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铭 王 荻
(无锡太湖学院艺术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00)
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与相关国家地区的交流,而艺术形式的融合与发展,是文化交流的具体体现之一。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艺术风格的演变,必定受到至少两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是时间维度上,一个是空间维度上。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一方的艺术形式必定会受到其它优秀艺术形式的影响,汲取其艺术风格的精华。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由来已久。当西方传教士与使节们陆续来到中国,寻找自古以来所流传的“中国幻想”时[1],中西方相融合的家具风格便已经产生了。如我国早期的胡床、交椅等家具就是由西域传入的,并在传入后发生了本土化的改变。随着西方大航海的发展,明清家具也进入欧洲各国的视线[2]。笔者在谈到18世纪法国家具装饰中的中国风向现象时作过专门介绍,18世纪法国的洛可可风格家具上就有明显的中国风印记,其他艺术形式中也都显示出了“中国元素”的痕迹。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传统的城市家具在功能、造型、装饰上也都出现了新变化。
传统中式家具在坚持传统性的同时,又迎合时代发展,与西式家具有机结合,孕育出了一种中西融合的家具类型。其中上海地区的家具形式尤为突出,我们称之为海派家具。西方家具的艺术形式在海派家具产生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海派家具的主要组成部分。它除了对中国家具设计及室内环境、陈设品设计等有物质层面的影响外,还传播了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3]。审视海派家具的价值,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内涵。
随着上海的开埠,欧美诸国陆续在上海划定租界,西方政商与其家属纷纷进入上海,带来大量西式家具与西式生活方式。这种新的生活方式首先成为上海新兴潮流,上海本地也随之出现了为之服务的家具设计制作公司。随着时间的增长,越来越多的西式家具开始进入上海普通百姓的家庭。
在家具的形式和材料上,新古典主义家具成为社会上层人士的新宠,家具的选材大多使用西方人推崇的柚木;而在家具的雕刻上,西式家具中的植物花卉造型和果实等纹样也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普通家庭则使用其他木材,请民间木匠按照自己喜爱的西式家具样式打造,因此出现了众多不中不西的新式家具。当时的上海老百姓称之为“摩登家具”,这就是最早的海派家具了。
民国初期,工业化进程已然开始,上海所谓的“摩登”还属于西方的古典风格。顾及人们对传统家具的惯性认知,当时的家具设计者及制作者在西式家具造型中融入了中式元素。然而这样的融入会显得唐突和不自然,从笔者调查中亦发现了一些融合较为失败的家具。不过,从留存的民国海派家具来看,大部分的融合是比较成功的。这是由于当时的家具制作者们成功找到了中式与西式家具的共同点,使得它们和谐共存。
到了民国后期,现代设计风格席卷了欧美各国。大批量生产、低成本、满足多数人的需求,成为设计师们追求的目标。几乎在同时,现代设计潮流迅速到达当时东方最大的国际化城市——上海,大量几何造型出现在海派家具上,而传统几何纹样也成了上海家具设计者与制作者们的灵感来源,传统纹样与现代风格不断尝试融合。新生产的家具减少甚至省略了传统家具的装饰性细节,只留下家具的整体造型。至此,海派家具逐渐从古典家具过渡到现代家具,其中不乏许多经典的家具。
随着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被动输入和主动引进,家具设计风格主要以装饰艺术风格为主[4]。海派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包容性,海派家具亦是如此,上海家具与西式家具经过短暂的对立与接触后,吸收了经典西式家具的可取之处,根据不同业主的喜好,打造出各种“中西合璧”的新式家具。这种新式的中西融合的家具,能够与当时的国情与生活方式较好地适应。
