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路径探索

2019-12-30 01:38叶平芳苗芳芳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介入西部地区社会工作

叶平芳 苗芳芳

【摘 要】 本文在分析西部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探索社会工作介入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路径。微观系统:聚焦个体;中观系统:聚焦同辈群体;宏观系统:聚焦社会环境。

【关键词】 社会工作;介入;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人口涌向城市务工,导致人口输出地出现大量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人群,形成急需关注的数量庞大的农村留守群体。在留守群体中,留守儿童备受关注。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成长期,但父母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缺位、亲情缺失使子女陷于留守的苦境,[1]而且逐步演化为当前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关爱留守儿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责任。

本文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出发,探索社会工作介入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路径。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2]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进程来看,社会工作以应对社会问题而产生,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以往大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助学支教活动,已远远不能满足留守儿童发展的需要,因此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问题的必要性显得更加突出。积极探索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路径,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長和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工作专业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方面的作用。

一、西部地区留守儿童群体现状

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2)》指出,西部地区留守儿童1883万、流动儿童2000多万。留守儿童占西部儿童总量的21%,比例高出全国平均比例3个百分点;西部留守儿童占全国留守儿童总量的32%。[3]

2016年,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排查发现,全国不满十六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其中,由(外)祖父母监护的805万人,占89.3%;由亲戚朋友监护的30万人,占3.3%;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31万人,占3.4%。有36万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监护,占4%。从范围看,东部省份农村留守儿童87万人,占全国总数的9.65%;中部省份农村留守儿童463万人,占全国总数的51.33%;西部省份352万人,占全国总数的39.02%。从省份来看,江西、四川、贵州、安徽、河南、湖南和湖北等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都在70万人以上。[4]对比发现,西部地区留守儿童占全国留守儿童的比例由2012年的32%上升到39.02%,留守儿童比例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二、留守儿童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成长期,但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缺位、亲情缺失使子女陷于“留守”的“苦境”,[5]笔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至少在以下几方面普遍存在问题:

1、行为缺少管束

一个人在儿童时期,自我约束力是有限的,需要大人尤其是家长的引导和教育。留守儿童虽然一般有爷爷奶奶照顾,老人们也通常非常关注孩子们的学业和日常行为。但是相比于年轻的家长们,老人们往往精力有限,加上文化程度比较低,想管教但是有心无力。部分老人虽然疼爱孩子,但由于达到了溺爱的程度,往往导致对孩子的日常行为不加管束,尤其是一些不良行为也基本上不会严格教育。这就容易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对待学习不认真,学习成绩差而无所谓。有的留守儿童还过早的沾染了社会上的不良习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心理缺少呵护

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使最亲密的基于血缘之上所形成的亲子联系被迫中断,从而导致家庭结构“断裂”。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和作为家庭主要成员的父母不能在一起生活,导致家庭教育出现一定程度的空白,而这部分空白是爷爷奶奶这种隔代亲属难以替代的。虽然爷爷奶奶会尽力照顾孙子孙女,但由于体力和知识有限,他们对孙辈的照顾可能生活上多于感情上。这样就导致留守儿童无法享受真正的童年生活,使得他们的成长是残缺的,因为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有父母在身边,所以留守儿童经常感受到孤独、无助和自卑,容易对周围事物产生疏离感,形成心理问题。我们知道在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是第一个社会化场所。所以家庭结构的这种“断裂”势必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

3、人际关系缺少支持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少父母陪伴,隔代交流也是有限的,因此他们在情感和人际关系上的支持也是有限的。在儿童成长期,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是与周围人的沟通交流。但是对于留守儿童,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也缺乏应有的环境和基础。留守儿童首先不能和自己的父母面对面的、持续的沟通和交流。而且这种隔离式的沟通模式会慢慢的促使孩子“早熟”。比如父母会叮嘱孩子听话,帮爷爷奶奶做事,去看外婆等等。这样,会让有的孩子过早的承担起了本该不属于他们做的事情。他们也慢慢的不像其他孩子一样,天真活泼的去玩耍、去思考,而总是要去想家里的事情,比如,回去割猪草,喂鸡,收衣服等等。这样下去,会使得留守儿童显得“早熟”,和周围的孩子们不一样,导致他们之间会缺少一些共同的心理。使得他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出现一些问题。

三、社会工作介入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路径探索

正如上文谈到的,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庞大的留守人群,这些人口数量庞大,涉及人群众多,不同人群会产生各种复杂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和解决,必定会产生大量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尝试运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发挥社会工作的角色与作用,探索社会工作介入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路径。

