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凤 双
(甘肃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兰州 730000)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在全世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许多中国作家更是将其视为终生追求的目标。以20世纪中国小说为例,很多名家的作品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有着《红楼梦》的影子,其中一些成为了经典之作,如巴金的《家》、老舍的《四世同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张爱玲的《金锁记》、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陈忠实的《白鹿原》等等。所以,说“中国现代小说的历史是一部曹雪芹没有写完、便泪尽辍笔的《红楼梦》”①,是不无道理的。
在上述这些作家中,端木蕻良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他不但坦承自己受到《红楼梦》的影响,而且是从小就与《红楼梦》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结。在《论忏悔贵族》一文中,端木蕻良这样写道:“《红楼梦》的作者,在我很小时候,就和他接触了。我常常偷看我父亲皮箱里藏的《红楼梦》。我知道他和我同姓,我感到特别的亲切。等到我看了汪原放评点的本子,我就更喜爱他了。我作了许多小诗,都是说到他。这种感情与年日增,渐渐的,我觉到非看《红楼梦》不行了。也许我对《红楼梦》的掌故并没有别人那么深,但我的深不在这里,而在‘一往情深’之深。可有人曾听见过和书发生过爱情的吗?我就是这样的。”②
这种“爱情”之说并非夸大其词,也不是说说而已,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端木蕻良一直坚持研究《红楼梦》,写了很多红学方面的论文,如《向<红楼梦>学习描写人物》《<红楼梦>和<源氏物语>》《曹雪芹和孔夫子》《<红楼梦>食品絮谈》《曹雪芹的情欲观》《<红楼梦>里的“空”和“无”》等,晚年更是致力于长篇历史小说《曹雪芹》的创作,真真实践了他对《红楼梦》的“一往情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端木蕻良的一生和他的文学创作都受到了《红楼梦》及其作者曹雪芹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他起步时所选择的文学样式——史诗性的长篇家族小说,即《科尔沁旗草原》的写作,小说从主题思想到结构安排,从主人公的怀抱理想到最终失败,甚至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某些情节的设计,都能看到《红楼梦》的因子。
《红楼梦》开篇题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即定下了全书的基调——辛酸。小说以康乾盛世为背景,以贾府为中心,抒写了主人公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大观园中诸女子的人生百态,展现了荣宁二府由繁盛走向衰败而“终散场”的过程,显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本质和必然覆灭的历史命运。
在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节,小说通过冷子兴的嘴就点出荣宁二府已处末世阶段了:“如今的这荣、宁两府,也都萧索了,不比先时的光景!……外面的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虽然作者在描写大观园和元妃省亲部分,笔墨不可谓不繁华,但那也只是验证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道理。小说表面上写贾家的富贵荣华、风光无限,实际上是写它盛极而衰终散场的过程。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加上林家,都是处在“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衰亡期。
