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
赤霉病是小麦生产过程的主要病害,属传统的气候型病害,若扬花期遇高温高湿天气极易导致赤霉病暴发。同时,赤霉病的发生,会减轻小麦的籽粒重量、出粉率和硬度。赤霉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中多种镰刀菌引起,小麦发病后,不但直接影响产量,而且病粒中菌丝产生多种真菌毒素,直接污染粮食及其延伸产品,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小麦赤霉病对小麦种植生产来说具有严重的毁坏性,病菌具有较强的蔓延性,一旦发病,会导致小麦减产,产品质量严重下降,食用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因此,有必要掌握小麦赤霉病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有效的防治措施。
1 小麦赤霉病的发病规律
1.1 小麦赤霉病感病的原因
小麦抗赤霉病的免疫性较差;日常管理工作对小麦健康生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栽培管理工作没有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那么就极容易滋生小麦赤霉病菌。气候温度变化也是诱发小麦赤霉病的主要原因,当小麦生长环境的温度超过23℃,湿度超过75%的情况下,容易患病。尤其小麦扬花期多雨时赤霉病发病概率增高。药剂选择不当,防治时期不佳。对赤霉病的防治存在误区:一是施用单一种类或选择不适合的农药;二是总在病害飞速传播之后才进行防治,但大多已错过了最佳时期;三是只重视前期防护,却忽视了后期改善治疗,导致小麦赤霉病的病情加重。选择不适合的农药或长期施用单一种类及使用剂量不合理,长期使用同种药物将导致病菌产生耐药性,防治效果减弱。
1.2 小麦感染赤霉病的症状
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小麦从幼苗到抽穗都有可能感染病害。主要引起苗枯、秆腐、穗腐,影响最为严重是穗腐。一般扬花期侵染病害,灌浆期显病症,成熟期成病灾。
2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应预防为主,主动防御,其发生流行与菌源量、小麦品种、抽穗扬花期的温度及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要做好以下防控。
2.1 优选抗耐病品种
选择适宜种植的抗耐病性能好的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
2.2 加强栽培管理
播种前要精细整地,深耕灭茬,清除病残体。适时早播种,合理密植。种植密度不宜過高,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顺畅。做好肥水管理,提倡施用有机肥,合理的控制田间水分含量,及时进行合理的灌溉或排水,调控土壤温度及湿度。收获后要深耕灭茬,减少菌源。前批水稻收获后及时深耕,清理田间杂草,防止病菌的滋生。
2.3 及时进行化学防治
为了进一步增强小麦种子的抗病能力, 还可以在播种前进行适当的药剂拌种。选用高效的杀虫剂、杀菌剂和叶面肥进行综合防治,进而达到防治的效果。应选用耐雨水冲刷、渗透能力好、高效持久的化学药剂,尽量减少使用农药,以最少量的农药投入,最大限度的发挥药效。
化学药剂对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虽然具有很好的效果,但其容易产生抗药性、过多的施用化学药剂不仅会对小麦产生药害,而且长期使用也会严重污染环境。因此,选育和利用抗性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丙硫菌唑是近年来国内开发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新型药剂。为探索该药剂不同含量和不同剂型应用植保无人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发现,如遇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年份,建议适当增加药剂用量或与其他药剂(如戊唑醇、氰烯菌酯等)复配使用,以提高药效;与植保无人机结合,可以提高用水量等参数,以提高药效。
利用8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25%氰烯菌酯SC、48%氰烯·戊唑SC、40%叶菌唑EW、400%戊唑醇SC、45%戊唑咪酰胺、20%氟唑菌酰羟胺SC、50%戊唑·百菌清WP、40%戊唑·多菌灵SC。实验结果表明各种药剂处理区的小麦均正常生长,没有感染药害现象,说明上述药剂的使用对小麦安全。
小麦赤霉病虽然对小麦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然而并非是难以控制的, 应该针对该病的发病特点,针对性的深入分析讨论, 研究其发病机理,制定相对应的防治计划。重视早期病害的防治工作, 将防治策略灵活运用, 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 提升小麦的总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