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呈
语文课堂该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众多一线教师孜孜不倦探寻的。不同课文,不同班级学生主体,甚至不同的上课时间、地点,都会对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让学生每节课都保持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期待下一节语文课的到来,这需要的不仅仅是老师个人的魅力,更需要的是智慧。笔者总结当下众多一线教师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方法,提出从根本上让学生思维积极主动与文本作者相碰撞并养成思维习惯乃是持久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之关键的观点,并结合具体教学实例,探讨这一“关键”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意义,避免在实际教学中本末倒置。
一、激发学生兴趣的常见方法
在“高效课堂”“以学为主”等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了让语文教学活起来,诸多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各个环节都进行了大胆而卓有成效的尝试,教学中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确定目标,授课前交代的“目标式”,即在上课的初始阶段将本节课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告知或展示出来。一节课后,再反过来检查是否达到这一目标。既具体可行,也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年龄特征。这一方法,对努力学、专心听的学生有很大帮助。
二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景式”。“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一教学方法通常运用在一堂新课的导入环节,通过创设与所传授知识相关联的情境,让学生在较为活泼或动情的情境中先有一个感性认识,以达到理性探索的欲望。
三是巧设悬念,激发求知的“悬念式”。这一招的灵感应该来自于我国古代说书人的讲书方式——某一次章节故事的完结,总要吊足胃口的在后面加上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使读者产生一种欲知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是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兴趣的“讨论式”。在“以学为主”,将课堂还给学生等教育思想及相关成功案例的带动下,小组讨论学习几近成为每一位老师都要用的“必杀技”。它能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枯燥无味,能放飞学生心灵,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学习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发展自己的优势,不论从知识的获得还是能力的提升,都是老师们所喜闻乐见的方法。
五是科学评价,奖惩分明的“奖惩式”。这一方法往往与前面的小组合作式相辅相成,互为弥补。适时适当的奖励能激起学生的自信,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相关科目的积极性。尤其是在小组合作学习满天飞的大背景下,许多教师为了保证小组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都会采用一定的小组积分制,并辅之以相应的奖励,往往也是成效显著。
以上是总结的一些老师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较为常见的激趣方法,是长期的教学摸索与实践的智慧结晶,现在乃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对教学产生较为积极主动的影响。但有一定教学年限的的教师都会发现,不论哪一种教学尝试,时间一长,若教学方式不改变,都难长久的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留给所有语文老师一个难题,有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长久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我们传授的对象不是机器,而是一个个活生生、有思想的人,他们不是静止的。但不可否认,有一点又是确定的,不管哪一种方法,定要把握一个核心:调动他的思维积极主动与文本进行碰撞才是激发起语文学习兴趣的根本。任何方式只是外在形式,只有把握内核,才能长久保持火花。
二、思维碰撞,让智慧火花燃烧到课外
多数教育者都知晓,语文教学是很少能占用到学生的课外时间的。卓尔有效的课堂是能让学生思维积极主动与对象产生碰撞,并将这种热情长久的保持下去。下面的这堂课外在形式虽不华丽,课堂也没有热闹异常,但让笔者感受到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活”起来了,更是看到了语文课堂上的教学相长。
上课伊始,教师即抛出任务:理解了《目送》这篇文章后,猜一猜出题人会出哪些题目考查大家,请动笔尝试出一至两道阅读题。接到任务后,学生先自己动笔撰写,然后教师给时间小组讨论,剔除小组中重复的提问,整理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打磨出题语言,最后小组派代表上台交流讨论后的最终题目。在自主出题环节,每位同学都饶有兴趣,冥思苦想。在讨论部分,每位同学都希望自己的题能成为“中考题”来考考自己的同窗,仿佛是一种至尚荣光。共同打磨时,一丝不苟,生怕哪个词用得不好,哪个表述不够严谨,很有学者做学问的模样。这一环节下来,每一小组的问题比较集中,全班形成了较为集中的题目。教师发放阅读训练题,给猜得一致的小组实施一定加分奖励并肯定一部分有价值的题目。
第二环节,学生分区域先独立完成教师指定的部分阅读题,随后进行小组讨论,给每一题整理出“评分参考答案”,最后同样派代表上台交流,学生根据交流再自己整理自己的答案。在自主完成阅读题时,每位学生都回归文本,仔细推敲,希望自己的答案能成为小组展示答案的模板,希望自己小组制定的答案能够无懈可击,成为老师批改时的“评分标准”。
回顾整个课堂,板块十分清晰,即两次独立思考+两次小组讨论+两次全班交流。形式简单并不花哨,但从学生上课的思维和参与状态来看,课堂效果显著。为什么简单的教学形式却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不妨回到两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大部分语文老师在改完学生做的阅读题后都会抱怨学生读文章不仔细,没有将文章读透,所以在课堂上我们会反复强调要把文章读熟读透。常规的就是通过一个个提问引导学生一步步的关注某些细节,理解透彻文章。老师唾沫横飞,学生艰难前进。反观这节课堂,老师只有一个核心提问,说实话也算不上提问,即猜一猜出题人会出哪些题目考查大家,请动笔尝试出一至两道阅读题。这一任务化学生的被动为主动,一石二鸟。一是以前都是被別人为难,现在是要想方设法为难别人,心中的那股挑战欲和新鲜感被激发,兴致盎然;二是,以前都是老师逼着我去理解文章,现在我要做出卷老师,我自己就得深入了解文章才能出出好题,所以这里也细推推,那里也细敲敲,文章还不了熟于心?有了第一环节,第二环节不更是水到渠成?我绞尽脑汁设计出来的阅读题能不能达到中考出题人的水平?他为什么会出这样一题?我出的和他出的有什么不同?他为什么不像我这样叙述……脑中无数个问号萦绕,非一一解决不可。如此一来,文章的深度挖掘、出题人的意图,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总会找到些许感觉,文本作者的“小心思”,出题人的“小揪揪”最终还不一览无余?
印象较为深刻的是,下课后,仍旧有许多学生围着老师探讨出的题目,出题的意图等一列问题。可见,他们的思维仍处于兴奋活跃期。长此下去,阅读能力怎能不得到锻炼,语文思维怎能不提高?
激发学生兴趣的智慧点并不在于你采取了多么丰富的外在形式,如一些传统优秀教学设计中,会设计一些课本剧表演、辩论赛、记者采访、游戏等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活动。的确,有的课堂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但又有多少课堂流于热闹的课堂氛围,实际学生思维未得到锻炼?又有多少课堂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使用这些招数,最终在学生中也激不起一丝波澜?毕竟形式最终应该只能为内容服务而不能凌驾于内容之上。真正的智慧课堂,是教师的设计一语中的的戳中学生心中所需要的,然后将课堂还到学生手里,让他们在那点需要的带动下一步步自我挑战、自我满足,自我超越,达到思维能力的提升。
作者通联:武汉中学(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