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I.A.理查兹诗论中的心智观

2019-12-29 02:37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心智诗学心理学

文 永 超

(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重庆 400031)

一、引言

对I.A.理查兹诗歌理论的已有研究涉及意义、文体和文化等多个维度,但是对其理论蕴含的的心智观缺少系统的阐述。理查兹建构的诗歌批评话语体系非常强调心智的重要性,心智概念也贯穿于他的多部著作。在《文学批评原理》(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中,他援引雪莱(Percy Bysshe Shelly)的名句——“诗歌记录的是最快乐的、最睿智的心智状态下产生的最让人开心的最佳时刻”[1]20,清楚地表明他重视诗歌与心智的关联。他认为诗歌必须和心理学结合起来研究,这二者可以形成一种递归效应(recursive effect),即“心理学可以解释诗歌,而对诗歌的解释,尤其是对诗学体验的解释,反过来可以阐明人类心智的复杂运作。”[2]10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心智观不是单纯的印象式判断,而是以心理学学理作为支撑,构建了以心理事件为单位的心智模型,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诗歌乃至文学的美感来源。本文首先讨论理查兹心智观的定义和特点,然后指出其心智观的心理学基础,最后探讨其心智观与当代认知诗学、认知文学研究心智观的异同。

二、心智与心智模型

理查兹的诗歌批评理论聚焦于阅读诗歌过程中涉及到的心理过程,该过程的核心是心智运作。他对于心智有明确的定义,阐释了心智与体验的关系、心智同一性问题,并且构建了自己的心智模型。

(一) 心智的定义

理查兹认为:“心智是一个无法想象的组织,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能量系统,是一个极为精细的组织,拥有无穷数量的稳定平衡。”[3]50该定义中“能量”和“平衡”是两个关键词,思维是阅读作品产生的驿动感(agitation)的能量来源,而且这些能量可以保持稳定的状态。理查兹认为系统中的主体平衡是读者的兴趣所在,平衡的系统可以保持下去,只要读者能够保持健康的状态。[4]155正因为心智如此复杂,让人“无法想象”,没有任何单一的模式可以从整体上解释心智,所以理查兹主张借用、整合多个心理学模式来分析心智。在他的复合心智模式中,“心智是一种神经系统,确切地说,是神经系统活动的一部分。心理事件与一定的神经事件具备同一性。同时,一个心理事件可能与一种神经变化(a neural change)具备同一性。”[2]83由此可见,理查兹把心智看作神经系统,而且是“一种冲动系统,一种由潜在冲动(possible impulses)组成的、有组织的系统,一种整体和部分系统化了、并且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组织。冲动是心理事件产生的过程,始于刺激物,终于行动”。[1]78换句话说,读者阅读诗歌的心理过程是大脑中冲动系统化的过程,语音、语词对大脑神经系统构成刺激,并触发审美冲动。

(二) 心智与体验

理查兹心智观强调经验或者体验与心智的关系,因为从认知的角度看,心智的产生源于对客观世界、自然环境的体验,心智蕴含具身性(embodied)。在论及一个称职的诗歌批评家所需要具备的条件时,理查兹认为第一条就是“必须擅长在不带有个人古怪脾性的基础上去体验与作品相关的心智状态”。[1]104他认为艺术家具体的体验对象包括:“自然界中的事物(比如诗歌、绘画、音乐以及房屋、树木、群山这些普通事物)与体验这些事物的人类之间的关系的性质是什么?人类体验的性质是什么?对语言的体验其属性是什么?对诗学语言,体验的属性是什么?为何我们面对有诗意的事物时能够感受到美感?为何这些事物会让我们体验到如此强烈的美?它们对我们的价值何在?它们对我们的影响何在?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位置和功能为何?”[2]2一方面,理查兹重视体验,认为只有在阅读体验中才能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受到语言的美。语言符号与客观物理世界有互动的关系,而诗学体验就是一种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情感、冲动、愉悦这些体验都是人的心智对外部世界进行加工的产物。另一方面,关注文本效果。理查兹认为诗歌可以激发出强烈的情感,意蕴与意义从属于韵律格律结构带来的感官愉悦和音素给耳和嘴带来的感觉,强调形式特征是我们体验诗歌乃至整个文学最重要的东西。

