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规律高效备考

2019-12-27 09:24鲍春宝刘静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19年11期
关键词:考纲家国中考

鲍春宝 刘静

高效复习是考生能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但留给我们的复习时间精打细算也就只有几个月。所以,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如何才能做到高效复习值得考生去思考。笔者认为,只有研究好近年中考真题,明确考向和趋势,中考复习才能显效果。现以2019年安徽省中考历史真题为例,就如何备考来年中考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明确目标,素养立意

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其作为重要内容囊括其中。2019年的安徽中考历史考試纲要也首次明确提出要在中考试题上“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2019年的安徽中考历史处处渗透出五大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

例1.俄美两国农奴制(奴隶制)的存废反映了什么历史发展规律?

参考答案:当制度阻碍经济发展时,就需要变革;改革与革命推动历史发展;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等。

解析: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主要是由于落后的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林肯废除奴隶制,是因为美国的奴隶制度不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所以,改革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体现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唯物史观基础内容包括三对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发展影响思想文化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此外,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形态的演变、世界由孤立走向整体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都属于唯物史观的内容。很显然,本小问考查的正是唯物史观素养。

唯物史观的内涵较为抽象,但不外乎以上几条。因此,在中考复习备考中,考生要尽可能运用唯物史观理论对所学的历史知识和相关现象予以解释。例如,在谈到文艺复兴时,一定会提到资本主义萌芽是其根源。此处,可如此解释:资本主义萌芽属于社会存在,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属于社会意识。又如,但凡谈到经济改革都可从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角度去分析,不同性质的政治改革与资产阶级革命都可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角度去分析。另外,有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考生可结合所学内容予以阐述。例如,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都离不开人民的支持,这正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内容。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因此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实有准确的理解。所以,具备一定的时空观念对准确认识某一事件极为重要。2019年的安徽中考试题对此多有考查。

例2.下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  )

A.源于自然灾害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阻碍民族交融

D.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解析:由图可知,它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人口南移现象。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的人口南移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B项正确。该时段北方正处于战乱时期,所以人口南迁与战争关联密切,A项错误。该时段是民族融合时期,C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D项错误。故选B。

本题所呈现的地图主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空间概念,让学生了解它究竟反映的是什么事件。该题中,四个选项也都涉及了时空观念。B项内容既吻合了地图中的空间范围,也符合了题干材料的时间概念。其余三个选项都与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不符合,这也间接考查了学生的时序观念。

另外,试卷第19题第(2)问要求考生从题目给出的造纸术传播示意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个传播方向中任选一个,提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读,它考查的也是时空观念。考生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时空观念,恐怕难以解答好此题。所以,在复习备考中,我们要关注地图,学会从地图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并推断与它相关的历史事件。

在复习中,我们还需要关注时段特征。例如,第4题、第7题分别考查了近代不同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征、近现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第17题第(3)问让考生去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等。另外,考生还要留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如第17题的第(1)问让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车上书”发生的原因。公车上书一事发生于1895年春,而此时的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才出现了材料中的情况。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考生要善于发现知识间的因果关系。例如,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与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间的关系。

3.史料实证

文字史料、图表史料都有着重要的实证价值,考生要能够借助不同形式的史料来论证相关的结论。另外,读懂相关史料、提取出相应的历史信息最为关键。

例3.下图是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图。该图反映了

(  )

A.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C.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

解析:题干给出的时间正处于民国初年和一战前后,结合所学,此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由图可知,此时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都在逐年快速发展,这正符合该阶段的经济发展规律,故D项符合题意。

相类似的还有第13题:工业革命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导致了环境污染,而漫画内容正反映了这一主题思想。这里,如果不同史料所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考生还需判断不同史料价值的高低,以便得出较为可信的观点。

4.历史解释

历史是不可逆的,我们想了解过往的历史,只能通过研究来试图复原过去。这便是历史学的全部任务。为了培养历史学研究需要的人才,如今的中考试题也突出考查考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例4.抗战时期,苏联援华约7亿美元;美国援华8.4亿美元,仅占其对外援助的1.8%;英国对华援助也是有限的。中国实际所获外国援助与所需相距甚远。这反映了

(  )

A.中国抗日战争无需外援

B.中国单独抗击日军

C.中国抗战主要依靠自己

D.中国经济实力强大

解析:题干材料是一段文字史料。该题主要考查考生“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能力。本题选C。

近年来,安徽中考试题形式上有了很大突破,由“是什么”升级为“为什么”“怎么样”,试题难度有所增加。2019年的安徽中考历史,较多试题涵盖了“表明”“说明”“反映”“主要原因是”等设问词,这实际上就是在考查考生的历史解释素养。由此可见,此类试题可能会越来越多。这类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或者相关结论不完全是教材之中明确提到的,所以考生一定要加强史料阅读的能力,坚持从材料出发,概括、提取历史信息,得出相关的历史解释。

