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健
【摘要】甘肃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作为引领发展的总方略、推进工作的总纲领,对标对表新部署新要求新任务,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谋划,以感恩之心、奋进之志、实干之举,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
【关键词】甘肃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2019年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视察指导工作,我们深感振奋、深为鼓舞、深受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指向鲜明,特别是阐明了诸多方向性战略性根本性的重大任务,指明了甘肃当下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释放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导向。我们要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作为引领甘肃发展的总方略、推进甘肃工作的总纲领,牢牢扭住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两项底线任务不动摇,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切实以担当实干的新气象新作为,把习近平总书记交给的富民兴陇的政治责任、历史责任、工作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到实处。特别是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新任务,既提出当下解决问题之策,也谋划长远发展之计,抓紧做好一些重大问题的深度思考和研究谋划。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甘肃之行,时机特别重要,意义十分重大,我们既要学习好、把握准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人民的深情牵挂,对甘肃发展的特殊关怀,对甘肃工作的勉励期许,又要体会到、领会透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背后彰显的时代内涵和精神意蕴。
一是坚毅的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来,用了整整4天时间,纵贯河西走廊,行程1000多公里,沿途作出系列指示,两次发表重要讲话,亲切走进群众中间,在千里陇原大地引起了沸腾和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发展指方向、明方略、教方法,给我们以强大的思想力量和精神感染。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大背景下,这些充分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立足自身扎扎实实办好自己事情的深谋远虑,体现出“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飛渡仍从容”坚如磐石的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
二是高度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用“心向往之”表达对敦煌和河西走廊的孜孜情愫,对敦煌文化、长城文化、河西文化给予高度评价,非常少有的在文物保护单位召开座谈会,既讲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又谈对历史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的深入挖掘,表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文化的格外看重,体现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折射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
三是强烈的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看黄河、赞黄河、说黄河,讲甘肃举足轻重的生态地位,谈祁连山维系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阐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对甘肃的生态保护和治理作了一次全面的透视和体检,进行了精准指导和把脉定向,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保护这个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根本大计”的深远思考和责任坚守。
四是赤诚的民生牵挂。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是脱贫攻坚,装在心里的是人民群众,强调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让老百姓幸福就是我们共产党的事业,叮咛要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等问题。特别是在四天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与沿途群众握手交谈、互动交流,生动展现了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领袖人民爱的温馨感人场景。
五是深厚的红色情怀。习近平总书记追寻红色足迹,瞻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对甘肃这片红色土地情有独钟,对甘肃的革命历史稔熟于心,强调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运用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初心使命,这些都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根植血脉的红色传承和崇高无比的信仰追求。
缺水干旱的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的事情之一,2013年视察甘肃时,习近平总书记就专程到渭源县引洮供水工程工地进行考察,这次又指出,甘肃缺水问题比较突出,要重视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按照国家确定的用水指标测算,甘肃用水总量短缺的问题非常突出。为此,我们要按照“河西控水、南部保水、陇东调水、陇中优水”的总体构想,通过保供水、抓节水、优配水、增绿水、防洪水“五水共抓”,逐步解决甘肃缺水的问题。
一是大力开源。进一步加大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实施引大入秦配套延伸、引洮供水配套与提升、景泰川电力提灌挖潜等供水能力提质工程,推进白龙江引水、引哈济党等水利项目建设,切实提升全省供水保障能力。
二是深入节流。做足“深度节水、极限节水”的文章,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探索模式节水、机制节水、工程节水和管理节水,提高农业工业水资源利用水平,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三是抓好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突出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治理两大重点,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整治、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提升水源涵养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指出,要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不断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期间,又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并作出全面部署。黄河流经甘肃913公里,占流域全长的约17%,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支撑着全省70%的人口和经济总量,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摆在甘肃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相较于长江等大江大河,黄河生态更脆弱、文化更厚重、经济更粗放,今后黄河的治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着生态修复、文化复兴、经济转型三大任务。
