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区子弟学校的困境与转型研究
——以黑龙江省H林业局子弟学校为例

2019-12-28 01:49樊星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1期
关键词:子弟学校森工林业局

樊星辰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1 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有林区开始进入了林木资源危机、经济危困与生态危机的“三危”时期。[1]继续承担办社会职能越来越加重企业负担,不利于企业转型发展。国家多次下发文件,指出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其中,教育职能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能开始被提上政企分开的日程。

2015年发布的《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提出因地制宜推进国有林区政企分开,逐步创造条件将社会职能移交当地政府。[2]为贯彻落实中央和黑龙江省委指示,黑龙江省森工总局于2017年发布了《黑龙江省森工办社会职能改革——教育系统移交实施方案》,要求实现森工林区教育管理体制由“校企分离、森工托管”向“校企分离、属地管理”转变。2018年秋季,23个林业局及其下辖林场的81所中小学正式移交到地方政府,走上转型发展之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笔者是从林区走出来的大学生,对林区的教育状况和现实困境深有体会。林区子弟学校为什么现状堪忧?转型分离之后能否好转?林区子弟学校怎样才能摆脱困境?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因此,笔者对林区子弟学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分析在转型之后林区子弟学校如何保持稳定,摆脱困境,求生存,谋发展的策略。

由于林区子弟学校是我国企办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转型严重滞后的企办学校,因此,该研究对全面认识我国企办学校的困境,推进企办学校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林区子弟学校所在的林业局在地理上又多处于位置偏远的欠发达地区,其困境又反映了我国教育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状况。该研究对探讨如何缓解教育资源地区分配不平衡,完善我国办学体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 研究设计

该研究主要采用了质的研究方法[3],以黑龙江省H林业局的两所子弟学校作为个案进行分析。调研过程中具体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以及查阅林区教育志等当地官方文件进行文献分析,并结合自身受教育经历做出深入思考。

据H林业局教育志记载,H林业局建于1972年,迄今已有长达36年的企业办学历史,学校的数量从最初的22所锐减为现在的2所,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这代表了整个黑龙江省林区子弟学校的发展过程。并且H林业局的子弟学校在同类型的学校中声誉较高,教学质量也排在前列,更具代表性。

笔者对林业局原教育局局长、高中校长、副校长,和多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深入采访,并对林区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林区教育及转型的看法,内容涉及教育发展历程,教育现状,生源情况,师资力量等多个方面。

4 林区子弟学校现实困境

第一,教学质量差甚至下降。

高考升学率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此次转型的23个林业局的教育系统中,包含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层级。其中23所高级中学和完全中学均属于普通高中,与县市中学存在较大差距,以H高中为例,2016、2017、2018年普本以上进线率分别为 31%,32.7%,28.6%,办学以来成绩最好的一年2014年,高三毕业生一共159人,本科升学率也只有44.6%,普本以上75人,重本以上19人;而临近垦区的B高级中学2018年重本升学率达到55.43%,普本升学率达到90.9%,与林区子弟学校形成强烈反差。

第二,师资外流且结构缺员。

据访谈了解,从2000年开始,地方学校开始大幅调整教师工资。而林区经济下滑却导致林区子弟学校教师工资不升反降,同工却不同酬,工资待遇和地方差距越来越大,进而引发教师外流,2003年H林业局高中一年内教师走了9人,到2005年36名教师中走了就20多人。

招聘老师问题上,林业局没有自主性,只能听从总局安排,而总局又不考虑林业局具体现状,忽视教师学科分布。教职工整体满员,而学科结构却极不平衡,一些学科面临没有老师教学的风险,比如高中生物、地理等学科,高中三年级只有一名教师,相比之下,教务辅助人员却存在过量情况。

第三,生源外流且质量下降。

据调查问卷显示,由于林区学校教学质量不高,很多学生选择在中考之后报考外地中学的外招。但是由于外招名额有限,录取率低,很多学生在小升初时就考到外地中学,以便进入外地高中。目前由于学籍限制越来越严格,转学不再容易,很多家长在上小学时就将孩子送到外地。可以看出,学生转出年龄正在逐年前移,外流现象逐渐加剧。

并且,外流的学生均是成绩靠前的学生,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只能留在林区本地高中。林区子弟学校的生源非但流失严重,质量也得不到提高,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前景不容乐观。

