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侨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通过文身来以示部落、氏族、图腾信仰等,但是为了保暖,人们不得不穿上衣服,文身便无法显现。这时候就有人想到把花纹绣在衣服上,这就是刺绣最早的由来。在我国西周时代,刺绣开始普及在朝堂的官员服装上。《尚书》记载,周朝的皇帝所穿的衣服,有日、月、星、辰、走兽等花纹。随着时间的推移,刺绣已经不仅仅只在朝堂官服上出现了,特别在秦汉时期,刺绣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因为汉代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足,所以手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论衡》中记载:“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这已经表当时汉代刺绣工艺的成熟与普及。魏晋南北朝因长期战乱,人们流离失所,在生活上国家已经不能给予依靠。这时佛教传入中国,人们在精神上逐渐得到慰藉,所以这一时期的刺绣多数为佛教题材。唐代经济、文化繁荣,刺绣的种类更加丰富,这一时期刺绣图案不仅在生活服饰用品上出现,有更多的作品开始转向书画,这使刺绣开始变为独立的艺术产物。在明代时期,刺绣业不断繁荣,每个地方各具特色,如北方洒线绣、南方顾绣等。其中顾绣多为以著名书画作品为摹本,体现绣、画一体的独特氛围。到了清代,刺绣流派划分得更加明确,出现我们都熟知的中国四大名绣:苏绣、蜀绣、粤绣、湘绣。本文以蜀绣为例,探讨刺绣的艺术价值。
蜀绣作为四大名绣之一,它源于古蜀国的刺绣,通过众多专家考证,蜀绣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像,穿着为上层社会服饰,通体衣服材质是棉麻类的,那必然就会涉及到缝纫技术,而缝纫技术与刺绣技术差不多同时出现,所以我们可以推断这一时期的刺绣技术已经出现。
蜀绣转型期应当是清朝,在公元1830年间,刺绣产业已经相当发达,所以民间组织成立“三皇神会”来作为蜀绣机构。这个机构主要由三个工艺支柱形成。第一种为衣服上领口和袖口的刺绣工艺,第二种为四川地区戏服的刺绣工艺,第三种为办红白喜事用的彩布的刺绣工艺。在辛亥革命以后,这种刺绣旧体制开始改革,开始成立工厂,蜀绣市场逐步拓展。
四大名绣的其他三绣与蜀绣的区别很大。在制作的题材方面,四大名绣各不相同。苏绣以小动物题材为主,例如白猫、白孔雀、小狗等。湘绣在题材方面则是以大型动物为主,多表现老虎狮子的雄伟气势。粤绣在题材方面常以凤凰、牡丹、鸡为题材。蜀绣在题材方面对山水、花鸟、鱼虫各类都有展现,但是有个特有的题材,那就是熊猫。因为四川是熊猫的栖息地,所以蜀绣中有熊猫这一特殊题材。熊猫题材的展现也反映了四川地区特有的韵味。
在技法方面也各不相同。苏绣有杨守玉创的乱针绣,她能画善绣,出身名门,有良好的文学基础。在史料中记载:“东莞入侵,随校远征,创作乱针绣,维持正则建设……”她才华横溢,故而被当时人们称为才女。湘绣技法则是平针铺绒绣针法、打籽绣针法等。湘绣最著名的特点是用丝绒线绣花,绣面上的花型更加柔和、典雅,清代的刺绣品《锦鸡牡丹图轴》便能代表这一点。粤绣的技法在《存素堂丝绣录》中有记载。粤绣常常使用孔雀羽毛或者是马尾毛作为线,画面绚丽夺目。粤绣的针法讲究的是“光、亮、齐、密、净、匀”,善用金银线,针法有直扭针、辅助针、编织针等。蜀绣中常用的技法有晕针、铺针、滚针、别针、施毛针等。其中的晕针是最常用的针法,主要适用于花鸟、鱼虫等,多用于颜色过渡,整体结构变化处理。铺针则用于花鸟鱼虫的小面积刺绣,以平铺的手法给人以整齐划一的感觉。滚针多用于树干、枝叶的表现,线条滚成直线,在绣面硬朗结实的部分就相对好表达一些。别针是蜀绣的精品针法,像双面绣、双面异形绣都采用这一针法。施毛针则是用于表现动物毛发,使得画面更加灵动。其代表作品有孟德芝的《老成都地图》和装饰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国宝图》 《秋色高原》为蜀绣中的珍品,被国家领导人誉为“传世之作”。
蜀绣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来到了四川成都蜀绣传承的发源地去了解蜀绣的演变历程。笔者找到了蜀绣非遗传承人刘俊芳(图1),据传承人讲述,在她儿时母亲石绣男就带领着她学习刺绣,虽然她从小热爱手工,但是学习起来也有一些抵触。主要是蜀绣工艺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制作完成,短则一两月长则数十年也是有的。她幼时常常因为不想学习,而把蜀绣剪坏过,母亲非但没有责怪她,对她更是细心教导。正因为这份耐心、这份执着打动了年幼时的刘俊芳,此后她便下定决心从事蜀绣传承事业。
