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以运城学院为例

2019-12-27 02:54滕红梅孙元琳王艳萍
农产品加工 2019年23期
关键词:运城产学研山西省

滕红梅,孙元琳,王艳萍,刘 瑞

(运城学院生命科学系,山西运城 044000)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学科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水平、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

由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时间不长、办学资源匮乏、资金投入有限等原因,致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基础普遍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科研平台难以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二是服务功能不健全,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社会认知度较低;三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趋同,学科专业建设特色不明显,科学研究“重科学,轻技术”,师资队伍建设“重学历,轻能力”[1-3]。由于先天不足,使得新建本科院校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难度大大增加,这些学校获得纵向课题经费、各类资源都比较少,学科建设的发展遭遇瓶颈。

运城学院作为山西南部一所较新的地方本科院校,多年来运城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立足于当地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优势和区域优势,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强化“产学研”合作机制,逐渐成为培养服务当地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基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学科建设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在山西省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部分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该学科2017年被评为山西省“1331”优势特色学科。尽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已取得一定发展,但学科整体实力依然比较薄弱,具有同类院校学科建设的共性问题。学术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平台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与国内一流学科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学科建设中遇到了突出的困境。

1 制约运城学院食品学科发展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领军人才缺乏,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运城学院地处山西南部,不具备地域优势。同时,研究平台对高水平人才也缺乏吸引力。由于食品科学属于较新兴学科,全国范围内的博士点仅有20个左右,因此,该方面的高水平人才相对较少。在普通食品领域的博士生都难以引进的情况下,要引进杰青等各类拔尖人才的可能性就更小。因此,人才缺乏是学科发展建设的最大困扰。

第二,学科团队整体研究水平较低。团队成员中单兵作战多,团队合作少;随机选题多,集中研究少;创新能力上不能顶天不能立地,低水平重复多,高水平学术成果少,缺少标志性的研究成果。

第三,学科方向不集中,研究优势特色不够明显。运城为农业产区,农产品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产业优势与开展食品科学学科研究的良好条件。但学科研究方向分散,研究领域没能很好地体现出研究对象和研究手段的特色,没能与地方经济、资源很好地结合起来。

第四,科研平台建设基础薄弱。由于实验场所和经费紧张,缺乏学科研究平台,使学科建设的基础条件得不到保障。

第五,产学研及校企融合深度不足,学科和产业集群尚未形成紧密的连接群体。

因此,针对学科建设中存在的5个方面问题开展研究,采取相应手段和措施,力求突破学科发展的困境,把运城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成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能够较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学科。

2 运城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设路径

在对学科建设的困境进行分析后,通过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搭建研究平台、深入开展产学研活动及校企合作、加强人才培养、注重学术交流等6个方面的路径来探寻解决的途径,经过近2年的建设取得较好的成效。

2.1 多种方式加强学科团队建设

采取“柔性引进+自培养”的方式来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团队建设。

2.1.1 采取柔性引进方式引进高层次学术带头人

首先,采取灵活柔性引进的方式引进校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科研院所具有高水平同时又时间宽松自由的学科带头人,通过定期来运城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实验指导、课题联合申报,带动学科团队中的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其次,通过柔性引进的方式,引进了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谷物加工与品质调控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为学院特聘教授;聘请陕西科技大学、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教授为客座教授。

2.1.2 实施“团队提升计划”,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一是整合团队力量。根据生命科学系教师的科研基础和特长,尤其对于具有生物学背景的高学历教师进行了应用性食品研究领域的整合,使团队成员总人数由原来的24人增加为40余人。

二是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派送教师参加食品行业培训及短期进修达40余人次。派送2位骨干教师到德国进行应用课程研修。通过访学、研修和定期参加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提升骨干教师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逐步实现“双师型”高水平团队建设目标。

三是提高团队学历层次。按照学科梯队成员情况,逐年安排35岁以下的硕士学历教师攻读博士进行学历提升;派送2名青年教师分别到韩国又松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引进博士2名,引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安全”方向硕士1名;2名教师到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进行为期1年的访问学者。

四是加强学科方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对于学校的学科带头人通过送出去进修学习,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学术交流等方式提升学术水平和能力。目前,团队成员成长较快,培养了2~3名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学术骨干;新增加3名兼职硕士生导师;5名教师晋升副教授;1名晋升教授,使得团队整体水平得以提升。

2.2 结合地域资源优势,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和内容

运城市是山西省的主要农业产区,具备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麦棉果蔬产业优势、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域优势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规模优势。近年来,通过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形势和当地的产业模式进行细致地分析,寻找学科发展的方向和特色,力求使优势学科的研究方向更紧密地结合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学科团队开展了对山西省特色粮油资源(小麦、玉米、燕麦、荞麦等)、特色干鲜果蔬资源(苹果、樱桃、红枣、核桃等)、特色中条山野生植物资源和中药资源(甘草、远志、龙桑)等的深度开发、综合利用、分析检测和营养安全性评价,逐步形成特色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保鲜、食品营养与安全、食品生物技术等3个具有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确立了以“区域特色粮油、果蔬等农产品加工、贮藏与高值化利用”为主线,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保鲜方向为主打方向,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地方食品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战略思路。

