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飞鹏
摘要:当前全球经济局势愈发复杂,主要经济大国都在通过保护政策来优先确保本国经济免受国际环境动荡的影响,中国也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希望通过刺激国内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因此提高农村地区居民消费逐渐成为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以福建省为例,基于1998~2008年的相关数据,分析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特点,找出消费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精神文明建设带动农村消费结构转型;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借助新技术优化农村市场环境;鼓励因地制宜实施惠农政策等有效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9)12-0040-03
回首过去的二十年,全国人民在逐步摆脱贫困生活,共同迈进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扎实前进,而作为改革先行区的福建省,更是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走在前列。从数据上看,福建省农村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998年只有2 946.59元,年增长率为9.42%,到2018年该指标已经达到17 821.19元。同时期的人均消费支出从2 025.09元上升到14 942.80元,平均年增长率为10.51%,二者基本处于一个同步增长的阶段。现根据对该相关变动趋势的深入分析,希望总结出能有效促进福建省农村消费结构快速转型的建议。
一、基本情况
(一)农村市场消费欲望逐渐释放
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的数据,福建省农村居民在1998年花费在食品方面的支出为人均1 101.64元,到2018年该数据上升到5 339.76元,年均增长率为8.21%。同一时期的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54.37%的温饱水平下降到35.73%的相对富裕,经历了一个高速的发展阶段。单纯的数据解读,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在这一阶段处于正常的增长过程,但是在日常生活总支出的占比却在快速缩小,恩格尔系数趋于合理。结合实地走访调查发现,福建农村居民对简单的温饱问题已经不再担忧,日常生活消费的项目更加丰富,消费多元化的结构逐步形成,消费观念从解决基本温饱转变成追求简单的精神满足。这些有关的消费行为改变,都表明了农村市场多样化的消费欲望正逐渐被释放。
(二)住房对农村居民的重要性
居住环境的改善工作,在过去二十年间是福建农村居民的主要生活重点。相关数据显示,1998年的居住支出为人均265.25元,占当年消费支出13.01%,2018年上涨到3 649.08元,占比24.42%,该结构比例提高了十多个百分点。这说明了住房对农村居民的重要性,改善居住环境是农村居民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的首要任务。
在改善居住环境的过程中,除了住房消费外,对日常生活用品的消费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其中主要表现为对家用电器等耐用品需求的增长。数据显示,在1998年福建农村居民人均只花费100.04元用于购买家用电器,而到了2018年,该数字已高达764.75元,年均增长率10.71%,超过了消费支出的增长率。这明显的增长变化,可以解释为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提高所带来的商品物质的充沛,同时党和政府有关的“家电下乡”等政策推动商品快速转移到农村地区,创造了农民的潜在消费需求,满足农民的消费欲望。
(三)个性化消费趋势凸显
社会发展对福建农民的消费观念影响显著,休闲旅游和互联网消费等个性化需求也被有效释放。二十年间,福建农村居民对交通和通讯的消费提高了15.7倍,每百户家庭拥有移动电话、摩托车、家用汽车数量分别在2018年达到了249.47部、76.22辆和15.10辆。此外,在国家大力倡导义务教育政策下,福建农村居民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支出连续多年呈下降趋势,2018年的数据仅为人均1 359.44元,占总支出比9.10%,有效地减少了农民对教育的消费支出,从而引导他们更积极主动地接受校园教育,全面参与“科教兴國”的国策。
福建农村居民对生活质量重视的最突出表现在于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变化,1998年人均对医疗的消费仅有65.46元,到2018年该指标高达1 015.81元,年增长率为14.69%,这也是过去二十年间福建农村居民消费增长最快速的项目。现代化的医疗保健观念也慢慢被农村居民接受,人们不再是被动的“生病就医”,而表现为主动的“疾病预防”。因此,农村消费结构开始向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局面转变。
二、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转型的难点
(一)食住类消费比重过大,个性化消费趋势形成受阻
2018年,福建省农村居民在食品消费(35.73%)和居住消费(24.42%)的比重之和超过60%,以“食与住”为主的生存型消费结构依然牢固。过去的二十年,福建农民的收入明显增长,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文化教育、卫生保健、通讯交通各类消费的支出也明显上升,但是文化娱乐消费只是简单的精神需求补充,农民对生活最基本所需的吃住问题仍不放心,传统的消费结构还未出现本质上的转变。因此,真正建立起“物质+精神”双引擎的多元化消费结构依旧任重而道远。
(二)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实际购买力减弱
近几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明朗,国外贸易保护态势加强,福建作为典型依靠民营出口企业拉动经济的地区,整体经济受影响较明显,相应的劳动力收入增长速度也进入一个相对缓慢的周期。就过去三年的数据来看,2016年福建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较上一年增长8.75%,2017年增长8.90%,2018年增长9.10%,这三年的增速都明显低于过去二十年的年均水平(9.42%)。在福建的乡镇地区,有众多的小规模家庭作坊型企业,有效利用当地剩余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简单的出口加工生产。这些遍地开花的小作坊在外围经济下行的时期,都减少生产规模或停止生产,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当地农民工的劳动报酬受影响,因此可支配收入增速也明显放缓。同时,为了抵御经济趋势不明朗性带来的恐惧心理,人们会更倾向选择储蓄行为来应对经济困难时期,最终反映到农村消费市场的表现为,农村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下降。
