资市场投资者主体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王杰.防范金融风险视域下结构性去杠杆的逻辑、现状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8 (19):120-121.

[2]陈小量,陈彦斌.结构性去杠杆的推进重点与趋势观察[J].改革,2018 (7):17-30.

[3]孔繁成.僵尸企业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来自中国A 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现代管理科学,2019 (7):84-88.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转型期的风险防范与应对”课题组,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思路与对策[J].管理世界,2018.(1).1-15.

[5]刘叔肆.资产管理行业:强监管、新定位与转型发展[J].经贸实践,2018 (6):135-136.

猜你喜欢
去杠杆
莫让债转股在实践中“跑偏”
“去杠杆”路阻且长
论不良资产证券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运用
综合施策“去杠杆”
中国如何“去杠杆”?
“去杠杆”须精准加力
中国不良资产证券化之路
去杠杆道路上企业经济发展探析
基于财务视角谈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