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洋
摘 要 互联网的发展和恋爱交友软件的应用为我们带来了更多寻求爱情的机会。研究采用质性访谈,与18名被访者深入交流发现,科技应用使得当今爱情对话更加复杂,技术让我们产生了一种认知,认为自己在挑选伴侣时有充分的选择,然而这样的设想在给予“择偶帮助”的同时,也令访谈对象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恋爱交友软件其本身的功能设计也在建构隐藏的话语:算法推荐为我们提供了追求浪漫爱情的高效率方式、“向左滑”取代了传统的拒绝、个人信息填写成为单身者的“自我营销”。在人与媒介的互动中,恋爱交友软件潜移默化地形塑着大學生群体的爱情观。
关键词 恋爱交友软件;大学生群体;爱情观;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20-0034-02
1 研究背景
法国当代心理学家埃里克·斯马加在其著作《伴侣》中说:“伴侣是活生生的,也必然是复杂的人类事实,因为组成成分不同,而和多个领域融为一体。”随着恋爱交友软件的普及,陌陌、探探、Soul等陌生人恋爱交友应用逐渐渗入大学生群体。以探探为代表的LBS陌生人社交应用对标Tinder,在2018年连带其9 000万用户与陌陌合并,并“将覆盖更广泛的用户需求,赢得更大的社交市场”①,可以预想,资本合作以后,恋爱交友软件会更进一步向目标受众——大学生群体扩张。
通过梳理文献成果发现,当前学界针对恋爱交友软件的研究以性价值观为切口,主要涉及大学生的性价值观现状、性教育等方面,以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为主,而本次使用质性访谈法则致力于让研究返回技术与爱情这一话题本身,尝试深入了解恋爱交友软件的传播机制,以此让我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赖以生存”的手机有更清醒的认识。
2 研究方法
本次采用质性访谈研究法,对10所大学使用恋爱交友软件的18名学生(用字母A-R编号)进行深度访谈,访谈对象以滚雪球抽样形式确定,由9名男生和9名女生组成,大一到大四每个年级都有受访者,专业涉及理、工、文、商、艺术等学科。这些受访者都至少使用过一款恋爱交友软件,且有通过软件结识异性的经历,使用时间超过三个月。研究中所提及的恋爱交友软件以陌陌、探探、Soul为代表。在研究员对2位被访者进行试访谈后,发现相对于结构化访谈,半结构化访谈更适合这类话题的轻松交流,于是在完善半结构化访谈的基础上,研究员对其他16位受访者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主要围绕4个方面展开:1)恋爱交友软件的使用习惯;2)受访者的自我呈现;3)与线上好友的互动;4)网恋奔现问题。本次研究共整理出有效文字资料约3万字,基于扎根理论对资料编码,探索恋爱交友软件对大学生群体爱情观的影响。
3 研究发现
3.1 技术带来“高效”的爱情
恋爱交友软件(以下简称软件)正通过其功能设计将“效率”带入亲密关系领域。“我真的,原来一个晚上无聊坐在图书馆(在探探上)刷了100多个女生,也没想要干什么。”(访谈对象M[男])在软件上,我们有大量未知的对象可以选择,尽管我们都不愿意,但是不得不承认,每一位用户都像商品一样被流动性挑选,而“货币”就是我们手上“左滑和右滑”的权利。“其实有男生找我聊天的时候我基本知道他的意图,大家都用这个软件嘛(笑)。”(访谈对象女[C])正是因为网络社区属性,当面对陌生人搭讪时我们都心知肚明,所以相应的聊天语言和沟通方式也可能更加暧昧。
试想,现实情境下双方恋爱的开始会有许多试探,试探是否单身,试探是否喜欢对方的性格,而软件上的用户则共享了“社区规则”,明确的目的可以减少无意义的试探,所以被左滑的人不会有聊天的机会,而拥有私信机会的则至少证明存在发展的可能性。
“我一般表示对她的兴趣就是会经常浏览她的主页,每条动态都会点赞,有时候评论一下。”(访谈对象男[H])技术设计规避了耗费时间的试探,也让求爱行为简化为点赞、评论、聊天这样的网络互动,这些功能设计让发展一段网上恋爱关系就和商务公事一样干净利落——为求爱行为设定了可实行的范围,哪怕不用约饭见面,双方的暧昧感情已经在脑海中无限放大,爱情就像乘飞机一样瞬间起飞,然后在程序的设计下沿着轨道航行,为爱情带来更高的效率。
3.2 “也许会找到更好的”
效率被带入了亲密关系领域,我们可挑选对象的范围变大,以往局限于现实社会的关系网,而如今只要有一部联网的手机,我们就有了解彼此的可能性,可是选择的增加会改变大学生的爱情观吗?
