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丹
(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贵阳 550025)
青年教师,特别是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是高校里面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刚刚完成了从学生向老师的身份转变,完成了从坐在讲台下面到站到讲台上面的角色转变,在充满干劲和激情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未知和挑战。笔者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法学青年教师,从事刑法学教学仅一年有余,在教学中发现存在这样一个矛盾现象:学生平时听课很认真,但是期末考试效果却不理想。通过与身边青年教师交流,发现上述困惑也是诸多青年教师普遍遇到的,值得思考和探究。为了探寻造成上述矛盾现象的原因并有效解决以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对所带刑法班50名同学发出了匿名评教邀请,通过整理和分析匿名评教,笔者找到了引起上述矛盾的几个重要主观原因,并试图提出解决的办法。
课堂记录显示,整个学期刑法班除一两名学生因病请假外,无一人无故迟到早退,因放假冲掉而补上的课程也是全勤出席。上课期间,除少数个别同学低头看手机之外,绝大多数同学都在抬头注视课件演示和聆听老师的讲解。在课堂提问环节,诸多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课间休息和课后时间,也有学生经常当面或通过邮箱、社交工具等询问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困惑。对于平时布置的作业,学生也能够按时完成。总观整个课上和课后情况,刑法班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真端正。鉴于上述表现,笔者有理由相信该班会取得不错的学习成绩。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该班期末考试中有近50%的学生成绩在及格线边缘徘徊,优等成绩率也仅10%。笔者在评阅期末试卷时发现该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对罪名的基本概念把握不准,无法清楚表述相关概念,混淆相似罪名的情形较多;对各罪的构成要件特别是重要的构成要件要素缺乏理解,无法准确对案件进行定性;案例分析时缺乏逻辑,难以将刑法理论与案情很好地融合,多呈现为理论与案情“两张皮”现象。 学生平时学习态度端正,但是对知识的掌握却并不尽人意,期末考试效果欠佳的矛盾现象引发笔者对自己教学的反思。
为了探寻学生平时学习态度端正,但期末效果欠佳这一矛盾现象的原因,笔者对刑法班全体学生发出了匿名评教邀请,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发现了几个问题。
学生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笔者上课语速过快,导致的具体问题是,学生思路跟不上讲课节奏,完整做笔记困难;由于学生对课本熟悉程度不够,过快的讲课速度让学生没有时间翻阅教材相关内容,容易跟丢;语速过快导致了吐字不清,对于刚进入刑法学学习的学生而言,很多专业术语难以准确把握;另外语速过快会导致单位时间内讲授的内容过多,学生缺少理解时间,知识点难以消化。普通话正常语速一般为每分钟200字左右,笔者语速为220字左右,较正常语速偏快。原本为了加强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课堂语速宜稍慢于正常语速,但是笔者在课堂上并未注意这一细节,语速不仅没有慢于正常语速,反而比正常语速更快,导致学生无法跟进讲课,影响了教学效果。除了像笔者这样本身是快语速者导致讲课速度过快以外,还存在因为紧张导致的语速过快,以及对讲课内容过于熟悉而不自觉地语速变快的情形。
刑法分则罪名有400多个,笔者所带刑法学课程课时为54个学时(每学时45分钟),如果全部罪名都讲授,平均每个学时要讲授约9个罪名,每个罪名讲授时间为5分钟,然而5分钟的时间难以将刑法中任何一个罪名讲述清楚。因此笔者对罪名进行了筛选,在每章犯罪中选取其中重要的罪名,共约150个左右,这样平均每个课时讲授3个罪名。但是根据学生反映,一学时3个罪名的安排对于刚进入刑法学学习的学生而言内容也过多。另外,由于笔者语速较快,每个罪名讲授的内容也要比正常情形下要多,学生难以消化。由于讲授内容过多,学生大脑容易疲惫,在连上三节课的情况下,学生课堂后期常常出现瞌睡、分神等现象。此外,由于内容安排过多,上课时间紧,对于需要重点阐释的知识点缺乏详细解释,学生对重点问题不能深入把握,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在课程前期,笔者尚能每节课都点学生回答问题,对同一问题展开辩论,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在观念碰撞中加深记忆,效果较为明显。但是课程后期,由于课时紧张,需要讲授内容过多,导致笔者无法每节课都与学生开展互动。另外,由于对后期所讲授的内容熟练程度不够,与学生展开互动容易干扰讲课思路影响顺畅度,也是笔者减少课堂互动的原因之一。最终,课堂由互动式变为纯粹的讲授式。整个学期下来,被点名起来以及主动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到全班学生的三分之一,诸多学生没有机会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见解。由于缺乏互动,笔者“不能及时获取学生的需求和疑问,没有办法获取教学信息的反馈,不能对教学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1]同时学生自身也缺乏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课后也没有进一步进行巩固,导致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只是短暂地经过了学生的大脑,并没有在学生的思想中扎根稳固。
刑法理论界无论是在刑法体系上还是在刑法具体内容上都存在不同阵营,近年来由于德日刑法理论的引入,与我国传统刑法理论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特别是关于犯罪构成的理论,存在三阶层理论与四要件理论的博弈。教材类型也分为以德日刑法三阶层理论为基础的教材和以我国传统四要件为基础的教材。刑法班学生使用的教材是张明楷教授以德日三阶层理论为基础撰写的教材,而笔者考虑到司法实践中犯罪的认定仍然是以我国传统四要件为基础开展的,因此课件制作选择了以四要件为基础的教材为参照。但是根据学生的反映,课件与教材内容差异大存在诸多弊端。由于学生刚进入刑法学的学习,对于理论上的争议问题尚不清楚,他们主要依赖的是手中的教材。但是由于课件与教材差异大,学生在教材中无法找到对应的内容,致使他们
