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书仓(1931-),曾用名岳察·格尔钦,满族,祖籍辽宁营口。195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8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合肥工业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地矿部矿床学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安徽地质学会理事。
岳书仓教授长期致力于矿床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由于其卓越的成就和突出的贡献,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2010年被评为合肥工业大学建校65年来“感动工大十大人物”之一。
在教学方面,岳书仓教授长期扎根三尺讲台,为本科学生和行业进修人员讲授矿床学和矿相学课程,辅导课程相关实验。早在1971年即为冶金部勘查技术干部进修学院编写了《火山成因矿床及其成矿模式》教材,强调大陆火山与海底火山作用的异同,并系统论述了火山成因矿床的特征、概念、分类、形成机理及成矿模式,学术观点被我国矿床学界广泛认可,其中,火山成因矿床分类被袁见齐等主编的1985年版全国统编高等学校教材《矿床学》所引用。在参与中国地质科学院主持的国家项目“宁芜地区铁铜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工作中,建立了成矿模式,论述了火山-深成岩组合、爆发角砾岩等与成矿的关系,有关论著和教材长期为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及冶金地质进修学院等教学和生产单位所使用。岳书仓教授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治学严谨,诲人不倦,除参与本科专业和相关行业人才培养外,还培养矿床学专业硕士研究生30人、博士研究生15人,其中不乏在教育、科技、工程和管理上取得突出成就者。
岳书仓教授在国家“305”项目新疆阿拉套地区雪山上工作(右2)
在科学研究方面,岳书仓教授长期从事火山地质与火山矿床及岩浆热液矿床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及原地质矿产部、教育部、原冶金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等部门的科技项目数十项,研究地区涉及全国各地。20世纪70年代参与的国家项目“宁芜地区铁铜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其中,合肥工业大学承担的“白马山铁矿研究” 还获得1980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0世纪80年代参与原地质矿产部“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国东南大陆火山地质及矿产研究”,深入探讨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金、锡、银铅锌矿床的时空分布、物质来源、成矿条件、成因机制,该项目成果1998年获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其中,课题成果“中国东南大陆金、锡、银铅锌矿床成矿规律及预测研究”还获得1992年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年参与国家“305”项目“加速查明新疆矿产资源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研究”之“新疆博乐钨锡成矿带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及找矿靶区圈定”课题研究,系统调查了新疆阿拉套地区锡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成因类型和区域成矿规律;1993年参与原中国有色总公司科技项目“甘肃走廊南山火山地质及铜矿床地球化学研究”,深入探讨了甘肃走廊南山火山岩的成岩时代、成岩物质来源及其对成矿的控制,该项目研究成果“走廊南山火山地质与成矿”1998年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之专题“新疆库马苏地区岩浆活动特征及其与成矿关系研究”,成果获2002年安徽省自然科学三等奖。此外,还开展了我国西南“三江”地区铜矿床、河南桐柏地区金银矿床、新疆和田地区金铜矿床、长江中下游地区铜金矿床等研究以及安徽省富硒茶叶调查、凹凸棒石成因与应用研究等。岳书仓教授发表和合作发表专著3部、学术论文近200篇。他一向关注国内外学科发展动向,注重创新,在我国现代矿床学研究中,较早地深入地开展了成矿热力学研究,深化了矿质富集和沉淀机制的认识,丰富了相关矿床成矿模式的内涵;较早地将计算机信息和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成矿预测研究中,开拓了区域找矿评价数字化、定量化和信息化技术;较早地开展了凹凸棒石等非金属矿物的显微矿物学成因探索和应用性能研究,拓展了矿床学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之路。
岳书仓教授与矿床学研究室教师开展项目讨论(右3)
岳书仓教授还积极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参政议政,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曾任民盟安徽省委员会主任委员、政协安徽省委员会副主席,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民盟第七、八届中央常务委员。
岳书仓教授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50余年,参政议政20余年,为矿床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退休后仍关心学校和学院发展,体现了一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精神风范。今年正值岳书仓教授米寿之年,谨以此刊以志纪念,祝岳教授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