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的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9-12-27 06:23鲁英春吴文铁文永革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师范生信息化素养

鲁英春,吴文铁,文永革

(1.绵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四川绵阳 621006,2.绵阳师范学院科技处,四川绵阳 621006)

1 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课程改革背景

1.1 信息素养与教育信息化2.0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1]. 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化,教师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018年4月,教育部启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2].教育信息化2.0将在信息化1.0打造的教育信息化生态圈的基础上,把建设重点由物质建设转向人才培养,最大限度发挥出教育信息化效能[3].因此,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关键.

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重要后备军和新生力量,教育信息化的转型升级对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师曼等人在研究各国21世纪核心素养的框架及要素研究中发现,以信息素养为主的7大核心素养得到了全球各国际组织和经济实体的一致高度重视[4- 5].因此, 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

1.2 信息素养与通识教育

2015年2月,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ACRL)理事会正式批准通过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框架》).《框架》给出信息素养的新定义,“信息素养是指包括信息的反思发现,理解信息如何生产与评价,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合理参与学习社区的一组综合能力.”[6].在新《框架》精神指导下,信息素养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成为一种跨学科素养,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应该把信息素养教育不断地延伸、扩展,将其和科学研究,教育创新融合起来,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素养.

美国博德因学院的帕卡德教授是第一个把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人.李曼丽等人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中提到,通识教育的目的旨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的教育,关注学生‘做人’方面的教育,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理智的和谐发展等等,总之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7]新《框架》引入元素养 (Metaliteracy) 概念,即信息素养是催生其他素养的素养,是其他众多素养的核心基础.这一点与通识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信息素养自然而然成为通识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1.3师范生信息素养现状

目前,绵阳师范学院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体系是由三部分构成:以《计算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主,理科生增加了程序设计课程.课程体系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设以来,一直沿用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的融合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加强,不同学科间也早已失去原有的严格界限,学科交叉融合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在校大学生也从单纯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集生产和接收信息于一体的个体,因此,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8].

课题组设计了信息素养调查问卷表,调查绵阳师范学院在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现状.每一份问卷共计30个题,总分150分.75分及以下为不及格.问卷调查对象选择大学二年级师范生.此次问卷调查共发出200份,收回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7,有效率98.5%.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其中最高分120,最低分25,不及格166份,占83%.说明当前在校师范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并不乐观,原有的信息素养培养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急需开展教学改革,调整教学结构,改革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模式.

2 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的课程改革

2.1 课程改革目标

作为未来教师的新生力量,师范生的知识结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更新,与时俱进才能满足时代发展和新一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教育的全面信息化改变着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而且已经开始深入影响到教育的生态系统、社会文化发展.信息素养作为人才培育的核心素养之一,是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是终身学习的有力保障.在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中,考虑到社会文化的发展、基础教育的改革,师范生自身发展,教师专业需求,以及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与学习方式的差异等诸多因素,进而制定系列课程目标.

2.1.1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有效参与信息社会建设 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是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信息意识是激发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提升对信息的感知力,关注有效的信息;能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迅速分辨哪些是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哪些是毫无价值的垃圾信息;能够借助各种手段对已获得信息、知识进行分析、重组和创新.

2.1.2 积累学生的信息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信息意识决定了学生的行为方式,信息知识为学生的行为方式奠定基础.具备基本的信息知识,才能用信息化的方式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获取丰富的学习途径和方法,有助于拓展学生学习的范围,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主动追求新知识,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提高.

2.1.3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使得教育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开放、共享、协作、交互,同时也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比如,教师需要掌握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多种信息化技术,还要对不断更新的新知识有着较强的领悟能力;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扫描机、投影机等信息化教学设备,掌握各种信息化教学软件的使用方法、信息教学管理和评价手段,利用掌握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实现信息化教学.教育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2 课程改革内容

2.2.1 调整课程定位和教学方式 课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包括“协作”“沟通”“批判性思考”“运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创造力”“自我管理”等共通能力,致力推动全人教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正面积极的人生观,加强学生抗压的能力,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的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信念和行为.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定位为通识基础课.

