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二手车交易“水深火热”?

2019-12-29 00:00:00九儿
北京纪事 2019年7期

曾经的花乡二手车市场非常火爆

2019年,曾有一位网红车评人在网络手机平台直播自己的卖车经历。他原打算告诫观众,如何在二手车市场避免上当受骗。可当他把自己想卖的汽车开进花乡二手车交易市场的时候,竟然没有一个车贩子上前问他一句:“大哥,车卖吗?”这让他大为惊奇,原本蹲守在二手车市场周围的车虫、车贩子多如牛毛。他们欺诈新旧车主的手段五花八门,车评人就是奔着这个来的,可现在他的直播节目做不成了。退而求其次,车评人给圈内几个熟识的车贩子直接打了电话,人家告诉他,现在人们都在网上买卖二手车了,他们这碗饭吃不香啦,都改行了。车贩子还向被他曾经坑过、骗过的那些不懂车的车主道了歉,当初为了生存,所以能骗一个是一个。

2018年4月19日,全球领先的新经济行业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权威发布《2017-2018中国网络二手车行业研究报告》。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二手车交易量达1240万辆,增速为19.3%,市场前景乐观。2017年,二手车电商全年融资额超过200亿元,BAT、滴滴等巨头纷纷参与了多家网络二手车平台的融资。中国的网络二手车交易行业可谓蓬勃发展。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卖家多卖钱,买家少花钱”——这句某二手车网络交易平台的广告词,从电视、视频网站、电影院电影放映前乃至车站的灯箱广告上都能被听到、看到。但这句一时耳熟能详的广告词因受多方质疑,如今已被下架,这是否也说明了“火热”的网络二手车平台也并没有说得那样美好、透明?

检测员成了刮第一层油的人

二手车市场不论线上线下,潜力巨大,但消费者更期待它的愈加规范

2019年的春节刚过,小徐接到哥们儿的电话,原来哥们儿马上要结婚了,借给小徐两年的北京购车指标打算收回。当然他的哥们儿没有直说要收回,只说现在一个指标一年的租金是两三万元,他家里人坚决叫他把指标要回来租出去。

小徐的哥们儿家老早就有三辆车(在父母名下),后来他哥们儿又摇中车号,家里凭空多了一个没用的购车指标。但他哥们儿舍不得放弃,毕竟购车指标在北京属于稀缺中的稀缺资源,据说车牌贩子通过假结婚等方式,过户一个京牌交易价都达到了15万至20万元。可他哥们儿舍不得花钱买一辆车来占指标,也不愿意每年额外支出这辆车的保险和税费,把车牌高价租给4S店或者陌生客户,他也不愿担这个风险。最终他就把指标借给了大学同学小徐,并象征性地收了小徐一年3000元的租金。

小徐心里清楚,他哥们儿要不就是找到了信用可靠的大客户,要不就是把指标给他未来的媳妇用。总之,用了人家两年的指标,人家提出要回来的意思了,那就赶快把车卖掉给人家把指标腾出来吧。

小徐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在网上检索二手车交易平台,先看看自己的车大概能卖多少钱。他一查,他的车型大多卖5万元以上,而且很多车的车况、年限还不如他的车呢。小徐很高兴:“你看我买的车,开了两年了,没贬值多少钱嘛。”

于是,他拨打了这家二手车交易平台的联系电话。小徐两年前的二手车就是从这家平台购买的,所以他挺放心。电话那头客服人员的态度有些冷淡,多少让小徐有些意外(笔者通过采访发现,二手车买家客服要比卖家客服普遍热情得多)。但让他满意的是,客服说两个小时后,检测师傅就会上门对车况进行检测。

存在争议的广告词

两个小时后,小徐在小区停车场转了两圈也没找到已经来了的检测员。一打电话才发现,原来检测员就在身边不远的地方,但他既没穿工服又没戴工作证吊牌。检测员似乎也发现了这点,赶紧解释:“我过来得太赶了,没来得及穿工作服。”

