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誓攻坚,一泓清水换新颜。深圳市宝安区从2016年以来按照“一个模式 三全治理 三全達标 八个举措”的“宝安模式”推进水污染治理工作。短短3年的时间补齐了几十年欠账。目前,宝安区内全部66条河流均消除黑臭,其中42条河流达到地表V类水及以上。
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的沙井大街片区是一个充满历史古韵的社区。该片区内有天后古庙等18处历史风貌建筑,龙津石塔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沙井古墟是深圳四大古墟之一,也是深圳西部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龙津涌是贯穿这个片区的一条河涌,经辛养旧村、沙三旧村、蚝四旧村,终由帝堂路幸福家园流入茅洲河一级支流衙边涌,全长750m,全河段明渠。记者走访该片区期间,只见如今河涌内水面清澈,河水经过布满鹅卵石的河床缓缓而流。河涌旁边的基础设施也在日渐完善——彩绘的房屋墙面、供休闲的青草地、用于休息的石椅都正在或者已经修缮完毕。
但谁也不曾想到,龙津涌一带过去水环境污染问题凸显,曾经是黑臭水体“重灾区”之一。记者了解到,龙津涌在经济迅猛发展、人口密集增长的过程中,整治前水质等级为重度黑臭。
居住在龙津涌附近的市民张女士说:“以前,龙津涌又黑又臭,离得远远的就能闻到臭味,经过巷子都是掩鼻而过。河涌旁边都要竖起挡板,才能勉强掩盖一下味道。但没想到才过了不到5个月的时间,龙津涌的水就变得清澈,也不臭了。”
究竟是什么治水方式与经验,帮助龙津涌水质“大升级”?宝安区水务局工务中心工程一部部长唐晓斌告诉《小康》记者,龙津涌采用在原河道采用上层流雨水,下层流污水并辅以全河道清淤、新建截污系统、新建补水系统、生态及景观修复措施的综合整治方案。
“龙津涌位于城中村内,涌面狭窄,房屋老旧基础埋深浅,不具备新建雨污分流管网条件。因此我们因地制宜,使用上下两层方式进行雨污分流。可以说,龙津涌的治水方式在城中村内黑臭水体的治理中是很有代表性的,以后可以推广到更多地方。”唐晓斌说。
龙津涌的华丽变身只是宝安区水污染治理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宝安正乘着中央和省市发展生态文明、发力治水治污的重大历史机遇,抓住深圳治水提质政策向西部倾斜的有利契机,按照落实“硬要求”、拿出“硬举措”、展现“硬作风”、锻造“硬干部”的“四硬要求”,以河长制为抓手,采取“紧盯目标、紧抓项目、加紧实施”的超常规方式,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
宝安区地处深圳市西部,西临珠江口,东接龙华区,南连南山区、西临伶仃洋,北靠光明区和东莞市。其属于滨海地带,总体地势低洼,是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1860毫米。宝安形成自然河涌66条,总长271公里。在降雨和潮汐的影响下,都是雨源性河流。
另外,宝安大部分河流缺乏生态基流,无上游水源补充,“微容量、重负荷”问题突出。66条河流中50条为感潮型河流,受流量及水位受潮汐影响较大。感潮河段占总河长约50%。水动力不足,导致污染河水、海水交叉污染。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河流自净纳污能力弱。
加之,宝安是著名工业企业集中区域。人口、企业众多,污染负荷大。数据显示,宝安人口高频涌入,2018年管理人口573万人,常住人口325.8万人,日均产生污水约140万吨。工业企业也在剧增。该区共有工业企业4.6万余家,涉水重点污染源企业631家,小废水企业高达2500多家。如此一来,导致宝安环境容量小,污染负荷重,水环境已然成为宝安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宝安在全国首创“高强度持续投入、全流域系统治理、大兵团联合作战”的水污染治理建设管理新模式。图为茅洲河
宝安水污染治理起步较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2008年,宝安才有了第一座污水处理厂,末端污水处理能力不足。至2017年污水处理能力仅66.5万吨/日,出水水质仅为一级A。排水管网建设历史欠账也严重。2015年以前,宝安区市政雨污管网覆盖率不足40%,“十三五”规划建设管网缺口达2345公里。