课程教学在导向上牢牢把握通识课程的育人目标,在课程理念、互动模式、信息化技术、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仍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成绩为目标,但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有所变革,采用“一基两线”的人才培养模式;仍是老师教,学生学,但在信息化技术、互动模式上有所变革,采用互动教学平台作为教学管理平台,创建了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可以通过问卷、提问、讨论、调查、考试等方式与学生互动,使用了网络学习与移动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图文、音频、视频等各类互动课程;仍是课堂教学和课下自学,但在课堂组织形式、课后自学方式等有所变革,采用了问题驱动学习、小组学习、项目式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帮助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升能力.

2.2.2 建构新课程体系 为了达到课程改革目标,课程需要建立一套“知识模块+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培养体系,该体系遵循“以跨学科通识教育为基础,学科多元化、内容具体化”的原则.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一基两线”的模式,其中的“一基”指的是信息素养教育这一基础, “两线”指的是为实施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两大保障的“一个平台”和“两条渠道”.“一个平台”具体是指“课程管理→班级管理→项目管理”的课程管理链条, 为实施课程教学提供管理层面的保障;“两条渠道”具体是指线上自学、线下教学两大课程实施渠道, 为信息素养教育全面融入地方高师院校提供具体的渠道保障.课程平台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平台框架Fig.1 The Framework of Course Platform

课程内容分成5大部分,教学内容涵盖通识知识、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实践技能等方面.课程内容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课程内容Fig.2 The Contents of the Curriculum

2.2.3 课程评价体系 信息素养课程评价体系一般以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体系为基础,其评价对象不是课程,而是学生本身.当前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此类标准主要是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和在此基础上更新的《框架》.以上述标准为主要依据,课程在参照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拆分、合并、删减、添加和修饰,形成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课程考核以项目作品、小组作品相结合,综合对学生进行考察.课程评价以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选题设计、教学内容、作品规范、教学效果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定.从考核的结果可以看到,小组合作方式锻炼了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了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创造的基本方法.

3 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的课程改革实践

课题项目组织了多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先后外出参加课程培训或教学研讨会,在教学理念与内容上做好准备.课程负责人在开课前,完成在线教学平台的搭建工作,将自建图文、音频、视频等各类教学内容上传至课程当中;组织教学团队的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研讨,对课程的教学实施计划进行评价,指出不足,给出解决办法.经过近2年多筹备,课题组于2018-2019学年在绵阳师范学院几个教学班开展了教学试点.

3.1 教学流程

开课后,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展开课程学习,教会学生线上学习的方法.及时发布教学活动内容,供学生练习、复习和自学,并规定学生在指定时间完成相关作业.除了开展线上教学互动,线下课堂教学以学科多元化、内容具体化为主要内容,传播信息素养知识,提升信息意识,培育学生应用信息、创造信息的能力,也为线上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

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 采用了课堂讲授、问题驱动学习、小组学习、项目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不同教学环节使用问题驱动学习,由老师提出问题,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驱动学生对问题展开探究.同时,结合小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开展线上自学,自行查找,整合和使用信息,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一同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教学资料,搭建学习脚手架,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实践,解决问题,解锁新技能,提升综合能力.教学实践环节采用了项目式教学法,以项目制作为主线,教师充当向导和顾问.学生作为项目执行的主体,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协作分工,探索新知识,相互分享学习成果和收获,既可以完成重点知识的学习,也可以锻炼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3.2 教学反馈

设计课程教学质量和评价反馈表,针对课程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小组学习和评价方式等内容,搜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3.2.1 不同教学活动比较 问卷调查第5题涉及到学生在不同教学活动的比较.“5、教学活动中,你在哪些环节的学习中,收获最大?A课堂讲授 B讨论 C案例分析 D项目式学习 E小组合作学习”.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被调查学生中,其中,收获最大的是E,占68.2%,收获次之的是D,占45.5%.调查结果表明小组学习的群体积极功能得到发挥,项目式学习促进学生有效自主的学习.

表1 教学活动的调查结果Tab.1 Results of Teaching Activities Survey

3.2.2 教学方式反馈 问卷调查第3题涉及到教学方式的反馈“3、我们的课程前半程是老师讲学生练的方式,后半程是项目式学习方式,你喜欢哪种教学方式?A老师讲学生练的模式 B项目式学习方式 C两者相结合的模式 D其他”.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被调查学生中,其中,喜欢的教学方式是C,占63.6%, 表明学生更适应混合教学方式;而选择B的占18.2%,表明面对新的学习方式,学生需要更多的引导.

