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洁 郑昕
摘 要 新兴技术推动传媒业不断推陈出新。面对新挑战,中国新闻专业期刊主动拥抱新技术,向数字化立体出版物转型,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文章运用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对2008年—2018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北大核心期刊刊载论文进行计量分析,研究技术驱动下我国新闻专业期刊的发展图景。研究得出以下結论:1)向技术转向,“新媒体”成最热词;2)向数字化转型,创新与困境并存;3)期刊细分化特征模糊,内涵发展不够充分。
关键词 期刊发展;数字化转型;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21-0053-03
1 文献回顾
学界和业界对新闻专业期刊的探讨大部分集中在定性分析上,运用计量方法进行分析的只有五篇。其中三篇主要研究特定栏目的发展现状。例如暨南大学把媒介批评专栏中的291篇样本文章的议题按照文章数量分为“主要议题”“次要议题”和“涉及议题”三类,根据议题具体内容分析媒介批评实践的基本特点[1]。虽然有样本作为支撑,但仅仅只对文献数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未体现计量的研究特点。另外两篇发表在《新闻记者》上的文献对样本数据的分析更透彻,数据的数量、频率、相关性更层面均有涉及。一篇以四种核心期刊刊载的论文为样本,研究“媒介”“媒体”“传媒”三词的使用现状[2]。另一篇虽然是以新闻专业期刊的学术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但只选取了《新闻记者》的高影响力论文为样本[3]。尽管样本数据更精准、案例针对性更强,可若以此来代表整个新闻专业期刊的发展现状,又略显单薄。
纵观已有的文献研究,从计量的角度,运用大量的数据样本来分析整个新闻专业期刊的发展图景的研究十分匮乏。因此,本文选取13种北大核心期刊刊载的论文为数据样本,运用SPSS等可视化软件进行计量分析,试图弥补这一研究区域的
空白。
2 研究方法与样本说明
文献计量法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研究论文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等,是一种探究某研究领域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在北大核心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在2019年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中,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的期刊有13种:《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记者》《新闻大学》《当代传播》《新闻界》《传媒》《新闻与写作》《新闻爱好者》《青年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和《电视研究》。因此,本文以2008年—2018年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录的上述期刊论文为研究样本,采用文献计量法中的词频分析法,运用SPSS 25等可视化软件对所采集的样本数据进行出版地分布、栏目分析与传播模式分析、高频关键词的词频统计等,力图反映出当前新闻专业期刊的发展现状图景,找出其一般规律,探究现状及困境的成因。
3 研究发现
3.1 向技术转向,“新媒体”成最热词
论文的关键词能够体现该研究领域的对象、视角、方法与结论,而词频则可以体现关键词在该学科领域的受重视程度和研究力度,其中高频关键词更能体现该研究领域的热门议题和主要观点。根据统计数据(图1),排名前五的关键词有:“新媒体”出现了839次,“媒介融合”出现了386次,“微博”出现了385次,“媒体融合”出现了347次,“传播”出现了304次,而这些关键词均是随着媒介技术的革新逐渐产生的。由此可见,在这10年里,新闻传播学科研究内容向技术转向,掀起了以技术变革为核心的新媒体研究潮流。
期刊的栏目规划代表了学界对研究议题的分类和重视程度,栏目的增减不仅依据研究内容而变化,还取决于对热点议题的重要程度和性质的界定。
相比2008年,样本期刊2018年全年增加了105个栏目,减少了123个栏目。按照栏目的具体内容,可以将波动栏目大致分为17类(图2)。期刊在栏目规划上去掉了以“采编谈艺”“新闻内幕”等传统采编研究为主要内容的栏目,增加了大量诸如“图表新闻”“媒体实战”“新闻业前沿”等以技术为核心驱动的议题类别。正如梅罗维茨的情景论所说,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社会环境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因此,各期刊增设了大量诸如“本刊评论”“微观点”“信息·数字·观点”等刊登名家观点的栏目,为学术探讨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平台。