(三)农村市场体系发展滞后,商品流通过程受阻
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大大释放了市场活力,但是城镇市场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市场,大部分市场新产品被优先分配到消费能力更旺盛的城镇地区,而把被政治消费者淘汰的商品转移到农村市场。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资讯的传递已经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农民一边接收着最前沿的市场信息,一边面对着这类落后的产品,这种情况导致当前农村需求不旺盛,购买力得不到释放。此外,多数企业对农村市场的开发力度不够,城镇市场上的“售前宣传-售中营销-售后服务”机制无法有效地在农村地区实施,限制商品的流动效率,农村消费者无法在各个环节体会到市场的活力,这也直接抑制了部分购买力的释放,造成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恶性循环。
(四)城镇化进程加速,留守人口支撑不起农村市场
我国正在经历高速的城镇化阶段,大量的农村居民在过去的十年间迁徙到城市中。到2018年底,福建的农村人口数为1 348万,占总人口比例34.21%,而该比例在2000年的时候还高达58.01%。在人口迁徙过程中,从农村入城的人群普遍集中在45岁以下的有效劳动力,这部分人也正是社会中最活跃的消费群体。留守在农村地区的中老年人群,一方面消费能力有限,无法有效激活农村市场。另一方面劳动力有限,从事简单的农业活动,收入不高也成为限制农村消费能力的因素。因此,福建农村市场活力受高速城镇化的影响十分明显。
三、发展建议
(一)以精神文明建设带动农村消费结构转型
“建筑大面积住房、使用率低、空置率高”等特征都是福建农村地区传统的风俗习惯,这些行为导致了农村居民住房消费占比过高,压缩其他消费项目的空间。为了能有效促进农村消费结构转型,应该从思想层面上引导农村居民树立科学的住房观念,不盲目地通过攀比炫耀等手段来展示经济实力,应该从多方位来提高农民的精神文明需求,引导农民从数量型消费转变到品质型消费,在满足适当的生产物质消费之上,更重视精神文明的多元化追求,为农村地区消费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和增长点。
(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提高消费水平最快捷高效的方法就是提高人们的收入。作为我国经济比较活跃的省份之一,福建省应该结合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鼓励各式各样的民营经济体在当前形势下抓创新、出亮点,建立差异化市场竞争力,同时借助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帮助民营企业减轻成本经营,有效提高企业利润和农民收入,让农村劳动力在企业生产中发挥价值。另一方面,福建各地区可以结合特色的农村资源,发展有关农副产业,紧跟国家的“三农”国策,建立农业发展的新局面。同时,合理借助福建商会的平台,将家乡特色农产品推广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让福建农产品市场活跃起来,提升农副产业的附加值,最终反映为提高农民收入。只有收入稳定增长,农民才能真正的想消费、敢消费。
(三)借助新技术优化农村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情况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欲望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当前信息资讯高速传递的背景下,企业可以利用新兴网络技术搭建更便捷的电子商务渠道,通过互联网平台服务农村市场。在福建的大部分沿海乡镇地区,优越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为电子商务渠道建设提供了扎实的硬件,只需对软件方面进行合理地规划布局,便可优化农村市场环境。如今,網络金融服务、新媒体信息传递、第三方物流等行业发展十分成熟,能够有效帮助现代化农村消费市场体系的建设,降低企业进入农村市场的成本,吸引商品快速转移到农村市场,及时满足农村购买力的需求。只有保证农村市场环境符合现代化商业所需,让商品的流通跟上资讯的节奏,让农民的消费欲望快速地被市场服务所满足,才能真正转变农民的消费观念,实现农村市场供需结构的合理化转型。
(四)鼓励因地制宜实施惠农政策
福建省的快速城镇化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市场活力。在城镇化国策下,福建各地区可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特色,采取各种类型的惠农政策,例如农业生产补贴、生产合作社等手段,有效帮助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另外,针对农民关注的民生福利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力度统筹规划农村教育、医疗和养老的问题,引进更活跃的社会资源共同建设完善的农村福利体系,以及对农村地区的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实现费用减免的优惠政策,让农民消除“存钱看病、存钱养老、存钱教育”的心头忧虑,有效降低农民储蓄欲望,将可支配收入转化为积极消费,带动农村市场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201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2] 马立平.居民消费行为的定量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3] 崔海燕.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
[4] 王言英,苗俊红.海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比较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
[5] 张云霞.农村居民消费现状与制约因素[J].经济导刊,2011(5).
[责任编辑:王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