(三)心智模型

建立心智模型是理查兹科学批评理论的一大贡献。他的心智模型是一种心理事件(mental event)模型,聚焦于人类大脑的内部活动,即心智状态,所以他在英国科学家谢灵顿(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的神经科学研究那里找到了契合点。谢灵顿的研究对象不是有机体在环境里面对刺激物时的外在反应,而是有机物内部的活动。在他看来,内部活动构成有机物中心神经系统中的神经事件或者神经冲动。[2]86有机物内部的神经活动即认知活动,是外在行为背后的动因。理查兹借鉴神经科学,去研究与诗歌创作和解读密切相关的想象、记忆、移情等认知过程。谢灵顿把有机体内部的活动看作是由三种结构构成的整体:第一种结构源于有机物对外部世界刺激物的接受,即认知;第二种结构是一种情感结构,作为一种导体或者疏导型神经路径(conducting nervous path)把反应在整个神经系统中传导出去;第三种结构促成有机物对这些刺激的物理反应,即意愿。[2]86这三种结构组成了谢灵顿的“三位一体反射结构”(reflex triune),在有机物的环境体验中的每一刻都存在。理查兹把这种环境体验移植到了诗学体验中。读者首先对诗歌的意象、环境等元素进行想象认知,然后对认知的内容产生情感反应,最后产生审美效果——意愿。这种意愿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意志表达,而是读者的移情反应。

这种反射结构模型,即神经事件模型,构成了理查兹心智模型的基础。心理事件是体验的基本单位,既存在于认知负荷较少的日常行动中,也存在于阅读诗歌这种高级认知活动中。要注意区分心理事件(如一阵牙痛)和非心理事件(如一颗太阳黑子),标准是是否与神经变化(neural change)产生同一性。[1]77牙痛会触发神经疼痛,给神经系统带来变化,而太阳黑子是客观存在物,与人类的神经、意识和认知不直接产生关联,当然不属于心理事件。理查兹指出:所有的心理事件都存在于适应的过程之中,存在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某个地方,因此每一个心理事件都有刺激源、属性和结果,包括行动结果和调整结果。[1]77理查兹认为,自然世界中的事件受因果律制约,如让一个瓶子掉落,就会摔碎,心理事件同样受因果律的制约。我们意识到或者想到自然世界的刺激物,这就会让我们的情感、行动和态度凸现出来。[2]87理查兹这里想强调的是这三种结构的相互依存性,因为没有只有结果没有原因的情况,也没有只有原因没有结果的情况。理查兹强调说,每一个心理事件,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这三个特点的存在。[3]89

理查兹的心智模型还强调心智的整合功能。在神经科学看来,有机物因为其中枢神经系统协调或者整合各种反射的功能,所以在面对体验到的各种刺激物时能始终保持一种整体平衡,形成连贯的意识以认识环境、适应环境。受此启发,理查兹认为冲心智是一套系统化的冲动组合。他指出:“心智是一种各种冲动组合而来的系统。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活动是多么地精细,我们的活动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对彼此构成反应,我们只能对这种反应进行猜测。任何领域之中,冲动的良性调整,更清晰更精细的适应或者协调,都可以提升其他的冲动。比如,数学方面迈出的一大步,从认知层面是巨大的成就,可以促进滑雪领域的重大转变。”[3]78在读者的诗学体验中,部分神经系统接受到的刺激,以极为精细的方式影响系统的其它部分,个人的独特性冲动就会在这种交互过程中持续爆发。理查兹认为在真实体验中,单一冲动几乎不会出现,即使最简单的人类反射(reflexes)也包含了多套相互依存又极为复杂的冲动。[1]78通过心智的整合作用,协调刺激物、冲动、情绪(满意还是焦躁)和身体的需求之间的关系。

