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安球 陈建萍
老李半年前刚退休。作为一名国有企业技术人员,他几十年来对待工作始终敬业、认真负责,加上出了名的好人缘,领导和同事们都对他赞赏有加。退休前他担任部门主管一职,到了退休年龄,领导虽有挽留,但耐不住儿女的劝说,加之他也想早点回家享受清闲,就拒绝留用了。
但他没想到,退休的日子这么“难熬”,生活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上班时虽然权力并不大,但下属和客户对自己都“很当回事”,自己也挺有价值感。虽然现在家里是他说了算,但儿女都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平时也不怎么来父母家;老伴每天健身、做家务、看电视,不时去子女家帮忙照料一下,需要他参与的事情并不多。
总之,老张每天不知道该干什么,心里总是空落落的。别人说看电视能解闷,他把遥控器拿在手里,总是找不到想看的电视节目;听从朋友建议,去棋牌室打牌、下棋,也只是消磨时间而已,感受不到乐趣j以前的老同事不是住得远就是要带孙辈,没有机会多来往;拿着智能手机,总是刷朋友圈,也很没意恩……他经常满屋子转悠,坐卧不定,心里感觉焦躁,但又不知道烦的是什么;晚上也睡不好,经常失眠;以前每天吸烟不到一包,这段时间几乎每天都要吸两包……他时常会想到以前单位里的事,后悔没有答应领导在单位“发挥余热”。
生活中,像老李这样退休后离开熟悉的工作环境后感到失落、空虚、苦恼,进而影响身心健康的老年人不在少数。
根据“社会撤退理论”的观点,老年人在离开工作岗位后,其所占有的许多社会资源会相应减少,因而会出现严重的“缺失感”。退休后,人际关系、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诸多方面都会发生重大变化,这是客观存在,自然会令人感到失落。同时,长期以来担当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生活范围明显缩小,突然失去生活的规律和目标,也会加重这一问题。这时候,如呆没有找到新的生活目标和自身价值所在,就很容易像老李这样无所事事,被空虚感所困扰。
1.坦然接受现状
每个人都会变老,人生有近1/3时间在退休中度过,这是不可回避的。老年人不要总是沉浸在自己过去所担任的社会角色中,要知道,当下的每一天都是我们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还要认识到,虽然人的躯体衰老是无法改变的,但心理状态可以自我调节和控制。只要愿意改变,坦然接受社会角色转变的事实,退休后的空虚、失落感就是暂时的。
2.合理评价自己的重要性
老年人应当对自己和社会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退休后,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被人需要的机会减少了,但老年人是社会的财富,所拥有的成熟心态、知识和经验是年轻人无法比拟的。老年人完全有能力利用这些财富和经验继续为家庭、社会做出贡献。一旦觉察到自己的重要性,老年人就能更加积极地思考和行动。
3.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没有目标、无所事事的状态很容易让人懒散、颓废,对自己失去信心,长此以往,会进一步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改变空虚感的第一步,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规律、可行的作息制度,如早睡早起、按时休息、适时活动等。同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戒除有害健康的不良嗜好,积极参与文体活动等。建立一种新的、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会让老年人更健康、更有活力。
4.寻找新的生活目标
目标往往能够激励人们行动。新的生活目标可以使老年人对生活产生新的希望,以更积极的情感状态生活,这是改善空虚状态的关键。想一想:有没有曾经喜欢却一直没有去做的事?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身边哪些同龄人的生活状态是自己羡慕和向往的?自己可以为家人、身边人做哪些事情?总之,可以为退休后的新生活设定一些具体目标。刚开始时,目标不要太大,要从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开始,一点点做起。
5.增进家庭事务的参与感
家庭是生活的港湾,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些老年人习惯了不做家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随着退休后收入减少、儿女独立生活,在家里的存在感减弱,空虚感便会更明显。所以,老年人要努力增进自己对家庭事务的参与感,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也可以为儿女孙辈做一些事。这样既进一步融洽了家庭关系,还有助于自己体验到成就感和对家庭事务的参与感。
6.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老年人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可获得来自他人和社会更多的关注与尊重,在缓解空虚感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到快乐和充实,能促进身心健康。例如,结伴旅行、喝茶会友、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学习互动、与他人交往、分享经验等,都可以帮助老年人建立新的生活圈子,重新找到归属感。心理学研究显示,老年人为他人提供支持,能显著提升其主观幸福感。身体条件允许,老年人退休后要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这是改善空虚状态非常好的选择。社区活动通常可选择性很大,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爱好进行选择,还可尝试不同的或以前没有机会接触的领域。这些服务社会的活动,能使老年人生活內容更宽广、更丰富,感受到充实感和价值感,生活也会更有意义。
大众医学2019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