室内的二手车市场通常比较高端

就工作服的事,小徐并没觉得怎样,但这位检测员之后的一系列言语和行为却让他充满了嫌恶感。检测员启动汽车的时候不踩刹车,就让小徐觉得很不规范。然后检测员对车况没完没了地批评,而且这种批评不是客观公正的,而是故意夸大的一类。类似电视剧《大宅门》里白景琦到当铺典当自己成色极好的皮袄,典当行的掌柜却对他大喊:“虫吃鼠咬、光板没毛破皮袄一件……”对于大多数车主来说,对开了多年的汽车是有感情的,很多男性车主,甚至把自己的车戏称为小情人,您说听了他一通数落自己的“小情人”,能高兴吗?

其实这个检测员和当铺里的人抱着同一种心态,就是贬损物品来压价。您看看检测员怎么跟小徐说的:“你这辆车调过表啊,调过表的车可不好卖。”差点被气得说不上话来的小徐反诘:“我这辆车,两年前就是从你们的交易平台买的,我买的时候,你们公司怎么一个人也没和我说过公里数调过?”

“那你买的时候可不是我看的,跟我可没关系。其实你这车只调了两千公里,而且是4S店调的,应该没事。”检测员看着手机的记录马上回答。

官方认证的二手车通常品质更有保障,但价格也很“美丽”

类似这种你来我往的对话博弈还有很多句,这让小徐产生了一种错觉,好像在和一个车贩子讨价还价。最后他们当然要谈到价格,小徐很保守地说:“我看到你们平台都挂5万多,我挂5万元就行。”

检测员撇着嘴摇摇脑袋,说:“你别看别人挂多少钱,各人的车况不一样,你这车挂4万都难卖,我估计最后成交3万8吧。”

小徐听了很想让这个家伙马上走人,他说,算了,我这车不卖了。我家在海南有房,回头把车托运过去,我爸妈冬天在海南住,省得租车了。检车员一听马上无耻地改了口气:“你把车运到海南去多麻烦啊,还要在当地上牌子,你先在我们这挂网上看看,先挂上再说吧。”

信息只给挂内网,变着花样压价格

随处可见的网购二手车广告

小徐最终以4万6千元的价格,同意将自己的车辆信息挂在二手车交易平台上。可他回来后一直没有在这个交易平台找到自己的车辆信息。后来检测员给他手机上发了一个链接,他点进去才发现了自己的车辆信息,在一个非常简易的网站里。他查到自己的车辆信息,已经有10几个人浏览过。

对于不能在正式的二手车交易平台上找到自己的车辆信息,小徐非常不满。他给客服打电话询问原因,回说,因为小徐的车已经有9年车龄,这样的车他们不会将信息登录在网络平台上,通常只通过内部网络,看看有没有人想买。小徐反驳说:“我在你们的平台上看到了比我的车年限更长、公里数更多、车况更差的车在卖,为什么我的车却偏要在一个一般人上不去的网站上卖,这不是双重标准吗?”

对此,客服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明确答案,只说这要依据检测员检测的结果来定。后来小徐才明白,所谓的内网和显而易见的双重标准,实际就是二手车直卖公司在二手车卖家与买家之间设置的障碍。如此,他们就可以让他们自己的二手车贩子,先在内部以很低的价格把车买下来,再根据收车价格、车况,坐地起价加几万元甚至更多钱,假装以个人的二手车身份挂在网上卖出去。这比赚中介费的利润要高很多。

2018年,新京报曾发文《号称“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网站,何以自己当起“中间商”?》,揭秘某二手车交易网站背后黑幕。“新华视点”的记者也通过亲自调查发现,这个某二手车交易网站宣称的“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与实际操作并不相符,直指其二手车平台里有中间商,甚至自己还当起了“中间商”。