三、心智观的心理学基础

理查兹的科学批评,探究阅读文学时读者的心理反应,探究出现在文学经验中的心理事件,探究文学经验的价值效果,探究文学在人类生活中的总体位置与功能。这些多重功能的实现,离不开一门强大的科学工具——心理学,而理查兹深知这一点。据大卫·韦斯特考查:“《意义的意义》和《文学批评原理》这两本著作均由国际心理学图书馆出版(the 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Psychology)。 到 1926年时,该系列丛书已经成为了解欧美心理学的媒介,不论是实验心理学、哲学心理学、维也纳学派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还是格式塔心理学。”[2]3-4理查兹把自己看作心理学家去接触文学,认为任何人类活动的分支,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都会有新的发现,文学也不例外。理查兹认为:“迄今为止(20世纪20年代),能够为诗歌批评家运用的心理学成果太少,在大多数情况下运用得也不系统,过于模糊不定,所以文学批评没有完全凸显出优势。”[1]74所以,他把目光转向进化心理学和哲学心理学等理论,把心理学与文学两个界面整合起来构建科学的诗歌批评体系。

(一)进化心理学,凸显适应性

进化心理学指的是从适应性的角度聚焦人类行为,考查在过去人类祖先解决问题的、进化的心理机制,考查这些机制如何持续地促进当下行为的学科。[5]1美国心理学家墨菲(Gardner Murphy)在1929年就指出,到19世纪末英国几乎每一个心理学家都自由地运用关于人和动物的进化论,进化论成了心理学的主流趋势。[2]26在这种背景下,作为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兹借用进化论来建立自己的科学批评也成为一种必然。在20世纪20年代,他接受温德特(Wilhelm Wundt)和贝恩(Alexander Bain)对学院派心理学的改革,着力于对心理事件进行分类,详细描述所发生的事件,转移到基因的、因果关系的处理,旨在通过研究其历史和发展去分析事物。[2]26值得注意的是,对心理事件进行分类范畴化是理查兹心智模型的关键。他主张通过生物学的基因分析加上逻辑上的因果关系确认,对诗学体验中的心理事件序列化,形成认知图式,最终实现以科学的方法解读诗歌。理查兹把心理学看作是找出诗学体验触发的想象、愉悦和移情效果的特殊工具,因为心智做的任何事情和心智能够做的任何事情,不可能不受其以前体验的影响。他把心理学的核心观点定义为“适应的生物理念”(the biological notion of adaptation),心智的功能就是让生物体适应环境。[2]27这种进化的心智观很有见地,因为心智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诗歌时,激发出大脑存储的前知识,让读者进入到诗歌设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去品味诗歌的意义、美感,感受诗人的意图。

正是认可了进化论的重要性,所以理查兹整个20世纪20年代把自己运用的心理学称为自然主义心理学(naturalistic psychology),在《文学批评原理》中阐述诗歌价值时运用了“自然主义道德”以及“可适应的道德”这些概念。[2]27比如,在《文学批评原理》中“艺术与道德”这一节中,他指出:“在自然主义道德体系之中,改变它们(不同的价值观)的理由以及改变的方式均变得清晰。但是基于我们当下对资源的占有、对自然的掌控,人们会普遍赞同智力和善意能够获得成功,而不应该将任何人置于被剥夺了可企及价值的境地。”[1]54占据资源,掌控资源,通过智力和善意道德获取生存,这些观点都流露出进化心理学的理念。在《实用批评:文学评估研究》(Practical Criticism:A Study of Literary Judgment)一书中,他甚至描述他作为心理学家所做的剑桥阅读实验是根据达尔文所做的实验而来的。[2]28正因为对达尔文主义的倾心,所以他给文学与艺术注入了重要的进化价值,他的诗歌科学体系也就可以看作是一种进化的诗学理论。

