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醒伟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10-188-01
摘 要 随着供电公司集体企业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在投身于市场经济浪潮的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配置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如何提升人才对企业的贡献,是现阶段供电公司集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课题。本文对供电公司集体企业开展人资培训的重要性以及培训现状进行简要说明,探讨创新开展人资培训、激发人资培训新动能的途径。
关键词 供电公司 集体企业 人资培训
一、人资培训对供电公司集体企业的重要性
(一)人资培训,是现阶段供电公司集体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与主业相脱离、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供电公司集体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明显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供电公司集体企业不同岗位员工的日常工作,决定了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的效率。对供电公司集体企业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培训,构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技术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员工队伍,是现阶段供电公司集体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抢抓机遇、实现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人资培训,能够有效推动员工个人职业发展
在供电公司集体企业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企业的员工对个人职业发展也开启了新的规划。有效的人力资源培训,能够快速提升供电公司集体企业员工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拓展员工视野、提高员工对行业发展的敏感度,有效推动员工个人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供电公司集体企业员工投身于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积极性。
二、供电公司集体企业人资培训现状
(一)培训范围有待深入
现阶段,供电公司集体企业开展人资培训,培训范围主要集中在从供电公司调入集体企业的员工中,而很多集体企业自行招聘的人员则处于人资培训范围之外,没有机会通过企业组织的人资培训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
(二)培训内容实践性不强
供电公司集体企业在寻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市场环境中很多同行业企业优秀的管理模式和企業文化。在人力资源培训过程中,部分供电公司集体企业希望通过复制优秀的企业管理案例,以实现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与效率的提升。通过对相关岗位人员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宣传成功的企业管理案例,向本企业员工灌输先进的管理理念。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企业整体经营管理并未产生较为明显的积极作用,究其根本,人资培训内容实践性不强,与供电公司集体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培训方法过于传统
现阶段,供电公司集体企业在开展人资培训过程中,主要以聘请本企业优秀员工或者外部培训人员,对本企业员工进行授课式培训。员工参与度不高,以培训人员说为主,课堂效果一般,培训效果差强人意。
(四)员工参与培训意愿不强
在开展人资培训的过程中,为了尽量避免占用员工个人休息时间,多将人资培训课程安排在工作时间内,但部分员工对于培训的意义不明确,认为培训不重要,又为了完成日常工作,放弃对人资培训相关课程的学习。
三、创新开展供电公司集体企业人资培训的途径
(一)进一步深入开展人资培训的范围
供电公司集体企业每一位员工,都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资源。作为供电公司集体企业管理层,应该充分意识到,全体员工共同进步,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推力。因此,有必要按计划不断深入开展人资培训的范围,逐步将各个岗位、全体员工纳入到供电公司集体企业人资培训范围之中。
(二)从企业自身需要出发,创新设计培训内容
在设计人资培训内容的过程中,供电公司集体企业应该意识到,人资培训内容涵盖非常广,企业需要什么,就应该向什么领域探索,从企业自身需要出发,结合供电公司集体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情况,创新设计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培训内容。
(三)围绕企业而开展,避免影响正常的经营管理
在开展人资培训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调研本次人资培训所覆盖员工的工作实际,主动收集员工对人资培训内容的意见与建议,因岗而异,创新开展小班次、灵活型人资培训,在全面围绕供电公司集体企业展开丰富多样的人资培训的同时,减量降低培训活动对正常经营管理工作的影响。
(四)宣传培训意义,提升员工培训意愿
对员工的培训需求做分析调研,了解员工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员工的实际困难入手,设计培训内容。同时在开展培训之前,要将为什么要开展此次培训,开展此次培训的重要性及培训后会取得的成果,此次培训对公司发展的帮助等向员工说明清楚,确保员工了解理解培训的意义,提升员工培训意愿。
四、结语
综上所述,供电公司集体企业在全面进行体制改革后,迫切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充实到企业的各个经营管理岗位之中。在此过程中,有必要对人资培训实现创新实践,寻求适合于供电公司集体企业发展的培训模式,调动全体员工构建个人与企业共命运的思想,全面推动供电公司集体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春旭,张鑫,刘玖珑.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率的提升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7(22):84-85.
[2] 古玉洁.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8,v.19(2):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