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荔源
【摘 要】 痛经是妇科的常见病多见病,原发性痛经更为常见。对于原发性痛经的预防及治疗一直是当前妇科相关人士所待解决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中医的发展迅速,中医在原发性痛经疾病上有较深入的研究。本文结合近几年研究的相关文献,就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认识及中医药治疗进行总结,为临床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参考。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中医药
[Abstract] Dysmenorrhea is a common disease in gynecology, and primary dysmenorrhea is more comm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has been a hot issue for gynecological related people.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has been rapid, and Chinese medicine has conducted indepth research on primary dysmenorrhea diseases. 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studied in recent years to summarize the understanding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and the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Key words]Primary dysmenorrhea; Pathogenes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痛經是月经前后下腹周期性疼痛或腰腹麻痹疼痛,甚至严重昏厥的一段时间。根据是否存在有机病变,现代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是指月经前后的下腹部疼痛和鼓胀,生殖器官无有机疾病的类型[1]。目前,西医治疗原发性痛经一般是以非甾体抗炎药、避孕药等药物为主,少量手术治疗,效果虽较理想,但副作用较大,标准不为治愈;而我国的中医疗法有其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治疗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近年来,随着中医研究的深入,原发性痛经的发生机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就近几年原发性痛经病理机制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作一综述。
1 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的中医认识
原发性痛经在中医学中早有认识,属于中医中的“经行腹痛”。“经行腹痛”在我国东汉时期就已经提出。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有文字如“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这是最早中医关于原发性痛经的描述。随后在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有文字如“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可以看作是后世中医研究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的基础。南宋陈子明的《妇人良方大全》对原发性痛经的成因进行了阐述,其主要原因是感冒、气滞、血瘀等因素。在元代的《丹溪心法》中,明确指出
痛经中有虚实。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提出,原发性痛经可以根据痛经的性质和发生的时间来区分虚实,并对辨证点提出了一些见解。这些医学著作在长期的医学实践得出,对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给予深刻的阐述,总结了痛经的常见病因、疼痛特征、发病时间和虚拟现实之间的关系,为后人留下参考的宝贵资源。
2 原发性痛经的辨证分型及治法治则
原发性痛经位于自贡、崇真两地,其发病机制是“无痛经”和“无荣经”的两端。罗元恺[2]提出痛经有假和停滞的区别。证候分化有气滞血瘀、冷滞血瘀、痰热瘀、气血虚等。邓海霞等[3]认为痛经分类可分为气滞血瘀、寒凝、气虚血虚、肝肾虚等证型,可造成血气不佳、功能障碍、无痛。中医临床上将痛经分为虚和实。事实上,有许多气滞血瘀、寒湿停滞、湿热耐寒、气血不足、肝肾虚等证型。
痛经的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治疗以清代高世栻所提出的“通施之用”为依据。他指出痛经“有不同的方法,调节气和血,调节血与气的和谐,通也……虚者需以通助之,寒者温之使之通。总之,无非通之法。”在把握治疗时机方面,医学学者往往依靠月经周期不同时期的气、阴、阳变化,结合病因特点和及时治疗,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上,根据痛经的虚拟和实际分类,是在治疗前经验开始的,而虚证患者需多注意日常康复。刘爱武[4]认为痛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与假热、冷热、虚标混在一起。治疗必须根据病因和标本,出现疼痛时应进行症状治疗。翁雪松等[5]也主张治疗原发性痛经,“以求主要病因,以止痛为补充”。无论实际情况如何,用药时间必须至少在疾病开始前3~7d,尤其是癥瘕,太迟,已形成大量血瘀,并日益增多,该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常以巴镇丸等药为主,改为煎剂。秦季章[6]主张应根据综合征的类型来鉴定该综合征。例如,那些有寒血瘀的患者必须在月经前10d开始治疗,并通过月经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治疗。血气弱的人,平时应服用补气养血的中药。
3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药治疗
3.1 中医口服用药治疗
温经汤是一种古方,功效在于暖宫止痛、温经扶阳,适用于阳虚内寒证。少腹逐瘀汤或当归四逆汤加减,功效为化瘀止痛、温经散寒、除湿,尤其适用于寒湿凝滞证。圣愈汤功效在于养血益气、调经止痛,适用于气血虚弱证型,且可根据具体病状进行方剂加减。清热调血汤功效在于化瘀止痛、清热除湿,适用于湿热瘀阻证,临床应用中根据具体病状进行加减。乔怀丽[7]研究温经汤在原发性痛经患者中的疗效,研究结果提示治疗有效率达92.5%。卞莹等[8]研究当归四逆汤在原发性痛经患者中的疗效,治疗有效率为90%。陈洪芳[9]研究膈下逐瘀汤在原发性痛经患者中的疗效,根据疾病具体证型进行加减,研究结果治疗有效率高达93.33%。勾明慈等[10]研究自己创新的气滞痛经汤在原发性痛经患者中的疗效,根据疾病具体证型进行加减,在月经来临之前1周就开始服药,连续服用10d,治疗有效率为96.7%。潘丽娟[11]研究圣愈汤在原发性痛经患者中的疗效,根据具体病情给予加减,其治愈率为70%。