另一方面,海派家具主要的材料、结构以及工艺依然延续着传统家具的风格,尽管吸纳了西式家具的工艺技术和装饰元素,但还是有别于真正的西方家具,中式家具的内蕴仍然明显。可以说,这种中式家具的西洋化方式是中国家具国际化的第一次尝试。两者融合诞生了海派家具,它的出现与不断发展,成为我国现代家具的重要来源。
海派家具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上海地区的家具制造者没有直接仿造西式家具特定的风格和流派,所制造的家具并没有给人以明确的风格指向,而是结合当时本地客户的价值追求,没有具体风格的约束,任何风格的元素都可能成为海派家具设计师们的灵感来源。海派家具设计者与制造者,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要求进行拿来主义式的设计,以适应不同的室内风格。
传统中式家具大体分五大类:椅凳类、桌案类、床榻类、柜架类和其他类[5]。海派家具带有西式现代家具注重实用性、舒适性和功能性等特征。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越来越多的西式风格建筑使室内风格也发生了转变,如沙发、梳妆台、片子床等。
中国传统家具以硬木为主,这些木材大多比较坚硬,木匠会依据构件的需求来选材。配料的品种就更加丰富了,有石材、骨质、螺钿、陶瓷、藤编等等。我国木作历史悠久,经过历代木工不断完善,至清代已形成了一套我国独特的家具工艺,主要依靠木匠高超的手艺和精巧的榫卯结构。
尽管实木还是海派家具的首选材料,但是西式家具中的各种材料也都被创造性地应用到家具制作中来,如黄铜、薄板、磨边玻璃、陶瓷、皮革等。尽管红木仍受世人热捧,但是选材广泛以及材料多样化带来的各种工艺,成为海派家具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特点。
首先,使用木材的范围扩大了许多。除名贵红木外还有柚木制品,西方人对柚木非常喜爱。同时,制作工艺的更新使家具选材的范围有所扩大,如海派家具中常采用的双包镶制板工艺,以木条作框,间置龙骨,框外两侧采用实木板贴覆[6]。这种方式不仅节省木料,还能有效避免家具变形,使一些原来不太适合制作家具的木材进入家具制作者的视线,如柳桉、洋松、杨木、椿木等。胶合板工艺在20世纪40年代比较流行,这种材料正是在此时传入我国。当时我国没有生产薄皮和夹板的工艺,材料多为进口。同时随着木工机械发展,由此产生了独脚圆台、独角转椅等传统中式元素与西式形态融合的家具。
其次,玻璃材料广泛出现在海派家具上,这应该与上海的西洋建筑风格有关。家具中玻璃材料的运用,增加了家具的装饰性与实用性(如通透的玻璃橱柜、穿衣镜、梳妆台等)。玻璃质感特殊,不但使海派家具的形式更加多样,也为它增加了不少西式风情,成为当时的一种时髦,影响至今。这也是民国海派家具区别于国内其他地区家具的一个主要标志。
再次,金属构件的使用使海派家具拥有更好的实用性。转椅就是海派家具使用金属构件的一个典型,它的造型以及结构功能对于我国传统家具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变革。转椅的椅面底部与腿之间由钢构衔接,可根据使用者的身高调节座椅高度或自由旋转。20世纪20年代以后转椅成为上海滩十分流行的一款家具,展现了在现代工业技术加持下,家具功能的一个创新。
最后,采用织物、皮革等材料的软体家具也是海派家具中不可不提的一类。其中有一类称为“活面”,基本的形式是这样的:座椅的椅面、靠背是可拆卸或者可翻转的,一面为软包,另一面为硬面。类似这种做法在我国明清时期家具中就已经出现。这种洋为中用的巧妙设计,正说明了海派家具的魅力。
近代早期的上海家具风格是多元共存的。除了传统中式家具外,各国商人也带来了正统的西式家具,当时风行于欧美的经典款式在上海都可以见到。1871年乐宗葆创办了上海泰昌洋货木器公司,它以传统的中式工艺仿造欧洲宫廷式家具,产品主要有大餐桌、写字台、扶手椅、沙发、西式橱柜、雕花木箱等,这是上海第一家生产经营西式家具的民族企业[7]。与此同时,为了满足居住在上海的洋人的需求,一些外国家具商也在上海开办了西式家具厂,招收了不少本地木工。他们生产的“纯正”西式家具不仅在上海销售,还有许多出口,这是学习和借鉴西方家具制作工艺的有利条件。
一种风格的形成,往往会产生较为特定的艺术符号。海派家具就产生了不少较为显著的符号,例如类型众多的旋木腿;融合了中式(多为植物纹样,如兰花、莲花、忍冬等)与西式(如西番莲纹、卷草纹、动物纹样等)的装饰纹式。
纵观海派家具短短几十年的发展进程,虽有典型的风格元素,但并不拘泥于此,其他各种形式应有尽有,海派家具始终在不断融合与发展。这正是海派文化的灵魂——海纳百川、兼容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