不过,不知情的小徐还对这个“中间商”抱着一丝信任的态度,因此忍受着他们每天压价的骚扰。他们的压价花样非常之多,最常用的套路是,打来电话第一句就告诉您喜讯,您的车有人想买了,但还想让您在价格上让一让。例如小徐的车,就问能不能再便宜一两千块钱。但凡卖车的人,不是急等着提新车,就是着急用钱,或者像小徐,给别人腾指标。一琢磨,人家既然诚心想买,再便宜一点也正常啊,所以在电话里就答应了。例如小徐,挂在网上4万6千元的车变成4万4千元了。

紧接着交易成功的短信就来了。恭喜小徐交易成功,并告知他明天带好材料,去过户大厅交易。短信末了附上交易信息,其中交易价格变成了4万2千,凭空又减掉两千元。许多不注意的卖家直接就回复短信“Y”确认了,但小徐非常细心,或者不如说是一点一点增长的疑心。他马上给他的专属经理打去电话,说明价格已经谈好了,是4万4,怎么短信里改成4万2了?专属经理的语气里都能听出是装糊涂:“这个您不用管,应该是写错了,价格咱们明天到了过户大厅再谈……”

过户前,最好到4S店,请第三方检查一遍

“什么叫到了过户大厅再谈,价格咱们不是已经确定了吗?4万4,少一分我也不卖!”火冒三丈的小徐挂了电话,决定明天干脆不去了,换一家二手车交易网站卖车。

采访中我告诉小徐,他的决定实在英明,笔者的岳父就曾在这家二手车交易网站遇到同样的情况。当时笔者岳父接到短信非常高兴,短信里说交易价格已经确定,关于价格的任何问题只和专属经理谈,不要和买家直接商讨。还说如果当日交易不成,网站送100元加油卡。“你瞧瞧,我不白跑,交易不成我还赚了油钱呢。”拿着手机的老人美滋滋地说着,像个孩子一样。

笔者爱人怕她爸上当受骗,要求笔者明天陪他同去。于是第二天,笔者和岳父都请了假,驱车前往二手车过户大厅。到了后等了好久那二位才来,一个是一身工作服,脖子上挂着吊牌;一个是街头练摊打扮,衣服里露出的皮肤黝黑黝黑。

那个皮肤黝黑的先是围着笔者岳父的车绕了两圈,这瞧瞧那看看,然后开始数落车的不是,先说这车的颜色不是白色的将来不保值,又说这车排放标准是“国三”的只能卖到某某省去,然后给出了一个低得离谱的价格,而且一副十足的为难相,倒像是这个离谱的价格是他作了极大牺牲似的。从头到脚,从言语到举止,这个人俨然一副车贩子的面目,并且丝毫不加掩饰。笔者岳父全程面沉似水,笔者也非常不高兴,直截了当问那个穿工服、脖子上挂吊牌的人:“不是短信里说了吗,关于价格的问题我们只和专属经理谈,怎么这个人一直在品头论足,你一句话也不说呢?”

那个穿工服的将两手一摊,竟然说:“您看我来到这儿后一句话都没说吧?”我和岳父一时没反应过来,合着穿工服的这位仁兄是买家,那个车贩子似的是二手车网站的中介?我突然明白了,这两个人是扮双簧——根本就是一伙儿的,全是二手车网购公司的车虫子。笔者岳父也看明白了,生气地说:“这车我不卖了,我直接卖给4S店,还有置换补贴,算下来价钱差不多,我还省得跑来跑去的。”

很多二手豪华车,车价充满诱惑,但您一定要心中有数,买了一定年限的进口二手豪华车,需要保养和重新整备所花费的金额,可能赶上您买它的车价

这俩车虫儿听了好似没听见一般,一副无可无不可的样子。他们是吃准了我们,不卖就大老远请假白跑一趟。他们却常年扎根在这二手车交易大厅,他们又没吃什么亏。虽然他俩最后给的价算下来和别家差不多,我们还是一赌气没卖他们。临走,笔者问起了之前短信里说的,如果交易不成给补贴加油卡的事。车虫儿中介将两手一摊,端着劲儿说:“是因为你觉得价格不行不卖的,由于是你们的原因导致交易不成,所以不能给你加油卡啊。”