第四,转型导致劳资纠纷。

劳资纠纷,具体而言是2018年教师的第十三个月工资和住房提租补贴,目前仍未付到教师们手中。由于H林业局属于企业,不是事业单位,企业员工并不享有这些待遇,但是为了照顾教师们的利益,在转型过程中,企业参照临近县市标准,答应付给教师同样的待遇,但是实际上却并没有落实,很多老师对此表示不满。

5 林区子弟学校困境成因分析

针对林区子弟学校的困境成因,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并根据调研做出如下分析。

第一,森工总局重视不够。

由于森工林区本质上属于国有企业,发展经济是其主要任务,教育只是其附带社会职能的一小部分,因此对于教育重视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

首先,林区教师的工资一直较低,在黑龙江省地方、森工、农垦三个办学主体中,处于最低水平,尤其是从2000年开始,地方学校开始大幅调整教师工资。而林区经济下滑却导致林区子弟学校教师工资不升反降。同工不同酬,势必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教师队伍的稳定。

其次,学校定位上,林区子弟学校一直定位在普通学校,仅仅完成对林区子弟的教育任务,对林区子弟的升学率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二,社会经济条件差。

首先,地理位置上,H林业局位于小兴安岭山区,交通条件较差,环境闭塞,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因此鲜有年轻老师,尤其是拥有本科高学历的教师到林区工作。

其次,林区经济下滑是制约林区教育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林区经济在经历了短暂的繁荣后,在80年代陷入萎困,这就导致了林区子弟学校得不到充足的办学经费。

第三,转型移交不力。

转型中出现的拖欠工资问题,在于高层领导的不够重视。林区子弟学校移交只是企业减负工作的一小部分,学校转制的出发点是为企业减负,而不是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一些具体细节问题上森工总局并未做仔细规划,在教师工资预算上不到位。

6 反思与建议

对于企业学校的转型,可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老师基本上也持肯定态度。就积极方面来讲,企业学校转入地方,可以避免受企业效益波动影响,办学经费较稳定,教师也更加有安全感、归属感。维持了师资队伍稳定,减少了师资外流。

但就不利方面而言,将企业学校交给地方,地方政府管理的学校数量增加,必然涉及资源分配的问题。林区学校作为新编学校,自然处于劣势。H小学Z教师就表示,在原来森工体制内,他经常被选派参加全省的教研、赛课活动。但是森工学校并入地方,这样的机会就很渺茫了。

对于林区企业学校转型之后的发展,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接管原企业学校的地方政府应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注意教育经费与机会的统筹平衡。特别是对原来教学质量薄弱的企业学校,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逐步缩小原企业子弟学校与县市学校的差距。

其次,学校所在地的林区企业,也应本着为子弟负责的态度,无论是财力上还是对外宣传上,都应对林区子弟学校给予支持。

再次,林区子弟学校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管理问题造成的。学校领导一定要努力寻找出路,利用转型之后,教研、培训机会的增多,时刻保持、提高教师素质;在没有新鲜血液注入的情况下,尽量提高现有的师资力量,尤其是教龄长的教师,可采用绩效激励与定期考核的办法,促进其提高教学水平,千方百计避免职业倦怠。并且林区子弟学校生源外流,人数较少,这也为小班额教学创造了条件。

关于办学定位,H林业局教育领导者应仔细思考转型后学校再定位的问题,在原有教学规模上进一步提升。只有提高办学标准,加强学校建设,才能尽量缓解生源外流。

正如曾元中在 《一个规划、两个基础、三个关键——刍议企业学校划转后的建设与发展》[4]所说,林区子弟学校领导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切实、科学地制定学校一段时期内的发展绿皮书;打好硬件设施建设基础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基础;深刻认识宣传激励重要性、牢固树立教科研强校的质量意识、全面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同时,林区子弟学校还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借鉴周边学校,尤其是临近重点中学的办学经验,让自身强起来。

猜你喜欢
子弟学校森工林业局
谈工会工作与和谐森工建设
省林业局举行系列活动庆祝建党100周年
三线建设时期的子弟教育需求与师资供给
吉林森工受大股东拖累业绩巨亏联营公司恐成业绩“拖油瓶”
用乡情传递雪乡雪韵——记大海林林业局梦幻家园客栈总经理 刘文
浅谈大杨树林业局森林防扑火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细雨春泥润小花:记铁力林业局关工委委员曹锋朱广志
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的生存状况浅析
玉环县保障外来民工子女就学
公立的筐能否盛得下打工子弟学校的“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