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探析

2019-12-30 22:22张煜子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育人体系大学生

徐 源 费 军 张煜子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 211816)

实践教育是传统课堂教育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维度,在人才培养和青年成长成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受到高校越来越多的重视。当前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设已经初具成效,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原因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在分析问题、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色和高校实际、师生实际,不断加强对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思考,完善高校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推动育人工作不断取得实效。最终,大学生得以全面发展,成长为社会栋梁。

一、实践育人的内涵

实践育人是实践与育人的有机融合,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注重实践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现代人才培养理念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要积极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学校等相互开放、互联互通、相互促进的育人共同体[1]。

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内在包含着众多内容和领域的系统性工程,涵盖理想信念、实践操作、专业技能、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等,对于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家国情怀、锐意进取的担当意识、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实践育人体系与课程、科研等九大体系一起,实现一体化育人,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高校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多角度推动实践育人工作不断发展,从而构建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育人机制。

二、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主要特点

1.实践性。实践育人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展的实践教育活动,实践性是其本质属性,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等是育人的主要形式[2]。高校实践育人必须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产学研结合优势,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身需求、群体特点。认真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特点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实现精细化、个性化的培养。

2.导向性。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是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对育人工作进行的更加深入的思考,更加长远的筹略,更加科学的谋划。育人体系具有清晰的导向,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中心环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出发点,旨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使大学生在实践教育中坚定理想信念,掌握扎实本领,树立家国情怀,努力使广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

3.系统性。实践育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涵盖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多因素、多层次的体系,是各部分、各环节、各要素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在宏观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系统筹划,把实践育人放在更大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量、更清晰的育人目标下进行完备、更有效的育人方法下进行探索。要树立“大实践”理念,不仅将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内容,而且要把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类型的实践活动纳入培养方案。实践育人不仅涉及专业、课程和教师,更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密切配合,打造育人共同体,最终形成育人合力。

4.开放性。学生的成长成才本质上是人的动态发展的过程,作为对学生成长施加重要影响的教育体系同样是一个不断开放、动态调整的体系。实践育人实现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实现了从传统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实现了教育时间、空间、教育内容、模式等的全方位开放。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青年学生呈现出不一样的的思想特点、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实践育人的体系,也要根据时代特点、学校实际、社会实际开放包容,进行针对性调整改善,将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与人的社会性发展有机融合,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内容,完善教育形式,回应学生关切的热点问题,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满足学生成长需要,把握育人规律,从而使得体系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既保持体系的联系性,又加强了体系的开放性。

三、高校实践育人的原则

1.思想引领。要将思想引领作为实践育人的首要任务,注重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实践育人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践育人要着眼全局,体现时代性、开放性和创造性,要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将自身发展打上时代烙印,找准历史方位。要增强教育的感染性、时代性,不断汲取先进文明理念,融汇传统文明成果,使每个学生个体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使教育从抽象走向具体,从显性转为隐性,更易于为青年所接受,易于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2.结合专业。将实践育人融入专业学习中,将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课堂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得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循序渐进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会有效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出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增强专业素质。从青年自身特点来看,大部分青年年轻好动,充满激情,长期的相对固定的生活学习等,使他们往往对实践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热情,而实践活动的生动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立体、丰富的成长成才平台,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和感受,青年在亲身实践过程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前进的动力,有利于培养青年建立正确的职业观,结合实际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路线图”,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3.以生为本。高校实践育人要遵循教育规律,根据大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有的放矢设计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实践方式,既有规范化要求,又有差异化考量,把实践育人与学生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高校应大力引导青年学生主动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地方,服务社会,鼓励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贫困地区支教计划、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等活动。比如,结合“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就可以组织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大学生与地方政府联合,开展规划设计系列专业实践活动,既能服务地方,将专业所学用于实践,为地方发展做贡献;又能让青年深刻地领悟奉献社会、完善自我的真正含义,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拓展视野,从而更助于树立远大的理想。

4.形成实践育人共同体。实践育人不是完全依靠高校,而是要与社会、企业、政府紧密结合,打造育人共同体。要加强协同,丰富实践教育的主体,并通过建立实习实践基地等模式,使得各教育主体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协作关系,促进各种资源之间的互联互通,在统筹规划、协同推进中取得更大的实效,形成更为强大的育人合力。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这一核心,实现专业、课程、平台,学生、教师、家长,学校、政府、企业等要素之间的有机整合,从而实现更大的教育效益。

四、高校实践育人的价值体现

1.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不断加强实践育人,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考虑问题更为客观理性,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三观”。从校园里走出来,接触真实的社会,更能促进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锤炼意志品格,教育引导他们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的青年,紧跟时代砥砺前行。同时,实践使得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进对国内外形势、社会发展趋势的了解,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乐于用自身所学知识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建立起价值认同,树立家国情怀。而且,实践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隐性化和具体化的特点,更易为学生所接受。

2.提升大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实践对于大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和显著的效果。与专业结合的实践,无疑会极大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技能,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认知,拓展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专业本领和创新意识。同时,实践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经常需要一个团队共同完成,既会强化团队成员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同时也在具体的实践环境中为大家提供了提高沟通能力的良好平台,并加深了青年学生与社会各阶层的接触、沟通和交流,从而丰富了自身阅历和面对问题的应变能力。实践还为大学生们创造了强化心理素质,开展挫折教育的机会,学生在真实的困难面前、在朋辈的鼓励下往往会激发出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强大动力。而且,大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中,能够进一步认识自我,全面审视自己,从而不断改进,提高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思考更为全面理性,心理层面越发成熟,自身得到全面发展。

3.培养大学生良好认知习惯

实践可以很好地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大学生在参加实践的过程中,会真正感受到书本上的理论变得鲜活具体起来,许多不太容易理解的内容也变得不那么难懂,会深刻领会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既促进大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运用,又使其对实践的目的、意义有更深层次的感受。此外,应用理论知识时可以举一反三地解决实践中出现的系列相关问题,又可以激发出学生渴求理论知识的内在动力。长时间的实践活动,可使得学生既重视理论的学习,又注重在实践中的检验与运用,并反过来促进对理论的认识、掌握,从而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促进自身的不断进步。

五、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实践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方法和实施路径,加强育人体系建设,打造育人共同体,多方联动,建立常态化机制,使育人工作取得实效。

猜你喜欢
育人体系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们用“五招”育人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