心理学家施瓦茨提出了“选择的悖论”这一概念,即有限的选择会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的满意度,选择的增加等于加重了我们挑选的负担,最终会增添心理的疲惫。
访谈对象K(男):“我确实会右滑很多人,但是到现在为止我还是没有在探探上谈过恋爱,一方面是自己有点不放心,还有就是我感觉自己有点……怎么讲,就是为右滑而右滑(笑)。”
研究员:“为右滑而右滑?”
访谈对象K:“就是我右滑只是想看有没有自己更喜欢的。”
追求最优化的人就像完美主义者,他们希望自己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最好的,而软件上的用户数量是个人轻易探索不完的,它在鼓励我们追求未知的完美,当延展到爱情领域时,我们渴望自己的恋爱对象是在外貌、性格、经济地位、职业方向上都是完美的,但是完美的定义却交给了右滑的人自己,而仅仅通过手指的滑动就渴望争取到一个完美的结果,当付出的代价太小时,我们就很容易走在无边无尽的选择的路上。
3.3 真正配得到爱情的是谁
根据访谈统计,18位被访者无一例外谈到自己会在意软件上个人信息的呈现,研究员发现,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自我形象的美化是常见的,而在和被访者交谈到网恋奔现的问题时,所有人都表达了不同程度的顾虑:会不会“见光死”。
访谈对象A(女):“我当时见面之前紧张了好久,因为我一般发的动态照片什么的都是那种很甜的感觉,但是我平时就还有点强势,担心露馅,哈哈哈。”
访谈对象C(女):“发照片都会P图,我很少直接发原图,QQ和微信也这样。”
研究员:“那你会经常自己看自己的动态吗?”
访谈对象C(女)“看,感觉不好的会删掉。”
深挖顾虑的原因可以发现,网络形象是更适合他人幻想和加工的,也是更适合充当恋人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在其著作中指出,人类的独特之处在于思维能力,心灵意识不是一种结构,而是一个过程,它是人类努力去适应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
在杜威看来,心灵意识对环境中的客体进行定义,明白了行动的潜在路线,想象每一路线可能产生的结果,抑制不恰当的反应,随之选择一条有利于调试的行动路线,这种美化性质的自我呈现就是心灵自然选择的结果。那么至此不禁要反思,把自己包装成符合理想恋人标准的网络形象,那么真正配得到爱情的是谁?
受访者会自卑,尤其是在即将见到网络恋人之前。我们可以设想,技术使得恋爱的模式更加复杂:被设计好的两个网络形象在互相暧昧,而真人隐藏在网络形象之后,于是两个人的距离之间增加了两层“建构好的形象”,所以当网恋奔现的那一刻,双方除了要消除第一次见面的尴尬,还需要同时处理两者理想人设与现实情况的差距,而这也就使得网恋“见光死”的概率居高不下。
恋爱交友软件消解了个体在爱情中接纳自己的可能性,帮助我们选择一种看起来更轻松简单的方式收获异性的吸引。看似是求爱双方的互动,但由于手机屏幕的隔离,这样的互动增加了美化、幻想的成分,也可能会剥夺传统恋爱关系中双方练习亲密、磨合差异、重新认知自己的过程。
4 总结与讨论
恋爱交友软件使技术与爱情相勾连,独特的功能设计把效率带入追求亲密关系的过程,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恋爱对象的同时也刺激了用户对爱情的倦怠和不断选择的欲望,社交媒体为我们提供了自我表演的空间,但恋爱中的形象表演仿佛并没有带来自我认同。恋爱交友软件正在以全新的、无形的方式影响着用户群体的爱情价值观,技术与爱情的交叉领域依然值得继续被探讨。
不过,本研究依然存在以下不足:
访谈对象选取有限,全国大学生群体不止于此,可以设想由于被访者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对于恋爱交友软件接受度不同,研究结果会有所差异。本课题选择以南京市大学生为例开展微型研究,尽管不能概括大学生群体,但也并非完全与众不同,其核心要旨在于通过微型研究窥见恋爱交友软件这一技术介入人们爱情生活后所带来的价值观的微妙变化。
本研究没有控制如外部行政力量的介入、被访者偏见等变量,这可能导致研究的结论有待完善。
虽然本文存在以上不足,但是研究报告中的探索能够加深我们对于恋爱交友软件的认识,并期待研究结果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注释
①陌陌创始人唐岩采访 来源:凤凰财经。
参考文献
[1]雪莉特克尔.重拾交谈[M].王晋,边若溪,赵岭,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196-206.
[2]埃里克·斯马加.伴侣[M].狄玉明,凌忠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2-6.
[3]艾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M].刘福堂,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
[4]张晓瑞.移动社交网络的传播学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3.
[5]江恒.大学生陌陌网络社交伦理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6.
[6]万琳.男性同性恋群体社交应用的使用情况研究[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6.
[7]黄建华.移动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性教育的困境与重塑[J].南京社会科学,2019(3):149-156.
[8]李闰润,郭海威.线上交友对大学生性价值观的影响研究[J].东南传播,2017(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