据悉,在宝安的66条河流中,有61条上报两部委为黑臭水体;2条水质稳定达标(塘坑河、黄麻布河);3条全暗渠化(西乡大道分流渠、塘头地下河、机场北排洪渠),整治前有65条为劣五类水体。从上述情况可知,宝安区水污染治理攻坚充满挑战性。
宝安如何打好水污染攻坚战?2016年以来,宝安按照“一个模式 三全治理 三全达标 八个举措”的“宝安模式”高效推进水污染治理工作。
茅洲河发源于羊台山北麓,流经深圳市光明区、宝安区和东莞市长安镇,全长31公里,最终汇入西部海域,流域总面积388平方公里。其中,在宝安境内有18条支流,流域面积157平方公里。近30年来,城中村、小工厂集聚在茅洲河两岸,生活生产污水直接排入河中,河水从两岸村民的饮用水源迅速恶化为黑臭水体。
由此可见,茅洲河可谓珠三角地区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治理难度大、治理任务紧迫。但是,经过3年多的治理,茅洲河(宝安段)不少干支流河段水质清澈,河两岸草木葱茏、绿道蜿蜒。从“广东省污染最严重河流”到“深圳水环境显著改善的典型代表”,茅洲河(宝安段)的巨大变化是怎样“炼成”的?
记者了解到,宝安在全国首创“高强度持续投入、全流域系统治理、大兵团联合作战”的水污染治理建设管理新模式。采取“全流域系统治理、大兵团联合作战”、“地方政府+大型央企”的治水思路,打破过去“岸上岸下、分段分片,条块分割、零敲碎打”的治水老路,引进中电建、中交建、中建、中冶、中能建等国内一流大型央企,以流域为单位系统制定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统筹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明暗渠,强力推进全区水污染治理工作。
2016年,投资161亿元,率先实施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全方位治理茅洲河(宝安段)。2017年,全面启动总投资达99.6亿元的前海湾、大空港、铁石三大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全面加快黑臭水体整治。
2018年,在总结提升水环境综合治理EPC工程建设经验基础上,全面推进总投资69亿元的四大片区排水小区正本清源改造工程,从源头上实现雨污分流。2019年,投资158亿元,在雨污分流、正本清源、底泥清淤、生态补水等关键性工程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启动茅洲河、大空港、前海湾、铁石水源四大片区的全面消除黑臭工程。
燕罗湿地正是茅洲河经过这几年整治后的体现之一。近日,《小康》记者来到位于洋涌桥大闸上游茅洲河河滩上的燕罗湿地。过去这里是一片沼泽地,淤泥泥泞,臭气熏天,唯一不臭的时候就是下大雨发洪水时。而现在这里变成了湿地公园,有标准跑道、有四季花海,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宝安区水务局水务工程事务中心副部长曾学云向《小康》记者介绍,燕罗湿地作为茅洲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中水生态修复重构系统的重要生态节点,对茅洲河沿线水生态系统安全格局构建产生积极推动作用。通过燕罗湿地的建设,融合河道水生态修复、滨水景观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打造成为茅洲河畔兼具水质净化提升、生态修复保护、景观休闲游憩、生态科普宣教等综合功能的人工湿地。
夕阳西下,记者看到燕罗湿地不少情侣,朋友都在鲜花旁、溪水旁拍照。和男朋友一起过来游玩的姚小姐告诉记者,他们也是听说燕罗湿地成为了“网红景点”所以特地过来的。“这里很漂亮,而且四处的花海。我们也是同事介绍说好,所以决定来约会的。”