徐荣灯等[12]研究复方益母胶囊在原发性痛经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结果提示其治疗有效率为96.7%。李泽荣[13]研究桂枝茯苓胶囊在原发性痛经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明确各个患者的证型,进行辨证施治,提示治疗效果较佳,能很好缓解患者的疼痛,尤其对于气滞血瘀型治疗效果最好。陈冬梅等[14]研究姜黄温经颗粒在原发性痛经患者中的疗效,治疗有效率为90%。
3.2 中医外治法治疗
原发性痛经治疗除了采用中药治疗外,还有中医外治法,常见的有针灸、外敷、耳穴贴压等。付蕾[15]以5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针刺疗法的临床疗效,主要穴位选择为足三里、关元穴、三阴交等,根据痛经的不同类型对穴位进行加减。针刺手法行平补平泻手法,在经期前3d开始进行针灸治疗,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6d作为一个针灸疗程。所选患者完成3个疗程治疗后,治疗有效率高达92%。
赵正芳等[16]研究电针对痛经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血清素(5HT)和物质P水平的影响,选取治疗穴位关元及三阴交。通过该研究探讨电针治疗痛经的镇痛机制。针刺后痛经模型中的翻腾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血清中的IL2、5HT和P物质水平显著提高(P<0.05)。
杨金月等[17]就耳穴贴压法在原发性痛经患者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阐述了耳穴贴压单用,以及联合艾灸、针刺、中药服用等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应用,均提示治疗效果显著。
张慧叶等[18]探討电针结合穴位注射在原发性痛经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取穴位双侧次髎、关元、中极、十七椎等,根据具体的证型进行调整,其中寒凝血瘀者配归来、地机;气滞血瘀者增加阳陵泉、太冲。具体操作先针刺再连接电针仪,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6d。研究结果提示,电针结合穴位注射在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中疗效较佳,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
白沐平等[19]研究针灸八髎穴在原发性痛经患者中疗效,研究对象为寒湿凝滞型,经过3个月的治疗,结果提示针灸八髎穴与常规西药治疗组比较,患者的疼痛评分及中医症状均明显改善,治疗效果较佳。
4 讨论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药在我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基础,疗效较高,且毒副作用小。笔者就中医药在妇产科疾病防治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如产褥期的中医药保健等[20]。原发性痛经是妇女常见多发病症,其西医治疗多进行药物治疗,治疗效果较佳,能及时改善疼痛,但存在较多不良反应。中医关于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讲究“不荣则痛”、“不通则痛”。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有中药疗法(包括方剂、中成药等)、中医外治法(包括中药、外敷等),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较少。本文结合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对中医药治疗方法进行总结,提示中药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显著疗效。但因原发性痛经存在诸多证型,临床上行中医药疗法容易混淆证型,给用药带来不便。将来临床尚需进行大量的研究,深入研究辨证施治,达到针对性用药,形成更加方便有效的质量方案。
参考文献
[1] 康志媛,李真.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论治妇科病经验[J].中医学报,2016,31(12):19041907.
[2] 骆赟韵.当代中医妇科名家常见月经病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3] 邓海霞,王采文.治疗原发性痛经特色探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08(05):7172.
[4] 刘爱武.庞泮池运用标本兼顾法治痛经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1996,(01):11.
[5] 翁雪松,蔡小荪,李鹤.蔡氏痛经贴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10):5355.
[6] 邓守沛.治痛经验方[J].中国民间疗法,2016,24(03):28.
[7] 乔怀丽.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40例[J].现代中医药,2017,37(05):3435.
[8] 卞莹,张喆,覃庆锋.当归四逆汤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4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10):9193.
[9] 陈洪芳.加减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评价[J].社区医学杂志,2014,12(5):3031.
[10]勾明慈,王昕.针刺联合气滞痛经汤治疗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02):378380.
[11]潘丽娟.浅析圣愈汤治疗气血虚弱型痛经的临床效果[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6(01):34.
[12]徐荣灯,孙文华.复方益母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子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7,23(30):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