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课程生发的初心

2019-12-30 09:38江晨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竹林竹子初心

江晨

案例中,教师一开始计划开展的班级微课程具有现实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就更偏向于课程的“计划性”,而忘记了课程内容产生的初心——追随幼儿的兴趣。当突发事件来临时,教师只要多一些问题意识,就不会为“课程无法继续”而惋惜,反而会生发出更有趣、更有深度的课程内容来。

问题    :真的有蛇吗?

一个孩子喊“这里有条蛇!”所有的孩子立刻“四散逃开”。这样的情景,在幼儿园并不少见:蚯蚓、蜘蛛、癞蛤蟆、毛毛虫……这些童话世界里的小可爱,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一旦遇上,有的孩子就会对它产生应激反应。如果这个时候教师也被吓懵了,立刻“逃走”,那么,以后孩子们会对这些生物产生“可怕”的印象,甚至会持续产生负面情绪。

即使是一条蛇,在安全的地方远距离观察也是不会有大问题的。也许第一个喊的孩子看到的只是一条蚯蚓;即便真的是蛇,也许那条小蛇已经被吓得躲了起来。所以,当孩子们“撤離”到“安全范围”后,教师要问清楚事情的缘由:“是谁发现有蛇的?”“你在什么地方看到的?”“你怎么知道它是蛇呢?”一方面,教师的镇定会有助于幼儿恐慌情绪的慢慢消散;另一方面,让幼儿表述清楚事件的真相,有利于下一步持续的探究和解决问题。

问题    :会是什么样的蛇?

如果确定出现在小竹林里的是一条蛇,教师便可以跟孩子们展开进一步探究:这会是一条什么样的蛇呢?怎么才能知道呢?

幼儿的科学经验,不仅仅可以通过直接感知获得,也可以通过其他间接的方式获得。而讨论“怎样才能知道这是条什么蛇”,会让幼儿对经验的获得方法产生兴趣,利用身边的资源,增强对“蛇”这一动物的了解,会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竹林与蛇”之间的生态联系:蛇喜欢生活在荫蔽、潮湿、安静的环境中,竹林正好也具有这样的特征。

幼儿园的竹林里出现的会是一条怎样的蛇呢?这个问题也可以让幼儿与家人进行讨论:地域特征、竹林大小、成林时间长短、幼儿园周边的环境特点等等,都会帮助幼儿推演出蛇的种类。这个过程,也是幼儿丰富关于对蛇的品种、生活习性等经验的契机。

问题    :接下去该怎么办?

在确定有蛇、并且有可能是有毒的蛇的情况下,去除安全隐患是必要的。而如何去除这一隐患,也可以成为课程的一部分。例如,制作警示牌,插在竹林外的显眼处;向园长汇报,请有捕蛇经验的人把蛇捕获、驱离;请园长派人整理小竹林,砍去过分浓密、高大的竹子,将周围潮湿的环境进行一定的调整等等;联系当地蛇类专家,跟孩子们讲述“遇到蛇怎么办”“如何有效避开蛇的袭击”等常识。

在这个过程中,重点要让幼儿参与其中,这对于锻炼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表达能力,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都有很大的意义。而这中间可能衍生出来的“设计警示牌”“到其他班级宣传”“利用竹竿做花架”“竹叶贴画”等等,都是对促进幼儿发展有意义的活动。

在蛇被“驱逐出境”之后,或是在已经确定没有蛇的情况下,有关“竹林环境”的话题仍旧可以展开:竹林里的温度和其他地方相比有什么差异?竹林还是哪些小动物喜欢的地方?对于竹子“摸起来凉”的特性,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利用的?……

看起来一条蛇的出现打断了原先计划好的“竹子”课程。实际上,带着“追根究底”的问题意识,将幼儿作为解决问题的主体,课程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往往会带着老师和幼儿进入更符合当时情境、当地特点的深度学习。

猜你喜欢
竹林竹子初心
不灭的初心(节选)
为什么大熊猫生活在竹林里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大熊猫吃竹子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竹林野炊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