记者观察到,湿地不只是有漂亮的景观,每一处的设计也和净化污水有关。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景观湿地标项目经理吴观庆接受《小康》杂志采访时表示,燕罗湿地的建设实现了水质净化、生境营造、滩地修复、水生植被修复、水陆交错带修复等综合生态效益。通过水生植物群落、微生物及各种水下动物等营造“水下森林”,构建岸上植物群落,打造森林城市景观,恢复构建人工湿地的生态系统; 设置了下沉式绿地、植草沟、旱溪等海绵体,起到蓄留、净化水体的作用,通过将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净化、缓释等措施,以达到改善水体,恢复河流生態,构建人水共生的目的。
截至目前,茅洲河流域建成污水处理厂4座、污水处理站1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5吨/日,总量达到85吨/日;新建补水泵站4座,补水能力达到93吨/日。在管网建设方面,2016年以来新建雨污分流管网2513公里,污水收集系统全部建成;建成补水管90公里。在污染源治理方面,完成排水小区正本清源改造1952个;整治排污口5512个、点源6213个。在河道治理上,已全面完成流域河道整治;整治小微水体189个,包括暗渠暗涵34公里;完成1419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河道清淤248万立方米。截至目前,茅洲河共和村、洋涌大桥、燕川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V类,11条一级支流有10条达到地表水V类。
除了全国首创EPC治理模式外,宝安还因地制宜,探索走出宝安特色的治水技术新路线。据了解,按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以及《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的技术路线指引,结合宝安区人口企业多、污染负荷大、建成区面积达60%、缺乏生态基流、感潮河流众多等特点,该区还探索出“三全治理 三全达标 八个举措”的治水技术路线。
龙津涌的华丽变身是深圳市宝安区水污染治理的一个缩影。图/ 麦婉华
首先是“三全治理 三全达标 ”,即:“三全治理”,全面截污、雨污分流,全面清淤、修复生态,全面补水、活水保质;“三全达标”, 实现“明、暗渠全河段达标,干、支汊流全流域达标,晴雨天全天候达标”水污染治理终极目标。
“八个举措”则是建管纳污,将每家每户的污水全部纳入污水管网,确保污水不入河;正本清源,强化源头控制,提高雨污分流水平,实现源头排水彻底分流;初雨弃流,强调初雨径流的收集处理,有效削减面源污染对河流水体污染;多源补水,对河流进行补水,实现活水保质目标;生态修复,通过采取清淤疏浚、生态护岸、人工湿地等生态措施,进一步提升河流水质;排水管理,全面开展小区排水纳管审核并核发排水许可证,确保生活污水预处理达标;监管执法,规范强化固定污染源监管,实行“四个一”制度;宣传引导,形成社会共治、全民参与的治水新格局。
另外,宝安还多手联弹,推动建立“三+四+五”新机制。记者了解到,宝安实行高效运作水污染治理指挥部三级工作机制,区水污染治理指挥部会议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一周召开一次,办公室会议及前方指挥中心会议每日不定期召开。2016年成立指挥部以来,共组织召开会议共162次,研究事项634项。
建立“四大战区”现场指挥部,将全区水污染治理分为“茅洲河战区”、“大空港战区”、“前海铁石战区”及“铁石水源水质保障工程战区”,由区水务局4名分管领导任总指挥,辖区街道分管水务负责同志任副指挥,提高问题解决效率。
指挥部设置5个专责小组,分别为宣传引导组、资金保障组、规划土地组、交管服务组、建管服务组,充分发挥各专责小组技术专长,实现“术业有专攻”。充分发挥管线迁改专业协调及10个街道的基层协调力量,实现“工作在一线推进、问题在一线解决”,全力保障水污染治理工程高效推进。
开拓创新誓攻坚,一泓清水换新颜。记者了解到,宝安区全面落实“真截污、截真污、真处污”措施,短短3年的时间实现全区补齐了几十年欠账,宝安区内全部66条河流均消除黑臭,其中42条河流达到地表V类水及以上。11月5日,茅洲河国考断面水质的达到了地表V类水。宝安区用实际行动、实际效果彰显了宝安治水人的担当和决心,形成了水污染治理的“宝安模式”。
编辑/余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