3.2 向数字化转型,创新与困境并存
在这些样本期刊中,10种开设了微信公众号,8种开通了微博(表1)。整理2019年3月10日至3月25日期间,开设微信公众号的10种期刊微信头条内容的阅读量(图3)可发现,与动辄10万+的高热度转载文章相比,新闻专业期刊的整体阅读量远远落后。《新闻记者》《新闻与写作》等刊物公众号阅读量表现较好,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传播内容精准性。这两种期刊偏重新闻业务领域的探讨,其公众号也刊登了大量有关采访写作技巧、记者技能、人物传记、媒体发展等既符合定位又贴合受众需求的内容。读者对公号文章产生兴趣并进行二次传播,增强了受众黏性的同时,也反哺提高期刊本身的影响力。
3月25日头条内容阅读量统计
由此,新闻专业期刊的新媒体平台可以尝试把重点放在提出问题、探究方法、引导思考上,注重思考与方法的传递,而非简单的文章搬运。同时,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沟通即时性和便捷性,能够突破作者与编审人员之间的沟通壁垒,降低论文从投稿到发表的时间成本,也有助于期刊合作。新闻专业期刊可以用数字化全流程制作、数字化首发等方式加快构建学术与对话共同体。
3.3 细分化特征模糊,内涵发展不够充分
细分化程度高的期刊,其内容针对性更强,研究范围更狭窄所带来的则是专业化程度更高、学术性更强。样本期刊的定位可以分为4个类别(图4):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新闻学和传播学业务、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及业务、广播电视理论和业务,均属于新闻传播的范畴内。而在人文社科类学术检索数据库SSCI收录的T1级别的21种国际知名新闻传播类期刊中,大部分则是关于新闻传播学科子领域或者交叉领域的研究,如政治、通信、文化、科技、环境、社会、心理等,刊登内容专业、精准,细分化特征非常突出。其受众群也随之扩大到了整个社会范围。
新兴媒体生于互联网,始于新技术。媒介不再仅仅只作为传播工具,而开始跨平台整合,越来越多的媒介与通信、娱乐、商务、支付系统、理财、人工智能等多种功能融合,演变成更为多样的用户终端平台,早已突破了新闻传播学的范畴。期刊作为学界和业界沟通的桥梁,应该是与行业发展相辅相成的。而反观国内新闻专业期刊,仍旧侧重对新闻学和传播学领域做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并未突出多学科融合的业界发展趋势。其面向的读者群也仅仅局限于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相关人员,从而也导致了各期刊之间差异不明显,期刊内容、风格设置趋同。
4 结束语
中国新闻专业期刊是同改革开放一起成长起来的,经过四十年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纵观媒介的发展史,每一次重大的革新都是由技术突破所带来的全新编码解码方式导致。每种技术都有自己的議程,就像是等待被揭示的隐喻,一旦技术使用了某种特殊的象征符号,在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融入经济和政治领域中,就会变成媒介[4]。
一方面,新闻专业期刊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技术偏向。在技术逻辑下,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运算将会成为未来各个学科的基础,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革新也成为传媒产业的核心驱动力,技术与媒介相互依存、共生发展。新闻专业期刊作为传递学术信息的媒介,同样也受到技术革新的冲击。此外,技术改变了传媒业态,新闻专业期刊作为学界和业界沟通的桥梁,在内容上也应多关注技术发展,聚焦业界的前沿和热点。
另一方面,新闻专业期刊的发展需要理性看待技术。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壁垒,但仍需警惕其技术陷阱,避免对技术过于沉迷和依赖。对于学术期刊而言,内容仍旧是其立足的根本,而技术只是促进其发展的一种工具而已。新闻专业期刊仍需把提高学术影响力和学术价值作为首要目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超链接等技术平台整合现有文献资源,形成针对性强、专业程度深、关联度高的“知识链”和“论文矩阵”,打造在线互动交流平台,让技术成为期刊发展的驱动力,始终走在学科发展的前列。
参考文献
[1]董天策.当前媒介批评实践的议题分析——以新闻专业期刊“媒介批评”专栏文章为样本[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5):112-118.
[2]张忠民,阳欣哲,张国良.新闻传播学领域对“媒介”“媒体”“传媒”三词使用现状分析——以文献计量方法对四种专业核心期刊的研究[J].新闻记者,2010(12):48-52.
[3]高燕,徐剑.新闻传播学专业期刊的学术发展与变迁——基于《新闻记者》(1983~2008)高影响力论文的实证研究[J].新闻记者,2010(2):44-48.
[4]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