产生迷茫、困惑。又由于笔者语速过快、讲授内容过多且课件切换较快(用学生的话叫“猝不及防”),学生来不及做笔记,到学期末,学生既没有相应的笔记作为复习巩固材料,也没有教材内容作为支撑,常常不知所措。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每个学生理所应当的学习习惯,正因为如此,笔者并未对刑法班学生做出明确要求。但是笔者却忽略了一些细节:一是笔者所讲内容只是对刑法分则罪名的部分选取,学生并不知道下一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预习内容不明确;二是课件内容与教材内容存在差异,但笔者并未指出课件依据的教材版本,学生没有预习参考资料;三是刑法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课后复习需要辅之大量实践案例,笔者并未给出,而初入门学生自己难以搜寻合适案例。除了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中的细节问题外,还有一个细节也是笔者所忽略了的,那就是讲解案例分析时常常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对于尚未学会自主分析的学生而言,明确的答案是他们的一颗定心丸和明确指引,而笔者更加注重逻辑分析过程,忽略将案件的定性明确告诉学生,导致学生对相关案例定性摇摆不定,无从把握。
通过对学生评教的分析,发现学生平时上课认真,期末效果欠佳的诸多原因还在于青年教师本身。欠缺课堂经验,对教学对象的特征把握不清,缺乏教学技巧等是根源。要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是关键。那么,作为青年教师,该从哪些方面努力才能快速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呢?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众多高校针对新上岗青年教师的“青蓝工程”以此得名。[2]“青蓝工程”就是让已经有相当教学科研经验的教师对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上给予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使青年教师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可见,“青蓝工程”起着传帮带的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也是老教师曾经遇到的问题,老教师已经琢磨出一条甚至多条可行之路,青年教师完全可以结合自己情况加以借鉴和利用。笔者曾就“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入门刑法学?”这一问题向一位刑法学教授请教,这位教授反问笔者是如何安排刑法分则的上课顺序的,笔者回答按照刑法分则体系本身的顺序,即从第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讲起,教授笑着道,其实刑法分则大可不必按照体系本身的顺序讲起,而是可以从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或者第五章侵犯财产罪讲起,因为危害国家安全罪是日常生活中少见的,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以及侵犯财产罪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犯罪,没有系统学习过刑法的人就能耳熟能详,从这两章讲起有助于引起学生对刑法学的兴趣,更好地引导学生入门刑法学。虽然只是授课顺序上的微小变化,但是效果却差异甚大。但正是这一看似微小的调整,既饱含丰富教学经验的累积,又富有“打破陈规”的勇气,这正是青年教师所欠缺且需要学习的。
教学竞赛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种教学竞赛在国家层面、省级层面以及校级层面都在如火如荼展开。教学竞赛可以从几个方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首先,教学竞赛有一套完整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内容涵盖了教学方案编制、导入、讲授、提问、板书及演示、课堂观察、教学体态语、教学节奏、教学过渡、学法指导等[3]106整个教学过程,比平时教学要求更为严苛,青年教师在教学竞赛中可以得到全方位的训练和提升;其次,教学竞赛的环境多样,有些教学竞赛有学生观众,而有些教学竞赛则没有学生观众,两种情境下,要达到相同的教学效果则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和风格,青年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能够得到多方位的提升;再次,教学竞赛的评委都是眼光“毒辣”的教学专家,青年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暴露在专家面前,接受专家的评判,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找到自己的教学弱点,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提升教学水平;最后,教学竞赛中的选手多“身经百战”,他们的个人经验也能够给参赛的青年教师新的刺激和启发。“以赛促教”的效果已经为一些高校所验证,参与教学竞赛的青年教师,日常教学中学生评教的认可度都有提高[3]105。
“名师出高徒”,青年教师有效提高教学水平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走进名校名师的讲堂,向他们取经。但是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青年教师很难亲自到众多名师的课堂旁听。但是好在近年来兴起的在线网络课程给青年教师指出了一条与名师近距离接触的途径。在线网络课程具有灵活性、可重复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4],青年教师可以利用闲暇时间随时随地观看。目前全球最大型的在线开放学习平台“慕课”汇集了包括清华、北大等众多名校的名师精品课程,一些平台还有国外名师的课程,通过聆听、观摩名师课堂,青年教师可以学习到名师的诸多授课思维和技巧,包括课件的制作、逻辑的构架、语言风格以及体态表现等。青年教师不仅要能够灵活应对有直接“观众”的线下课堂,还需要把控只有“镜头”的线上课堂,学习名师在线精品课程可以帮助青年教师掌握在线教学的教学技巧,快速适应双线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最终是由学生的学习效果来体现,故而学生很多时候是老师的一面镜子,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通常可以直接反应出老师教学的良莠。青年教师可以从多方面“亲近学生”,从而加深对自己教学的认识和反思。首先,注意观察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如果学生平时上课无精打采、爱玩手机、打瞌睡等,那么青年教师就要反思是否是自己的课堂缺乏吸引力,可能就要着手从案例选择、教学方式、教学载体等方面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把学生从手机、瞌睡中解放出来[5]。其次,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困惑,从学生的问题和困惑中了解学生的专业基础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同时认真解答学生的问题和困惑,青年教师的知识也会得到进一步考验和强化。最后,主动邀请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教学缺陷进行“曝光”。
教育是一项艺术,是从事教育事业的人一生需要修炼的课题。青年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常进行教学反思,通过向老教师学习、积极参加教学竞赛、求教名校名师以及认真听取学生反馈等途径来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