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水浒”轻“三国”的传统

2019-12-30 01:43刘勃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9年47期
关键词:文豪水浒水浒传

刘勃

明代文人里愿意谈几句小说的,往往捧《水浒传》贬《三国演义》,而且认为《水浒传》不是略胜一筹,是高着几个档次。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鲁迅、胡适一辈。

何以如此?可能和三国故事的两个传统有关。

一是史传。这个传统里的故事讲述人,一般有点文化,但也不会太高。大体上,把《三国演义》改成现在最常见样子的毛纶、毛宗岗父子,代表这个群体的较高水平,而下限大概就是鲁迅《风波》里赵四爷的样子,“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

这类人把宣传“仁义礼智信”的传统价值观,当作小说很重要的功能和义务。他们特别信服正史的记录,会尽量往上靠,不大喜欢胡乱发挥。但说他们更关注历史倒也不见得。只是他们既然有且仅有一点读写能力,便很以这种本事为自豪,所以能够接近正史,乃是有文化的证明,至于正史本身也可能会错,他们就不关心了。

另一个是民间传统,《全相三国志平话》和许多元杂剧都属于这个传统。这些作品主要面对不能阅读,通过听书看戏来获取信息的受众,价值观和趣味自然也和他们更加接近。所以它更看重的道德是“忠义”:忠不是儒家的忠,而是一种更具体的人身依附关系;义也不是儒家的义,而是通常所说的“江湖义气”。另外就是,人物有火辣辣赤裸裸的富贵欲望。如元杂剧《桃园结义》写关张见刘备“实为贵相”,就请他喝酒,刘备大醉后出现异象——

关羽:兄弟,你见么?他侧卧着,面目口中钻出条赤练蛇儿,望他鼻中去了。呀呀呀,眼内钻出来,入他耳中去了。兄弟也,你不知道,这是蛇钻七窍,此人之福,将来必贵也。等他睡醒时,不问年纪大小,拜他为兄,你意下如何?

这个传统的另一个兴奋点,是武力崇拜,所以喜欢写智商硬伤而神勇无比的人物,《说唐全传》里有李元霸,《残唐五代》里有李存孝,《全相三国志平话》里的张飞也属这一类,曾几乎以一人之力平定黄巾之乱,至于单挑打得吕布、赵云落荒而逃也不在话下。

《三国演义》与其说是两个传统的集大成之作,不如说是史传排挤民间传统的产物。有人喜欢拿据说更接近罗贯中作品原貌的“嘉靖本”和毛家父子的批评本比较,强调两者的区别有多么大,其实若把更早的各种三国故事也拿过来一起看,就可以发现“嘉靖本”已经删除了不知多少怪力乱神和急功近利。两个版本是在往同一个方向上努力,毛批本只是走得更远,进一步巩固了史传传统的胜利果实而已。

所以历来的著名文人,鄙视《三国演义》也就很好理解了。大文豪有的“三观不正”,对正史也没什么敬畏心理,《三国演义》引以为豪的忠于正史,在他们看来反而是小家子气。文豪们的语言修为自然是极高的,对不文不白的半吊子文风更加瞧不上。《三国演义》努力追求的东西,刚好都落在他们的鄙视链上,而《水浒传》是白话,写江湖,用新文体讲述新故事,对文豪们反而有陌生化效果,印象自然好很多。

(摘自《文摘报》,有删改)

【赏析】

文章深入剖析了明代以来文人“重‘水浒轻‘三国”这一传统的成因。主体部分先是简要叙述了与三国故事有關的史传传统和民间传统,自然引出“《三国演义》与其说是两个传统的集大成之作,不如说是史传排挤民间传统的产物”这一观点,而这也是后世文人鄙视《三国演义》的原因。文章理据充分,论证环环紧扣,且知识性很强,这也启迪我们,读书不可泛泛,而应深入挖掘思考。

猜你喜欢
文豪水浒水浒传
没上过大学也能当文豪吗?
四大名著趣解
明清两朝为何查禁不了《水浒传》
半斤八两
重要的事
刘老师是一本万能书
小白兔迷路了
社会 “水浒”化
四大名著,如此简介
《水浒》“一百单八将”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