1、介入视角:生态系统理论

查尔斯·扎斯特罗(CharlesH Zastrow)将个体生存的社会生态环境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Micro system)、中观系统(Mezzo system)、宏观系统(Macro system)。[6]微观系统是指处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的个人;中观系统指与个体相关的小规模群体,比如家庭、邻里社区、学校、工作场所等。宏观系统指比小规模群体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包括文化规范、风俗习惯、制度等。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与不同系统以及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可以画出留守儿童的生态系统图,其中实线箭头代表强关系,虚线箭头代表弱关系。

2、微观系统:聚焦个体

微观系统:是主要的案主系统,也是社会工作者介入的重点。针对留守儿童可能会出现的各种行为、心理问题,社工可以发挥自身治疗者的角色,对留守儿童的问题进行一个专业评估,了解案主目前存在哪些问题,继而进行相应的个案服务。例如,有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监督,会出现逃学现象。但是简单逃学行为的背后,可能有着复杂的成因,有可能是受到同伴群体的影响,害怕不合群。也有可能是想通过逃学行为来获取父母的关注。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都需要社工对案主开展个案,对个案情况进行预估,与案主建立良好关系,获得案主的信任,了解案主内心真实所想,继而寻找相应的对策,开展对应服务。

3、中观系统:聚焦同辈群体

中观系统是指留守儿童身处其中的同辈群体。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因此留守儿童与家庭的联系是十分疏松的,父母缺位,亲情缺失会对留守儿童产生巨大影响。而社区在我国国情下,能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值得注意的是,同伴群体对留守儿童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存在,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必需的社会支持,例如情感支持。但是同伴群体的作用是双向的,儿童也有可能在小群体中学习到不良行为。因此,针对留守儿童的同伴群体开展对应的小组工作,也是社工可以工作的方向。这种小组既可以是学习型小组,在小组过程中教会这些留守儿童一些基本社会技能,例如学习控制自身情绪,也可以是支持性小组,帮助组员之间建立良好关系,增强他们的社会支持。针对学校、社区等系统,社工可以通过发挥自身组织者的角色,在社区和学校动员宣传,组织一系列针对留守儿童的活动,例如心理健康小课堂、社区留守儿童送温暖等活动,帮助学校、社区建立一个对留守儿童人文关怀的大环境。

4、宏观系统:聚焦社会环境

宏观系统是指留守儿童生存其中的社会大环境,社会制度,文化规范等。目前各市相继出台各种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民政部门每年用在留守儿童项目上的经费也在逐年递增,这不仅仅反映了政府、社会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关怀,更重要的是,代表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资源、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可以交给社工。社工可以发挥自身倡导者的角色,通过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对现有政策进行查漏补缺,促进政策完善。社工是一门以证据为本的学科,这个特性使得社工可以站在一个中立的立场上,基于事实,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促进政府政策的调整。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正处于政府积极转变自身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时期,因此,十分重视社会组织的发展,政府对社工的项目投入也逐年递增。在广东、深圳地区,社工活动的项目化已成为常态,逐步形成政府、基金会出资购买项目、社工机构申报,专业社工人士执行,监测管理评估于一体的项目流程。这种通过将工作任务和目标变成一个个项目,然后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来运作的社会工作服务形式在减轻政府行政压力的同时,更有利于社工利用自身科学化、专业化的优势投入到社会建设事业中来,而不仅仅局限于个案、小组、社区这种小规模受众人群的服务形式。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省市的社工机构通过项目化的方式为留守人群提供服务,解决问题,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全国范围而言,社工的项目化运作还是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的。西部地区面临着因社会活力不够和社会工作起步较晚、社会工作组织机构较少、社会认可度较低、社工机构专业化程度较低而无法承接专业服务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对高校老师和社工机构进行培训,学习东部地区先进经验,逐步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西部社工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提高政府对社会工作服务的购买力度,提高专业社工的待遇。

【注 释】

[1] 杨建忠.2013.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困境与对策——基于贵州省黔东南州的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2013(4)75~79.

[2] 王思斌.2006.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2.

[3] 中国网.2012.中国西部儿童事业持续发展 留守儿童受高度关注http://jtjy.china.com.cn/2012-07/24/content_5186088.htm.

[4] 罗争光,王思北.2016.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精准摸排数量902万人 九成以上在中西部省份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09/c_1119882491.htm.

[5] 杨建忠.2013.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困境与对策——基于贵州省黔东南州的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2013(4)75~79.

[6] 查尔斯·扎斯特罗. 2005.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与提高[m].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3.

【作者简介】

叶平芳(1987.11—)男,汉族,安徽太湖人,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

苗芳芳(1997.02—)女,汉族,河北广平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2018级社会工作专业在读硕士.

猜你喜欢
介入西部地区社会工作
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思考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社会工作视角下贵州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模式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