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清芝 杨雪英
【摘要】新时期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表明,城乡融合发展关键是要把乡村发展上去,让乡村成为劳动力主体自愿选择生活生产环境的选项。影响乡村成为劳动力主体自愿选项的主要原因是城乡不等值,因此,我国的城乡融合可以在提高乡村的综合价值方面下功夫,实现城乡等值化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城乡等值化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把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而要实现城乡融合,必须要厘定城乡融合的内涵,探明影响城乡融合的因素,科学制定实现路径。结合我国生产力国情,我国城乡等值化的重点可以放在乡村和城市差异化的比较优势上,让劳动力主体从乡村的比较优势中体验到乡村的生活生产价值,从而将乡村作为自愿生活生产环境的首要选项,实现人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的双向流动。
乡村要成为劳动力主体自愿的选项,客观上道路还比较长。近年来劳动力逃离乡村的现象日趋显著,以江苏苏北为例,传统村落房屋的空置率已经超过20%甚至更高,劳动力流出超过50%以上。导致劳动力主体逃离乡村从而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城乡不等值,劳动力主体感觉在乡村的生活质量总体落后于城市。城乡不等值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城市偏向的制度安排。为了较快提升国力,政府曾经作了一些集中发展工业和城市的制度安排,这些安排具有明显的城市偏向。如195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开启了城乡户籍二元制度,从体制上限制了城乡人口的流动;长期实行的工农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较大地降低了农业的比较效益;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体系等建设方面,对城市的投资力度也远高于乡村。长期城市偏向的制度安排,使乡村的产业经济效益、基础设施和各种福利保障等落后于城市,从政策安排上降低了乡村的价值。
第二,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欠佳的乡村生活环境。虽然我国工业实现了长足的发展,但大多数乡村依然采取传统耕种方式,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低下。我国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是美国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1%,是世界平均效率的64%,农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欠缺,市场交易多以原料为主,围绕农产品加工的相关产业基本没有发展起来,农业效益低下。乡村村民环保意识落后,没有意识到美好环境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环境普遍较差。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乡村生活环境,说明乡村内部的自我发展意识较弱,容易让劳动力主体对乡村价值的提高缺乏预期。
第三,落后的乡村商业生态。乡村要想打破传统的自给自足模式,需要通过与外界便捷的物质联系来展现开放性和同城市发展的时代同步性。但是我国许多乡村商业生态非常原始,商品种类相对较少,假冒伪劣商品还在一定范围存在;商品交换普遍采用赶集方式,交易频率较低;外卖、电商、软件打车等现代化的商业形式,在一般乡村地区普遍处于空白状态。乡村落后的商业生态,提高了交易成本,强化了乡村的封闭性,增加了主体对于乡村生活不方便的主观体验。
第四,日渐衰败的乡村文化。乡村是城市之根,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承载体,是乡民的精神价值所在。随着市场经济在乡村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开始显现,物质关系逐渐演化成为乡村内部人和人之间的主要关系,传统的乡村文明不断被撕裂。因为没有电影院、书店等丰富的文化提供形式,现代文明难以在乡村扎根繁荣。作为传统文化发源的乡村,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意味着丧失了鄉村自身最重要的特质;加之,没有现代文明的落地,乡村很容易成为文化荒芜之地。人是有精神追求的高级动物,乡村文化的衰落,会使主体感到乡村生活无趣,带来极大的精神空虚。再者,乡村自身的文化特质丧失后,在和城市的资源竞争中,在物质水平天然不如城市的情况下,意味着丧失了极重要的筹码,最终乡村便成了一种将就的、无奈的而不是主动选择的安身立命之所。
上述方面涉及乡村生活的各个领域,但都给劳动力主体带来了城乡不等值的体验。因为乡村生活质量总体落后于城市,因而劳动力主体携带其他生产要素纷纷逃离乡村。因此,建设让劳动力主体认同的、与城市等值的乡村,就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举措。
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前提下,建设与城市等值的乡村,可以采取以建设完善乡村基本现代基础设施为基础、强化乡村特色的路径,把乡村打造成可以高效运行的生活生产单元,让部分喜欢乡村特色的劳动力主体认同乡村和城市处于“不同类但等值”的地位,因而把乡村和农业作为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工作职业的自愿选项。
以教育为抓手,大力发展公共事业,消除城乡公共产品差距。乡村公共事业水平低下、公共产品匮乏,所以,一方面要让乡村的居民能够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基本均等的公共产品服务,另一方面要着力缩小乡村和城市教育的差距。教育资源已经成为当今从乡村到城市、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在城市房价普遍高昂、迁移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对农村义务教育进行重点扶持,提升乡村教育水平,可以有效遏制劳动力单向流动趋势,吸引相关人才投身三农事业。
紧抓乡村产业特色,扶持发展以农业为中心的产业。乡村的发展需要乡村自身内部培育的产业来推动,要按照中央“产业兴旺”的要求来发展乡村。一是发展现代农业,政府采取措施打造农业技术推广通道,帮助农民建立起配套指导服务机构,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二是以政策、资金等扶持方式鼓励发展农业加工业,鼓励发展农家乐、农业生态园等乡村旅游业,提高乡村产业效益。围绕“农”字做文章,和城市进行产业分工,形成乡村特色产业,与城市形成良好的产业互动。乡村的产业发展首先可以吸引各种农业相关的专业人才到乡村开创事业,以此为契机,带动更多的人才到乡村扎根发展。
紧抓乡村生活特色,发展乡村文化,打造美丽乡村。乡村和城市相比,最重要的特色应该是不同于城市的生活环境。整治乡村自然和生活环境,打造和城市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圈。发展传统乡村文明,重建乡村传统仪式,制定村民村规,摈弃陋俗,让乡情浓起来,建构和城市不同的社会关系。从居住的生活环境和乡村文化着手,打造和城市不同的生活家园,可以吸引一部分不喜城市生活的群体在乡村扎根创业。
建设乡村商业圈,打造乡村和外界物质联系通道。建设一定规模的商业圈,提高乡村生活的便捷度和开放度。阿里巴巴在乡村不断尝试摸索发展的电商模式,为乡村建构商业圈提供了思路。政府也可采取措施,鼓励城市的各种商业团体,到乡村进行发展布局,拉近乡村和城市的时空距离。
打造合理的城镇化体系,理顺城乡融合通道。在目前乡村空心化条件下,在短时期内提升乡村的基础设施、建成较为完善的乡村生态商业圈、发展农业加工业,难度较大,可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在乡村进行恰当的城镇布局,不断完善城镇化体系,集中发展和投资建设城镇,提升完善上述设施,实现城镇和城市的等值化;再以城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和提高乡村的各项设施建设,实现城镇和乡村的等值化。
(作者分别为江苏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江苏海洋大学宣传部部长、教授)
【注:本文系2018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江苏省三大区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选择研究”(项目编号:2018SJZDI11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张孝德、丁立江:《面向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六个新思维》,《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