在她多年的刻苦钻研下,她取得的成绩也回报了她的付出。2015年,获得第三届四川省民间艺术(刺绣工艺)优秀传承人奖。2017年,获得首届农村手工艺优秀刺绣奖。2018年,获得农村手工艺大师称号。同时刘俊芳作为蜀绣传承人去往德国、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推广和宣传蜀绣。2019年,又获得金玫瑰国际(中国)美丽杰出女性奖等。
同时刘俊芳告诉笔者,要学习刺绣就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首先保证视力良好,不能是色盲或者色弱。其次是要有一定的素描基础,这样在处理光影方面相对容易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刘俊芳说蜀绣的刺绣工艺,画面适应力很强,通常用绢、纱、绸缎作为面料。同时因为绣品不同,在制作上的手法也各不相同。据统计,蜀绣针法有十二大类一百多种。其中蜀绣常用针法晕针,其规律性强,色彩与色彩之间能达到和谐统一。刘俊芳认为,既然蜀绣能够有这么多特性,那么她便可以通过自己的灵感和创意设计出不同以往的蜀绣作品。她的蜀绣更市场化,受众更多,例如鼠标垫、手拿包等。她致力于不断创新,开辟一条新蜀绣之路。
根据笔者的调查,蜀绣同顾绣一样,常常以名画作为画面的参考标准进行创作。以国家一级美术师郭汝愚先生为例,郭老先生出生于四川成都,是四川省诗书画院专职画师,主要擅长工笔花鸟。其工笔画的创作手法又与蜀绣针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郭老先生在成都蜀绣厂创作设计摹本长达20余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单面绣芙蓉鲤鱼》,因其长期创作鲤鱼图,创作技艺高超,该作品成为了四川地区蜀绣中的精品,同时也成为蜀绣经典代表作品。我们仔细分析国画工笔与蜀绣的特点,工笔亦称“细笔画”,讲求其画面“有巧密而精细者”。在蜀绣绘制中,同样也强调精细。在运笔方面,工笔画先用毛笔在宣纸上定稿,再采用层层渲染、统一罩染等方式完成画面。而蜀绣亦是如此,以针代笔,以线代墨,绣出来的花纹不仅色调柔和,而且拥有光洁透亮的效果。
蜀绣除了与国画艺术异曲同工外,与西画艺术也建立了联系。中国近代刺绣艺术大师沈寿,她幼时长期学习女红,后来到日本留学,原本的女红思想与当时先进的日本文化相碰撞。回国后她主张“外师造化”,了解到西方光影艺术,首创“仿真绣”。这就是素描为何在蜀绣中拥有如此重要地位的原因所在。其中蜀绣中的乱针绣正是运用这一原理,以乱针来表现光和色的体感,创造出如同油画一般的另一种艺术手法。
蜀绣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难题。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蜀绣作为传统技艺就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迎合市场的需求。
蜀绣艺人们开拓了一个新渠道,从产品创新、技艺创新、针法创新再到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上都有大突破。在产品创新上由过去的绣衣转化为工艺品,创作题材上多是熊猫、鲤鱼等具有蜀地特色。随着国内外游客增加,刺绣工艺品也转向制作四川地区旅游纪念品。在技艺创新上,采用绣画结合的方式,画面代替了以往的“满绣”,例如蜀绣创意漫画(图2)以线代面,创造出新当代的写意绘画感。在针法创新上,改变以往细线创作,如今粗细结合创作,运用多种针法。体制创新方面,蜀绣工厂转变为民营体制,创立股份制的民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政策上开始扶持,促进妇女灵活就业。同时成都蜀绣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创立了初、中、高的培养方式。蜀绣迎来了发展的新篇章。
蜀绣艺术在长期发展中,开拓出了融入市场经济的新渠道。在这个百花争艳的新形势下,蜀绣的春天由我们共同来创造和保护,期待传统工艺再次繁荣,发挥“蜀中之宝”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