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眼压监测:多此一举还是必要之举

2019-12-27 09:29朱鸿
大众医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眼压青光眼视野

朱鸿

生活实例

最近,程序员小张走路时经常不知不觉地撞上门框或路边的电线杆,他很纳闷:“明明没看见东西,怎么就撞上去了昵?”详细的眼科检查发现,小张虽然视力正常,但存在视野损害,也就是看东西的范围缩小了,这是导致他经常看不到身旁物体而无故撞伤的原因。医生怀疑小张患有青光眼,嘱其进一步做24小时眼压监测。小张感到非常不解:单位体检时曾测过眼压,24小时眼压监测与单次眼压测量有什么区别?24小时眼压监测既麻烦又耽误时间,非做不可吗?会不会是多此一举?

青光眼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眼病,主要特征是因病理性眼压升高致特征性视野损害。青光眼有很多类型,有些类型的青光眼患者没有自觉症状,视功能损害常常从周边视野开始,发病隐匿,但一般不可逆。因此,青光眼又被称为夺走光明的“隐形杀手”。诊断青光眼,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测量眼压。

单次眼压测量,难以捕捉到眼压峰值

高眼压是造成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的唯一被确认的危险因素,把眼压降到安全的“目标水平”是目前治疗青光眼的主要途径。有研究证明,把眼压降低至基础水平的30%才能得到安全的“目标眼压”,从而有效控制青光眼病情的进展。

每个人的眼压状况取决于眼压峰值。一般而言,正常眼压为10~21毫米汞柱。与血压类似,眼压具有节律性且通常表现出昼夜变化,从白天到夜间,眼压呈上升趋势,其原因与体位有关(一般平卧位时的眼压比坐位时的眼压高2~3毫米汞柱)。然而,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大多为白天,单次测量不能准确捕捉到眼压的峰值,尤其是昼夜波动情况,导致眼压峰值常常被低估。因此,一些患者在单次眼压测量时虽显示眼压控制良好,但在随访期间却依然出现了进行性视野损害,这就可能是未发现的高眼压所致。

24小时监测,更关注眼压波动情况

青光眼患者中,较大的眼压波动也是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导致视功能损害进展的原因之一。24小时眼压监测不仅关注一天之内的眼压峰值在何时出现,还关注眼压波动状况,也就是最高眼压与最低眼压之差。

正常眼压波动应该在6毫米汞柱以内。如果眼压波动大于8毫米汞柱,即使24小时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视功能也可能受损,导致视野缺损。因此,24小时眼压监测对青光眼患者的确诊和治疗方案的制定都很重要,有助于医生根据峰值及波动幅度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确定目标眼压,合理选择药物和用药时间,及时察觉并阻止视功能进行性损害。

专家提醒

24小时眼压监测怎么做

传统的24小时眼压监测采取昼夜均坐姿的非接触式眼壓测量方法。一般从清晨开始,每2小时测量一次。以往眼压控制良好,但病情持续进展,特别是部分正常眼压的青光眼患者,可采用习惯性体位,即日间坐位测量、夜间平卧位测量,从而获得相对准确的测量结果。

检查前,做好自身准备

24小时眼压监测是疑似青光眼患者必做的常规检查,检查前需要注意以下细节。

首先,由于眼压的测量受角膜厚度影响,较厚的角膜会导致眼压测量值高于实际值。所以,在进行24小时眼压监测前,应先完成中央角膜厚度的测量,为后续评估真实眼压水平和判断“目标眼压”提供参考。

其次,为了测得接近人体生理节律的眼压波动情况。患者须预先调整生物钟,排除影响眼压波动的主观因素(紧张、焦虑等),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测量前1周,患者应确保每日8小时的关灯卧床睡眠时间;测量前一天禁止饮酒,勿食用影响眼压的食物(如咖啡等);测量当日可正常进食和饮水,但应避免在测量前半小时内饮水,且每次饮水量不宜超过500毫升,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需要了解青光眼治疗期间眼压波动情况的患者,要详细记录测量前2周内的用药情况,并在眼压监测前将记录结果告知医生。

专家提醒

青光眼控制是否得当,须结合患者的视功能损害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患者良好的就医依从性和按时随访,有助干眼科医生制定准确的“目标眼压”和药物治疗方案。24小时眼压监测虽然较为不便,但考虑到青光眼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视功能损害这一严重后果,这项检查是完全必要且值得的。

猜你喜欢
眼压青光眼视野
青光眼问答
改善青光眼 吃什么好呢
“青光眼之家”11周年
高眼压症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24 h眼压波动规律
居· 视野
轻压眼球自测眼压
有些头疼是因为眼压高
视野
真相
青光眼“未病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