所以您看明白了吧,这都是车虫儿中介给您下的套,连蒙带骗,能上钩一个是一个。您得切记,别轻信他们的鬼话和短信,卖车有客户想看,就约到自家附近。不签合同、没交定金,您千万别屁颠屁颠地就去过户大厅,否则这些人绝对能恶心死您。

买车,平台信息有做假的可能

先说一件人人动动手指就能做到的事,您打开网页,搜索任何一家网络二手车交易平台。您会发现一件平凡又寻常的事,平台上卖的二手车,车况都非常好,最多的情况就是有点小剐小蹭,汽车的三大件(发动机、底盘、变速箱)绝对没毛病。真是这样吗?您也许会说,二手车网购平台已经把事故车、水泡车过滤掉了。这是可能的吧?我说这决不可能,因为从二手车网购平台的卖车流程中,就存在极大的漏洞。

正如前文所说,如果您从网络平台卖一辆二手车,平台的检测员会上门服务。他们通常只是拿着手电照一照底盘,再看一下发动机,用测车漆厚度的仪器测一下车漆有没有重新喷过,车子哪些部位发生过剐蹭。再看看驾驶室的安全带、车门密封条,是否有过泡水。看看车的后杠,有没有修过的痕迹,判断是否发生过追尾,等等。您可能觉得,检测员这一系列的检查够细致了,车要是真有问题,一定会原形毕露。可是您不知道,车子还有一回复检。就是车架子把车抬起来,检测员用手电再把车的底盘仔细检查一番,这时车子的很多问题才会真的无所遁形。例如有的车避震器渗油、变速箱漏油、底盘严重拖底等。

但二手车的网购平台非常狡猾,他把这次复检安排在买卖双方签完合同、交完定金,去车管所过户前进行。在这个节骨眼儿,买家觉得定金已经交了,马上就过户了,即使有一些小问题也很容易放松警惕。例如我的发小小高,他买了一辆3万多元的二手车。复检的时候,检测员告诉他车子没什么问题,就是变速箱的油封时间长了有些老化,出现了渗油的情况,回头去4S店换一个,也就二三百元。小高觉得油封老化是自然现象,而且换一个才二三百元,就没好意思再和卖家砍价。车子买回来后,小高很满意,盛赞检测员明察秋毫。他原本都不知道买二手车还有复检这道程序,觉得这中介费花得值,买回来的车让人放心。

可之后,他去4S店换油封才知道,油封的确只需要300元钱,但换变速箱的油封需要把车的两个前轮和前车轴都卸下来。这个工时需要4至6个小时,算上4S店的工时费,加在一起就要将近1000元钱了。而且4S店地处偏僻,小高开车过去修,大半天的工夫肯定全搭进去。他这时才追悔莫及,觉得检测员瞒情不报,如果知道如此麻烦,至少让卖家再便宜1000元钱。

当然这还算吃了小亏的,我有一个家住西安的大学同学老马,他特地来北京买车。据他讲,因为北京二手车的车源多,车况、车价也比他们当地的理想。他在北京通过网络二手车平台,最终花了20多万元买了一辆豪华品牌的三手车。这辆车的第一手是4S店的试驾车,第二手被该4S店的员工以低价内购。店员只开了一年,就挂在网上卖给了他。该车的车况极好,不论车内车外能看见、能摸到的地方,还是开起来的感觉,懂车的都觉得这车跟刚买来的新车没差别。

由于复检与过户是同一天,如果这两道程序有一道排队的人比较多,那么一天的工夫必然全搭进去。老马希望尽早回家,最好过户当天就能开车回去。他想如果头中午能办完过户手续,那么他晚上就能把车开回老家,第二天他就能开着爱车去上班了。过户的手续必不可少,那么想到要买的车车况极佳,他决定干脆不去复检,略过这道程序,时间肯定就有保障了。“车子能有什么问题啊?如果真有问题,店里的员工也不会傻了吧唧地自己买啊。”