5.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种历史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就是要加强考生对家乡、民族和国家的认同,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19年安徽中考历史卷第19题立足于中国造纸术的对外传播,考查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此外,第1、6、7、9题等多道试题也都考查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所以,在新一轮复习中考生还需多关注家国情怀素养。在复习时,我们需要将有关适宜于家国情怀培养的知识点列举出来,并理解它又是如何体现家国情怀素养的。

二、关注热点,凸显“周年”概念

历史与现实绝不是彼此孤立的。研究历史,可以让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现实;透过现实,可以更好地反思以往历史。各地中考历史试题也从不回避热点话题和重大周年事件,安徽中考历史试题也不例外。

例5.分裂违背历史潮流,统一是人心所向。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589年,隋朝灭掉南方的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政权分立的局面。

(2)1279年,鲜卑族建立的元朝完成了统一,再次实现全国范围的大一统。

(3)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德国分裂。

(4)1999年,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结束了西班牙对澳门的殖民统治。

以上辨析改错题,每一道题都与“9”相关。此外,第7题、第9题涉及1949年、1979年。第12题的题干虽不含有任何时间信息,但它考查的是《权利法案》,而该文献颁布于1689年。所以,在迎战下一年的中考中,考生要對含有“0”“5”数字的年份发生的事件多加关注。

2019年恰逢五四运动100周年,全国各地也举行了诸多活动来纪念五四运动。第17题的材料二则是对该热点话题的直接回应。因此,对于热点问题,考生也要予以关注。

三、求同存异,主题为线

在复习备考中,除了要重视一轮复习外,还要重视二轮专题复习的作用。尽管时间有限,但我们还需腾出一些时间留给专题复习。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一些重大主题,例如,民主与法治、科技进步、中外经济体制改革、中外思想文化发展、中国近代化、中共党史、社会主义建设史、中国自古以来的对外交往史、近代以来世界格局的演变、大国崛起、大国关系史等。基于同一主题,我们需重新整合知识,将相关内容都纳入进去,并进行适当比较。对照2019年安徽中考卷,第9题与改革相关,第10题、第12题与法治相关,第14题与中外经济建设相关。第18题,它呈现的是彼得一世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及美国废除奴隶制度,三者同为经济改革,都属于经济体制改革这一主题。其中的第(3)问考查的正是俄国农奴制改革与美国废除奴隶制度的相似性。

在此基础上,要力争做到“求同存异”。借助“求同存异”,既可以复习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相关历史的本质属性。例如在复习中国的基层管理知识时,需将不同的基层管理制度进行比较,找到其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例如,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行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之处。此外,还可进行适当的中外关联。例如,日本在7世纪建立了国、郡、里三级行政单位;美国在独立战争初期实行邦联制,1787年后则实行联邦制。

四、新旧对比,考纲为据

考纲在复习中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它是中考命题的依据。所以,我们一定要关注考纲的变化。2019年的安徽考纲相较于2018年,有着较大改变,不少中考试题也恰恰反映了这种变化。

例6.以“仁”释“礼”,力图将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自觉,从而铺垫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根基的是

(  )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相较于2018年的安徽考纲,2019年在编写说明上增添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这道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它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那么,在考前复习时,考生就应当关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近代优秀文化。

又如,考纲在中国古代史识记部分增加了“隋朝的统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被调整为“成吉思汗的崛起,元朝的统一”;世界古代史识记部分增加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成就”;世界近代史在识记部分增加了“彼得一世改革”。2019年安徽中考历史第16题辨析改错涉及隋朝统一和元朝统一,第10题罗马法涉及古希腊罗马文化,第18题俄、美奴隶制度改革涉及彼得一世改革。

因此,每年的中考考纲发布后,考生需要第一时间解读考纲,以考纲为依据,进一步明确考向。首先,我们需要结合新考纲将不予考查的知识点加以标注。其次,结合往年考纲,找出新增的考点和细微调整的考点。对于这些变化的考点,要格外重视。

总之,中考复习还是有法可循的。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务必要有专题复习;贯穿始终的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冲刺阶段还需关注重大周年事件和热点话题,关注新旧考纲的变化。考生唯有掌握了这些备考原则,才能高效复习,最终方能决胜中考,考出理想的成绩。所以,考生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明确的方向,切不可盲目进行。

猜你喜欢
考纲家国中考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用联想的方式复习考纲动词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通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一)
中考“三数”大扫描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谁咬得更厉害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
放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