因此,在总体方向上,我们要牢牢把握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不断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这个要求,坚持生态优良、生产低碳、生活宜居的“三生”绿色导向,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体现“上游水平”。
一是深度调研、搞好体检。加快建立关于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4个大数据库,包括搜集整理习近平总书记、中央领导和各方机构人员关于黄河治理保护的有关理论,以及古往今来治黄经验教训的“理论库”;涵盖国家和省里各级各方面出台的相关政策,以及国家西线调水、“八七”分水方案、生态移民工程等重大政策在内的“政策库”;囊括国内外治黄治水所有先进技术的“技术库”;建立一大批立足自身、符合省情、生态优先大项目、好项目支撑的“项目库”,夯实深入推进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基础。
二是规划先行、加强协作。立足省情实际,以兰州、白银、临夏、甘南四个沿黄市州为重点,抓紧启动编制“一总四分”的黄河流域治理保护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指导督促其他黄河一级、二级支流的5个市开展规划编制工作。主动加强与其他沿黄省区沟通,推动建立省际之间、省市之间、市州之间的协同推进机制,联手开展重大问题研究。
三是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并提出了各自要抓好的重点。我们要以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为重点,增强筑牢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意识,加大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力度,坚决防治生态恶化。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完善水沙调控机制,实施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山洪沟道治理、城市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减缓黄河下游淤积,确保黄河沿岸安全,切实把“母亲河”保护好。
四是生态优先、有序开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提出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我们要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6个宜”要求,坚持集约发展、绿色发展新路,推动实施兰州黄河风情线、“读者印象”精品文化街区、白银景泰黄河石林等黄河沿线重点项目,努力把黄河蕴含的巨大生态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利用独特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优势,统筹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完善旅游设施和基础服务,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甘肃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古丝绸之路蜿蜒我省1600余公里,有世界文化遗产7处,旅游资源排名全国第5,先后被《孤独星球》《纽约时报》评为亚洲最佳旅行地、全球必去的52个目的地。我们要深入挖掘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推动甘肃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
一是坚持保护优先。切实加大敦煌莫高窟、长城等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进一步推进预防性保护,强化科技支撑,加大资金投入,开展抢救性保护项目,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全面提升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综合水平。
二是挖掘放大价值。深入研究甘肃古老、厚重、多元的文化资源特色特质,深度挖掘始祖文化、根脉文化、先河文化,以及丝路文化、黄河文化、五凉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价值,充分展示放大甘肃的文化“瑰宝”,提升文化影响力。
三是促進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好“文化+”“旅游+”牌,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提质增效,拓展与农业、体育、康养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领域,全力推进20个大景区建设,着力打造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持续放大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的“一会一节”效应,形成点上突破、区域突围、全面提升的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分析甘肃城乡、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性特征,要求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并指出了努力方向,为我们画出了一张欠发达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蓝图。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抓落实。
一是强支撑。围绕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大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动兰州至张掖三四线、平凉至庆阳铁路、中川机场三期扩建、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等重大项目建设,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保障能力。
二是优产业。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以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军民融合、先进制造十大生态产业为抓手,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以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引领,大力发展戈壁生态农业,推广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着力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品种、品质、品牌、标准化生产”两个“三品一标”建设,培育“甘味”品牌,加快实现特色农业大省向特色农业强省转变。
三是促开放。围绕抢抓“一带一路”这个最大机遇,打造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实质性、多领域合作,巩固东连、向西为主、深耕南向、促进北拓,推动多式联运综合体、物流枢纽等建设,努力把资源、区域、区位优势转变为发展和竞争优势。
四是抓改革。深化“放管服”、投融资体制、电价水价等重点领域改革,特别是加快国企混改步伐,争取尽快实现突破,切实优化营商环境,破解经济发展的难点堵点。
五是深谋划。深入研究国家重大政策导向,围绕“十四五”规划编制等工作,加强铁路建设、炼厂改造、绿色金融、风光电新能源、自贸区建设等重大问题研究,抓紧做好重大项目的梳理、论证和谋划,最大限度把中央关怀、政策机遇转化为我们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和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工作财富,我们唯有以感恩之心、奋进之志、实干之举,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落实落地、见功见效,才能不负重托,答好我们这一班人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时代篇章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