表2 教学方式的调查结果Tab.2 Results of Teaching Methods Survey

3.2.3 学习效果反馈 问卷调查第4题涉及到学习效果的反馈. “4、通过课程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技能?A信息筛选 B信息加工 C制作微课 D信息化教学设计 E小组合作与管理 F互动教学方法 G问题驱动学习法H项目式学习法”.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调查结果显示,91%的学生选择A,88.6%的学生选择B,85.2%的学生选择C,81%的学生选择D,63.4%的学生选择E,60%的学生选择F,49%的学生选择G,12%的学生选择H.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掌握了基础的信息素养知识,掌握了信息化教学技术,了解了信息化教学管理方法和评价手段,具备了教师必备的教学信息处理能力,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管理、协作的能力.

表3 学习效果的调查结果Tab.3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Learning Effects

3.2.4 教师职业能力 问卷调查第8题涉及到教师职业能力的问题“8、教学活动是动态发展的,你认为未来的教师应该具备最重要的三项职业能力是?A终身学习 B信息素养 C善于沟通 D善于实践 E反思与创新”.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调查结果显示,87%的学生选择A,88.6%的学生选择C, 85.2%的学生选择B.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信息意识在增强,意识到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表4 教师职业能力的调查结果Tab.4 Survey result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3.2.5 课程内容、教学的方式、小组活动、课程评价、学习收获等 问卷调查第9题,第10题设计2个开放式题目,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建议和意见.“9、通过课程的学习,谈谈你的感想和收获.10、谈谈对课程内容,教学的方式,小组活动,课程评价等各个环节的建议和意见(开放式)”.学生的课程感受有“本课程的课程内容紧扣教学应用实际,非常的实用”,“课程内容很广泛”,“课程内容略有一点点枯燥,但老师的教学方式十分有趣,让同学们更多的参与了课堂的学习”,“我就觉得通过网络课程进行学习是一件很自由轻松的过程,可以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过程完全是由自己主导着一切的活动过程的”,“更重要的是我更加的体会到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小组合作的益处”等;学生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有“唯一不足的是同学们的活动性太大了!似乎有点散漫”,“教学方式,课程内容都很好,就是作业花费我们平时时间有点多.”, “课程评价方面我的建议是:由老师亲自验收各组学习成果,如果由学生自己来评定的话,每个人的评价标准不同,可能会不公平”等等.

4 结语

4.1 积累的教学经验

一是建立第一手教学资料,搭建在线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教学资源分享给学生,使得学生学习的内容更为丰富,也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相关知识,更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学生对在线教学资源评价较高,认为知识内容丰富,讲解透彻易懂,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

二是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的能力.问题驱动式教学以问题设计与提出为抓手,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自学与群学的充分结合提升了学生思考能力,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区别于以往多年单一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为学生独立开展教学和研讨奠定基础.

三是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进行线下学习,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在机房进行线上自学, 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调研,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学生通过在自学活动中实践课堂学习的内容,促进对课堂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四是小组互助式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拓宽了学生思维.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总结归纳等能力,达到通识课程的基本目标.

4.2 暴露的问题

一是小组管理参差不齐.协调小组成员达成一致的工作,需要小组长有力的组织和协调.在小组成员分配上也尽量做到均衡,避免小组合作力量差异太大.小组要很好的合作共进也需要创建良好的小组氛围,建设自己的小组文化.

二是自学过程显混乱.学生的自主学习线上课程,需要教师适度的介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需要及时引导,有效的帮助.

三是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时间投入.如果大范围开展这种教学模式,必须考虑课时分配,衡量教师工作量和学生课后学习付出的时间,平衡几者之间的关系.

四是混合式评价有待改进.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成绩构成等方面要进行细致调查,周到考量,逐步制定评价策略和有效考核方式.

通过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有待加强和提高,在地方师范院校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对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推进作用.本研究只是从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角度进行的初步尝试,在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尚未提及,抛砖引玉,期望引起同行们更多的思考.

猜你喜欢
师范生信息化素养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