近年来,学科团队重点在黑小麦高纤营养粉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创新、晋南特色果蔬的贮藏保鲜技术、中条山野生食用油脂植物资源和野葡萄的综合开发、果蔬废弃物开发利用方面、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发酵应用、代谢产物分析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较大进展。

2.3 搭建研究平台,为学科建设提供良好硬件条件

2.3.1 实验室建设

针对实验场所紧张的现状,结合系部专业建设规划,对理科实验中心的教学实验室进行资源整合,新建“特色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保鲜”“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食品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发酵”创新实验室,投入290余万元购置了仪器设备,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平台条件。

2.3.2 校内研究机构

2018年成立了特色农产品加工与安全研究中心和河东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中心2个校内研究机构,为开展学科研究搭建了平台。

2.3.3 参与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

积极与山西省内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建“特色农产品加工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平台基地,并承担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项目2项。

2.4 深入开展产学研活动及校企合作

2.4.1 产学研活动

近年来,团队积极开展产学研实践活动,深入运城福同惠食品有限公司、山西瑞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侯马旺旺食品有限公司、运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山西鑫中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运城市绿碧源农业有限公司等13家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调研与合作;积极与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六味斋、沁州黄、雁门清高等单位协同合作;聘请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山西格瑞特酒庄有限公司、宁夏张裕葡萄酒酒庄、山西省食品工业研究所6名省内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带领团队成员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实行部分本科生和联合培养的硕士生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2.4.2 实践基地建设

与临猗县华祁葡萄种植合作社建立合作协议,建立了实习基地;新增了太原六味斋、山西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山西瑞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运城裕宁食品有限公司等4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为联合培养研究生提供很好的实践平台。

2.4.3 引企入校开始启动

为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形成互为促进的良性机制。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努力,力求通过多方途径与地方相联系,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构建校企实践教学基地合作联盟,融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学校目前校企合作开始启动,正在进行合作协议的协商。

2.5 注重人才培养

2.5.1 积极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探索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

学科组结合运城学院实际情况,对新建本科院校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构建了校际-校所-校企研究生协同培养体系,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为抓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以合作项目为驱动,实施“双导师”培养责任制,落实校内外导师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双重指导。以上措施起到了积极的协同创新培养作用,形成了特色鲜明、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新局面,有效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018年5月,与山西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的2016级“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3名硕士研究生,顺利完成论文答辩并获得学位,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论文2篇;2018年6月招收山西农业大学“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硕士研究生2名;2019年再招收山西农业大学“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硕士研究生5名。

2.5.2 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设立研究生导师专项经费

设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基金,用于研究生的培养,开展创新性课题研究,校企合作产学研项目研究。设立研究生导师专项经费,用于研究生培养、实践、校外实习等费用支出。

2.5.3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注重本科生实践环节

学科团队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课程等进行了改革。立项了“基于DSPA的食品微生物学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食品类毕业设计(论文)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以提升综合素质为导向的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等教学改革项目。2018年5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校级优势专业。

学科团队注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积极开展学生第二课堂与学科竞赛,引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2年来约500名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与人数多,受众广。2017—2018年共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项、校级48项。

部分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见表1。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团队注重强化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及能力培养,举办了院级美食制作大赛和DIY创意食品大赛,参与学生达1 000余人;教师指导本科生团队参加了2017“养乐多”全国高校食品创意大赛,作品“芯有所属”酸乳包心蛋糕,以总分排名第四的成绩荣获三等奖,实现了国家级食品专业竞赛零突破;2018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食品工程虚拟仿真大赛,获团体二等奖1项;山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一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开阔了学术视野。

表1 部分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2.6 加强学术交流

近年来,学科团队成员与江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理工大学、陕西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及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联系。邀请相关专家多次进行学科建设指导及讲学活动。

此外,学科团队成员参加各类学术会议60余次。2018年度注重高水平学术会议的参与。其中,4人参加了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ICFST)、2018 American Society for Enology and Viticulture(ASEV) National Conference等 5次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

此外,学科团队还进行了制度创新。例如,制定了支持教师开展科研的奖励政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激励政策等,以保障学科建设的发展。

3 所取得的成果

标志性成果:①2018年8月,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核心的“特色农产品发展”学科群获批为山西省第二批“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②运城学院被认定为山西省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硕士学位点成为拟建设学位点;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省级重点扶持学科。

近年来,学科团队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4篇;立项省级项目11项,其中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领域)项目1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立项横向课题18项;已授专利40项,申请专利22项,获得省级优秀论文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出版学术著作7部。2018年5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校级优势专业。团队申报的“运城盐湖可培养嗜盐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功能菌株筛”(2017-Z-3-003) 获得2017年度山西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三等奖。

猜你喜欢
运城产学研山西省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运城面粉、运城苹果、运城蔬菜 “三个运城农业品牌”打造运城新名片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针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点赞!李克强总理山西运城赶年集
运城清廉地图
山西运城:冬日盐湖色彩斑斓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