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也是写丁府的衰败过程。在全书的前两章作者简要叙述了丁家的发家历史:凭借着家仙赐福、前世阴骘的歪理邪说和所谓的“藏龙卧虎格的风水”,丁家先祖丁半仙给自己的后世子孙奠定了一个东北的大地主的不朽的家业,“一直传到丁四太爷的时候,全城的王荒熟地,除了王爷和几个贵族之外,便都列入丁家的掌握了。”然而这种暴发户式的繁荣仅仅维持了两代,即“四太爷、大爷、三爷——丁府财源无限的膨胀期”,到了小爷这一辈,已是“盛朝的喜悦和末世的哀感正丛集于他一身”。
贾府的衰败,据《红楼梦》中所提示的大致有四方面原因。一是政治背景削弱。贾府的宁荣二公是跟随圣祖爷一起出生入死的功臣,位列八公,承袭三代,贾政的大女儿贾元春做了当朝皇帝的贵妃。仰仗着这强大的政治背景,贾府的后世子孙过上了兴旺显耀的贵族生活。但这种政治背景是不稳定的,随着元妃过世,贾府的政治势力被大大削弱,四大家族失去了最大的支柱,慢慢地也就没有了往日的光景。所以,贾府的兴衰与元春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元春的死是对贾府政治势力的极大冲击。此外,贾府后人仗势欺人、巧取豪夺的行为,也使贾府恶名渐出、结怨甚多,又没有立下新功,只知道吃老本,它的衰败也就不是偶然的了。二是财政严重亏空。关于贾府的财政危机, 早在《红楼梦》第二回中已有明确的描述:“荣、宁两府……如今人口日多,事务日盛,主仆上下都是安富尊荣,运筹谋画的竟无一个,那日用排场,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由此可见,荣宁两府虽然不似先年那样兴盛,但仍维持着豪门贵族的气派,日用排场一如既往地奢华靡费,不但吃穿用度非常讲究,礼尚往来方面也出手阔绰,尤其是修建大观园和接待元妃省亲更是倾尽了家财,导致财政赤字、入不敷出。三是管理人才缺乏。纵观《红楼梦》全书,贾府上下三四百人,除了王熙凤和探春这两个人外,几乎没有可用之人。荣宁两府的男人们,一个个养尊处优,只知道享乐、纵欲,运筹谋划的没有一个。难得的两个正经人——贾敬和贾政,一个抛下家族事务不管,到城外的玄真观做了道士,一心只想修道成仙;一个专注仕途,和实际完全脱钩,连银库已空、寅年吃了卯年租都不知道。贾氏家族的唯一希望——贾宝玉,就连秤杆上的星儿都不认得。女人方面,宁府的大奶奶尤氏,是贾珍的继室,虽为当家奶奶,但并无实权,平日里只是顺从贾珍,而贾珍的穷奢极欲、肮脏不堪,是人所共知的。其他的人更不用说了,都是些怕惹是非、明哲保身的。因此,尽管有王熙凤的暴力管理和探春的深谋远虑,大观园呈现出一派井然有序的繁盛景象,然而由于贾府气数已尽,她们的管理并未给贾府带来转机,短暂的繁华过后,终究无法避免“家亡人散各奔腾”的悲惨结局。四是子孙不肖,后继乏人。贾府作为一个封建大家庭,在子孙的教育管理上可以说是非常失败的。虽然有个私塾供贾家子孙读书,且荣宁二府子孙都配有专职家庭教师,但后辈中肯读书上进的没有几个,贾府五代,只出了贾敬一个进士,却一味好道,对家族事务置之不理。贾珍和贾蓉更是无意于经济仕途,整日里只顾着追逐女人,恣意乱伦,素有聚麀之诮, 尤其是贾珍,竟然在父亲热孝之中,以习射为名,带领一群子侄及各世家弟兄、亲友等,聚赌嫖娼,淫秽不堪,是带头败家毁业的贾氏不肖子孙。荣国府这边,嫡长子贾赦贪财好色,作恶多端,虽继承了家族的爵位,但有爵无官,且要文没文,要武没武,只是个靠吃祖宗饭过活的废物。次子贾政倒是个正人君子,忠厚老实,勤勉谨慎,是个难得的好官,但迂腐呆板,不合时宜,虽在官场多年,终究不像贾雨村那样懂得钻营之道,所以也无法担负起重振贾氏家族繁荣的重任。至于贾琏、贾环都是些酒色之徒,庸俗不堪,贾兰又太小,只有贾宝玉“聪明灵慧,略可望成”,奈何“秉性乖张,用情怪谲”,又对仕途经济深恶痛绝,乃至对做官的人,一概敬而远之。虽经警幻仙姑“以情欲声色等警其痴顽”,希望他能“跳出迷人圈子,入于正路”,然最终也未能醒悟。至此,偌大的贾氏家族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没有了往日的荣耀,在仕途上也看不到一个继承人了。宁荣二公在九死一生中挣下的“皇恩永赐”的赫赫家业,历经百年,终于逃不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定律,被这些不肖子孙挥霍殆尽,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科尔沁旗草原》写的是一个东北大地主家庭,它的主要财富是土地,土地占有的越多,权力越大,地位也越高。“土地可以支配一切,官吏也要向土地飞眼的,因为土地是征收的财源。于是,土地的握有者,便做了这社会的重心。”③
