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栋
【摘要】底线思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石。底线思维是“守”与“进”的结合,是不惧风险的胆量与洞察时代的卓越眼光。当前,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要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从过去、现在、未来纵向发展的时间轴上稳步前进,促进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关键词】底线思维 适度原则 风险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探索与借鉴中选择了一套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新时代新形势,一方面给予了社会发展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坚持底线思维,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智慧之举,也是开拓新征程的重要保障。只有在全社会呼吁树立底线思维,才能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才能喜不忘忧、未雨绸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渐进式发展的。坚持底线思维,一方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先进理念的指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始终把握住一个“度”,不激进、不慌乱;另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在唯物辩证法中揭示了质变与量变的关系,提出了适度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底线思维,即要在社会各方面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发展的“度”,提高发展平衡性。社会的“度”是一种渐进式的,以微妙的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而这个“度”也是一种基本规则,社会规则维系着人类生存,底线即最基本的规则。在社会发展中坚守基本规则,才能有基础保障,底线思维为渐进式量变与属性质变搭建起一个平衡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底线思维是“防护栏”也是“灭火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中国梦”关乎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是整个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梦想。我国本着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的基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团结进取、兼容并包,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种以互助和谐为基点的观念,正是新时代中国的底线思维,体现出了大国气质、大国担当与大国智慧。
底线思维是进步之源。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本取向,为实现共同富裕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坚持底线思维的永恒目标。一方面,底线思维作为“防护栏”,是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石,也是实现中国梦道路上社会各方不可或缺的意识;另一方面,社会各方树立底线思维,是推动社会进步之源,也是防腐拒腐的有效措施,防止人们触碰法律红线、道德基线,有效促进社会和谐。树立底线思维,为社会进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营造风清气正、生动活泼的局面。
底线思维是社会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底线思维”。底线思维在政治上表现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方针政策,保持政治定力,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中把握大局、找准方向;在经济上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固守制度底线;在文化上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下,底线思维作为社会发展的构架,支撑着整个社会的基本运作,它的实际意义不只是对个人意识与行为起到规范的作用,更为社会发展的基本框架指明了方向。
底线思维是风险之屏。底线思维意味着保持预见性与前瞻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有长远的眼光与对细枝末节的敏感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快速发展,从温饱到小康再到追逐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爆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积极做好各方面工作,不逃避、不退怯,主动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成功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底线思维是抵御风险、克服社会发展的阻力、解决社会利益集团的矛盾、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保障。
底线思维是一种可以预见风险、抵御风险的智慧,它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特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守住底线思维,即做好基础性工作,要着眼于社会发展全局,以脚踏实地的态度面对新时代中国转型期遇到的各种问题,着力防范重大风险。
底线思维具有丰富的内涵,科学的思想理念是其永葆生命力的灵魂。在新时期,高标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引领,也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理念,坚持高标准与守底线相结合,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总体上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坚持科学谋划,不断增强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调动群众积极性,带动全民致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忧患意识是人们前进的动力,需要社会各方有冷静的头脑与坚定的决心,遇到风险挑战时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踩红线、不触雷区。同时这种忧患意识也是一种责任意识,底线思维从内涵上要求社会成员在思维和行动上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需在道德和法律框架内规范自身行为,具体表现为执政党要明确自身的责任,为人民谋福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社会成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底线思维约束自我,敢于面对挫折,做到谋定后动、审慎前行。
底线思维并不是固步自封、画地为牢,是一种需要融入创新意识的智慧。底线思维具有目的性与价值性,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宗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实践中进步的,底线思维也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融入新理念,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体系。
在新时期,坚持底线思维,需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更宏观的视角看到社会各方面的问题。在具体要求上,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如当前稳定的国内形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等等。同时社会成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实践,为社会主义建设出谋划策。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底线思维是保证决策正确、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基本能力;对于人民群众而言,底线思维是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意识,也是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基本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不仅在于科学把握坚持底线思维的要求,还在于将新理念融入底线思维的框架中。在全球化进程中,科技爆发出了强劲的生命力,大数据、人工智能开创了更多的可能性。底线思维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石,需要融入创新意识,借助新技术新手段把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把潜在风险降到更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分析,建立识别、研判和应对机制,从而在各种问题的潜伏期、酝酿期、扩散期、爆发期和平息期能够从容、理智地应对,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在中国梦的奋进征程中,底线思维是一种贯穿于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发展的智慧。这种智慧是中国人民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并且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如同中國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样需要与时代同行,需要有时代精神。底线思维更需要有敬畏之心,只有拥有敬畏之心,才能谋求社会合力,找到社会最大公约数,使底线思维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支撑。
(作者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安徽医科大学讲师)
【注:本文系安徽医科大学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资助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法论研究”(项目编号:19AYMN0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闫莉、王金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底线思维》,《治理现代化研究》,2019年第2期。
②杨信礼:《深刻认识坚持底线思维》,《人民日报》,2019年6月25日。
③吴家庆:《坚持和运用好底线思维方法》,《光明日报》,2019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