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华
3~6岁是人道德情感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最佳阶段;同时,当今家长普遍重视幼儿智力发展和身体健康,对德育多有忽略,因此对幼儿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使幼儿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园坐落在著名的南锣鼓巷文化街,这里有茅盾故居、非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齐白石画院、中央戏剧学院,还有活跃在此的民间花棍队、毽子王等,文化资源丰厚。自2010年开始,我园借助南锣鼓巷的地域优势,借力南锣社区民俗文化资源,家园携手,在非遗传人、民间艺人的指导下,走上了传统文化教育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美德教育。
挖掘南锣社区文化资源开展课程研究
挖掘南锣社区文化资源
我们首先对南锣鼓巷非遗资源、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家长期望进行调研,结合园所特点、教师特点、幼儿基础,从艺术、健康两方面构建课程的结构;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倡导打破围墙的教育。例如,“棉幼娃胡同游”活动中孩子们走进博物馆,被泥塑艺人精湛的手工艺吸引,激发了向大师学习泥塑的愿望,我們也将非遗传人请进校园,开展了面塑、剪纸、太极等课程。
开展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研究
课程目标研究。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炼为尊重长辈、谦虚礼貌、诚实守信、遵守规则、勤劳节俭、爱国爱家、举止文明、友善交往、自尊自信九个美德目标,针对幼儿年龄特点又将其分解为各年龄段的幼儿发展目标。为了充分体现传统文化课程中文化传承的价值取向,在以往教学活动的情感、能力、习惯目标基础上增加了文化传承目标,目的是增强教师在教学中对幼儿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
课程内容研究。结合南锣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幼儿喜欢、愿意探索的学习内容,确保实效。如,面塑传人和教师同备课,从孩子喜欢的动物形象出发,将压、团、捏、搓等多种技能融合进制作当中,将几个基本形状的制作方法结合起来运用,让不同年龄班的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制作。
课程实施途径研究。通过研讨“哪些环节可以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如何最大化地让幼儿感受传统美德”,碰撞出晨间早操融入、区域游戏蕴含、集体教学开展、全园非遗兴趣活动四个途径。随着途径的多样化,受众面越来越广,从之前的非遗传人、民俗艺人传播延展到教师幼儿的相互影响。如结合我园走学游戏,将面泥投放到“食府”“超市”“工艺坊”,幼儿可到食府做北京小吃特色面点,在稻香村专柜制作糕点,来“南锣工艺坊”制作兔爷玩具。具有面塑经验的“服务员”“经理”和走学“顾客”一起制作,孩子们相互影响。
将传统美德教育渗透于一日生活
在美德教育发展目标的指导下,我们将挖掘的民俗文化资源与五大领域结合,并在一日生活中巧妙融入,对幼儿进行美德教育。
节日教育以智践行
节日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传统节日可以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引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幼儿在丰富的节日活动中了解风俗习惯、社会礼仪规范、友好交往等多种经验,增长智慧。例如,重阳节活动中,我们将传统节日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带领孩子们在亲子制作重阳糕、用剪纸作品制作动画、讲述敬老故事“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中,感受爱、传递爱。
民间游戏以体健美
我园坐落在北京城内的四合院,为了让幼儿在小院里快乐、健康、充实地生活,喜探究、善交往、乐表现、爱锻炼,我们遵循“小院落、大教育”“小场地、大健康”的理念开展“庭院传统体育活动”,让幼儿在愉快的民间体育活动中健康成长。
空竹、皮筋、铁环、沙包、毽子等传统民间体育玩具,场地利用小、简单易学,都是孩子们在小院里经常玩的。我们还邀请南锣民间花棍队进园带领幼儿开展打花棍的游戏,扩展民间玩具范围,提高幼儿兴趣。同时,我们改编民间体育游戏,赋予老游戏新玩法,如“一网不捞鱼”是孩子们喜欢的民间游戏,然而随着幼儿技能的掌握,游戏中单向行走的路线、固定位置的渔网、节奏不变的儿歌,缺少了挑战。师生的改编,让不动的渔网有了动感,将一个渔网变成多个,四散奔跑展现了幼儿好动的天性,在新的挑战中孩子们游戏的激情更加高涨。
品味经典诵读启智
古典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宝,对孩子人格的塑造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从培养幼儿兴趣入手,提倡愉快诵读,如通过“诗配画诵读”“接龙诵读”“歌曲诵读”,让孩子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使美德的种子在孩子的心中慢慢散播开来。
非遗传承心手相传
我园在美术教育中深入挖掘人文资源优势,开展特色非遗手工技艺传承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幼儿和非遗传人、民间艺人进行零距离接触。如走出去,带孩子们逛南锣,到南锣剪纸王店铺、兔爷专卖店欣赏剪纸和泥塑变化无穷的魅力;请进来,邀请南锣民间剪纸艺人、泥塑艺人走进幼儿园,亲授剪、捏的方法,请民间艺人带领幼儿制作风筝、沙燕、鬃人等民间玩具,幼儿在浸润和熏陶中,感受民俗工艺的魅力。
生活渗透自然习得
让传统美德融入幼儿生活贵在持之以恒,我们充分发挥每一分时间、每一寸空间的教育价值,使每一个教育环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每天早晨,孩子们踏着民间古典音乐走进幼儿园,开始了一天快乐的生活;早操音乐“三字经”响起,家长和孩子们在舞动中感受国学韵味;将古诗《咏鹅》《春晓》等创编成一个个形象有趣的手指游戏,随时带领孩子们学学玩玩,体验经典古诗的魅力;进餐时教师会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或“对饮食勿拣择”,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餐完毕的小朋友会起身轻声和同桌小朋友说“我吃好了,请慢用”,真正让传统美德伴随在孩子生活中的每个环节。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施促进了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们都能主动地向老师和客人问好,团结有爱的小朋友随处可见,善于思考爱提问的小朋友多了……接下来,我们将深化研究,让传统美德教育更好地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
注:本文是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课题“借助南锣社区民俗文化资源渗透幼儿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DIB17356)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