丁府的衰败和荣宁二府相比,原因要复杂得多。一个是处于康雍乾盛世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受着单一的社会规律支配。一个是发生在封建社会瓦解、清政府统治摇摇欲坠之时,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广大人民群众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它的社会原因要比曹雪芹时代复杂得多,也深刻得多。
《科尔沁旗草原》的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1905年日俄战争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期,这个时期的东北正处于由封建走向半殖民地再走向殖民地的多灾多难的动荡阶段。
丁府第三代传人小爷,接受了都市生活的熏染,有着精明的头脑和开放的思想,成为草原上不同于祖辈的一代新型地主。他一方面承继着祖上的田产,另一方面肩负着斗秤局、缉私榷运局、印花烟酒税局三个局的肥缺,同时还开着富聚大银号,放高利贷,投资东北三大企业:烧锅、油房、粮栈,逐渐从传统的土地重心转向近代科尔沁旗草原发展起来的土地资本、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三大动脉。利用银款挤兑广号发布的凭帖,把广号一半财产都吞进了。哪知在他去哈尔滨约会情人期间,银号掌柜擅自倒卖羌帖,一下子赔进去了,破产还债,还有很大亏空,小爷一生的事业就这样毁了,从此便心灰意冷,做事消沉,好在达尔罕王的亲信王五老爷愿意与丁府联姻,为丁府注入资金, 保住了丁家的声望和地位,重振昔日威风。
然而情人春风曾代子的自杀,使小爷刚刚活泛的心又重新冷了下来,每天陷于无尽的苦闷中,甚至受了死亡的诱惑。为了有一些事情做,乱乱心,小爷让儿子丁宁去三奶家借钱倒把,企图想在一种无意义的忙乱中,把自己再葬送一些。可是时代不同了,小爷的观念和手法都太原始、太落后了,完全靠常识来判断经济的行情,是难以得到好的结果的。于是小爷作了国际市场的奴隶,又不熟悉现代的商业知识,终于赔光了本钱,客死他乡。土地方面,连续的春旱、秋涝,佃户纷纷要求重订租约,将纳税额减少,有些还要联名退佃。投资的油房、面磨、烧锅,刚像个样子,又被外国的机器油机器面给挤荒了。这多重的打击使得叱咤草原的首户丁家逐渐如前,走向了末路穷途。
丁府的第四代传人丁宁,在父兄的支持下走出了草原,接受了现代教育,与父亲小爷相比,视野更开阔,眼光更长远,思想更先进。他厌恶大地主的奢靡腐烂的生活,又不能与之彻底分裂;他同情农民,反对剥削,又乐于享受地租带给这个家庭的荣华富贵;他热烈地崇拜托尔斯泰,提倡自由平等,而当地户联合起来推地抗租时,他又坚决地予以镇压,毫不留情,绝对维护家族的利益。这种两面性使得他想要新生的愿望不能真正地实现,在现实面前始终摇摆不定,最后选择了逃离,而把“新生”的历史责任交给了以大山为代表的另一种新人。至此,有着百年根基的丁氏家族,在农民的反抗斗争和外国资本的侵略中,终于土崩瓦解,彻底衰亡了。
综上所述,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在主题思想方面借鉴了《红楼梦》的写法,都是叙述大家族从繁荣昌盛到衰败没落的过程,但在具体安排上又有所不同,显示了对《红楼梦》的继承和发扬,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注 释]
[1]出自杨义著“杨义文存”第二卷《中国现代小说史》第3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出版。
[2]出自端木蕻良著《端木蕻良文集》第6卷第3页《论忏悔贵族》,北京出版社,2009年出版。
[3]出自端木蕻良著《端木蕻良文集》第1卷第409页《科尔沁旗草原·初版后记》,北京出版社,199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