(二)哲学心理学,凸显整体性

哲学心理学主要是指沃德(J.Ward)、斯道特(G.F.Stout)和詹姆斯(W.James)三人的心理学理论的结合体,其共同点是主张运用内省的方法去观察发现,反对心理学向实验方法转变。[2]39虽然在《文学批评原理》中理查兹多次表明他对于内省法的效度持谨慎态度,但是对于哲学心理学接受心理学向达尔文进化论的转变,明确表示对联想主义(associationism)教条的反对这一宗旨表示肯定。原因在于,与联想主义比较,哲学心理学有两大优势:

其一,强调人类经验和行为的统一性(unity),把个体功能作为背景。[2]40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首要的基础是人类群体的意识和活动,个体功能也只能在群体之中得以发挥。个体力量的叠加也不一定能够形成统一的、有强大力量的集体,去对抗自然界中的各种危险,这是进化决定的。理查兹在给“心智”下定义时,主张“考虑人的整体,包括他的脊椎反应,把他的心智看作整体组织中最精妙、最高级的部分”[1]182,把身体(脊椎反应)和心智看作整体,把人体组织看作整体。联想主义者则认为,我们最初体验世界上事物时,不是从整体而是从局部出发,我们可以根据一定的基础联系定律(laws of association)自动地、无意识地把部分叠加或者合成为整体。[2]40其代表人物密尔(James Mill)就举例说:从共时的角度看一块石头,可以有颜色感受、硬度感受、形状感受、尺寸感受和重量感受。若其中某一种感受发生,其他的感受都会发生,因为在过去这些感受因为足够的频度和重复都已经被人体验到了。[2]40按此逻辑,我们有知觉、智力、情感和意志能力,但是每一种能力的功能从本质上讲都是分离于彼此。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当代认知科学反对的心身二分观,因为心身是一个统一体:心智是基于身体的心智,没有独立于身体之外的心智,不能将这四种能力割裂开来。比如,意志的消沉源于外部环境与大脑这一物理器官的互动而产生的。阅读诗歌时的快乐愉悦与悲伤,经过身体而形成的心智体验。哲学心理学拒绝接受联想主义这种原子观趋势(atomizing tendency)的影响,认为体验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其二,联想主义认为人类心智在体验世界的过程中从根本上讲处于被动的地位,与自然保持一种分离状态,不具备适应力或者调整能力,而哲学心理学认为有机体在协调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的活力和调适力,强调心理活力(mental activity)。[2]42理查兹的科学批评借鉴了哲学心理学的两个理念:一是把握人类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个体功能退其次;二是认为在体验环境的过程中人类心智有适应能力,因为“所有的心理事件都处于适应的过程之中”。[1]77

四、结语

理查兹的诗学心智观,建立在科学的理论之上,聚焦读者对文学文本(主要是诗歌)的体验,借鉴当时他能涉猎到的心理学和科学模式去描述并且解释这种体验。他的心智观早于当下的认知文体学(认知诗学、认知文体学或者认知美学)七十多年,因此可以视为当代认知文体学、认知诗学研究方法的雏形。必须承认的是,由于上世纪20年代很多科学理论不完善,实验方案和设备不成熟,理查兹心智观在理论深度和适用范围上面都有局限。然而,从历时的角度看,理查兹看到了文学、诗学与科学形成界面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也建构出相对完备的心智观,对当时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指导。当代认知诗学、认知文学研究的学者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充分认识到他心智观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影响,因为历史与现实毕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猜你喜欢
心智诗学心理学
背诗学写话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郭守祥箴言:品牌,只有形成心智认知才能抓住顾客的心
是什么偷走了孩子们的绘画兴趣——心智表达课程设计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爱是开启幼儿心智之门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