老马把车买回家开了半年多,确实一点问题也没有。待到车子该做保养的时候,他留了个心眼儿,让4S店的师傅查一查车子的车况。师傅说,车子的前悬架和变速箱都换过,不过换的都是原厂的。老马一听就明白了,很可能车子作为4S店试驾车的时候,哪个不靠谱的试驾顾客把车开拖底造成了损伤。也有可能是前车主、那个4S店的店员把车开坏了直接在自家修的,所以车的维修保养记录里根本查不到换过变速箱和前悬架。

这种出过事故、换过大件的二手车要比原厂素车(没换过任何零件、没经过任何改装、没有动过一颗螺丝)便宜很多,如老马买的这种豪华品牌的二手车,可能就相差数万元。你说老马得吃多少后悔药才能疗伤啊,而且他还吃了黄连——当他和二手车网络平台交涉此事时,对方说,当初是他自己放弃复检权利的,而且签过字,所以出了任何问题与中介无关。

您看明白了吧,网上卖的二手车信息并不可靠。如果您买二手车,一定得去复检。当然也不能绝对相信复检,您最好再把车开到4S店检查一番。做生意的李先生就曾在网上买过这样的一辆二手商务车。这辆车在车速开到120公里/小时后,发动机出现异常的抖动。但车速在120公里以下时,一切正常,而这个问题,仅凭网络二手车平台看一看发动机的怠速状况,或把车架起来看底盘,是根本检测不出来的。

交易流程不规范

某些二手车车型的保值率很高,甚至被戏称为“理财产品”

当您在网上看好了一辆二手车,也经过重重检测,证明这辆车没有问题,这时谈好价格就可以签合同了。但新的问题也来了,您会问,那还能有什么问题?问题是根本就没有合同。您可能惊问,买汽车又不是买菜,怎么能没合同?这时我的发小小高有话说了,他买车的时候签的是电子合同。网络二手车中介拿出手机,让买卖双方从手机里看合同,看过后都点“同意”选项,然后直接在手机屏上签自己的名字。中介最后说,我待会儿给你们俩手机里发一个链接,你们点开链接下载电子合同就行。

这种电子合同环保又便捷,本来挺好。但小高后来收到的链接根本点不开。他原本以为是自己手机的问题,于是等到汽车过户的时候问原车主怎么下载电子合同。原车主竟然也点不开链接,但由于当天上午就开始办理过户,小高和原车主都没在意。事后,小高不止一次给二手网购平台的售后打电话,询问电子合同和发票一事。客服的态度都很好,均说马上给你重发链接。但小高收到的还是原来打不开的链接网址。最终小高也没有拿到自己的电子合同。虽然他买车才花了3万多元,但连个凭证都没有,这让他开这辆车时总有一点提心吊胆。

老马在交易的流程中也遇到过不规范的行为。他和原车主以及二手车中介约好第二天到车管所过户。结果中介第二天以各种原因为由,并没有来,全程都是老马和原车主办理的车辆过户。老马事后打电话投诉,气愤地质问:“我交的中介费,到底花在哪儿了?连最基本的服务都没有享受到。”

更让小高和老马头疼的是二手车网络交易平台的售后。售后会在交易完成后的一段时间内打来电话或发来短信,美其名曰——售后回访,先假意询问一下您买车后的使用情况(实际上回访的时候,交易已经过去半年以上,用车要有问题早来投诉了)。然后售后开始介绍他们的汽车保养服务,您看明白了吧?二手车网络平台在把车卖您赚了第一次油水后,还想通过汽车保养的方式持续不断地从您身上赚钱。在接到五六次这样的电话后,小高和老马都非常郑重地告诉对方,他们的车已经转手卖掉,不要再来电话了。这样才结束了中介不断地骚扰。

所以,网络平台只是让原来的二手车交易变得更加便利,但原来二手车交易中的猫腻和不规范行为,网络本身并没有将它们杜绝,反而网络的大数据能帮助二手车商更有的放矢地赚钱和忽悠。二手车市场在走向健康、透明的路上,还得靠相关部门更加严格的监管、相关法律法规和信用等机制的愈加完善,以及维权方面更加便利、高效的合力作用才行。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