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将人脸识别妖魔化

2019-12-27 04:17项立刚
环球时报 2019-12-27
关键词:信息流人脸人脸识别

项立刚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从人脸支付到小区开门,人脸识别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中。该技术除了给大家带来方便,也引起了一些担忧:人脸识别是不是把监控做到每一个角落,随时随地在进行监控?

规范和管理人脸识别的确很有必要。对于生物ID的使用范围、存储模式、如何防止信息泄露,泄露后怎么惩处等问题,目前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应该不断通过场景分析,逐步推动立法。

但是把人脸识别妖魔化,臆想为随时随地的监控,显然是对技术缺乏理性认识。

所谓人脸识别是采集人脸的生物信息特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物ID,将其存储在数据库中。在识别时,将人脸和数据库中的生物ID进行比对、识别。这只是一个瞬时识别过程,并不需要信息流。比如你回小区,小区以前采集过你的人脸信息,经过比对,你是业主,就让你过。其他人一比对,不是业主,不让他过,需要提前登记才行。这可以是一个非常封闭的过程,不需要联网。如果仅是人脸识别的过程,不可能进行监控。

比如许多人关心北京地铁打算推出的人脸识别,是针对经常乘坐地铁的老用户,经过信息采集,明确是老用户,也通过了安全认证,可以走快速通道,这样让安检可以更快捷。没有经过安全认证的用户,就需要较为严格的安全检查。这是通过人脸识别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有必要指出的是,监控是有价值的。近几年,中国的社会治安较十多年前有了较大提升,街头摄像设备功不可没,今天有90%的刑事案件是在摄像设备帮助下破案的,这无疑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就技术机制而言,人脸识别与监控是两回事。首先,监控不需要采集生物ID,犯罪分子作了案,他不会先把自己的人脸录入系统。其次,监控需要大量的信息存储,组成信息流,人脸识别却不需要。人脸识别只要做一个信息比对,监控却需要大量的信息记录来记下被监控者的行为和过程。再次,一般情况下,监控需要联网,而人脸识别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在封闭系统中运行,根本不需要联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脸识别起不到监控的效果,它不是一个信息记录的过程,谈不上监控。

无论是人脸识别还是监控都需要加以管理规范,让这些技术在法律的框架下,在提高效率、方便生活的同时,不干扰民众日常工作和生活,尤其是不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侵害用户隐私的工具。这个层面的场景分析、技术机制、法律法规制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也没有必要谈监控和人脸识别而色变,一看到摄像头,就联想起是监控。法治规范下的技术会威慑那些意图侵害他人和公众利益的人,让人们的生活更安全。▲

(作者是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

猜你喜欢
信息流人脸人脸识别
玻璃窗上的人脸
人脸识别的“国标”来了
中科视拓开放商业版本人脸识别算法
智力考场:有趣的图片测试
荣耀畅玩7C:人脸识别
企业ERP系统的构建
“领家系”可爱脸VS“高冷系”美人脸
管理中资源要素的协同作用
从信息流的维度探讨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
“人脸识别”人工智能测谎仪研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