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惠娴
(东莞理工学院 城市学院,广东 东莞 523419)
1.职业生涯规划宣传形式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影响力不高
部分高校过分强调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忽视了对各层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职业生涯规划宣传工作形式化,不利于各层次学生在学习专业文化知识过程中深层次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其重视程度不高、意识淡薄、观念滞后。同时,部分高校没有全面、深入把握各专业发展情况以及学生性格、心理等特征,因此,所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不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有效性。
2.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还不完善,和入学、专业、就业创业教育分离
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高效开展是建立在行之有效的体系基础上的,但有些高校没有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呈现的问题,合理补充、完善已构建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不具有全面性、针对性等特征,招生、培养、就业等工作形式化,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等滞后,影响了各层次学生高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进行系统化学习以及实践。在此情况下,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入学、专业、就业创业等方面教育分离,不注重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出现对当下就业形势把握不准确,职业生涯规划和市场实际情况不吻合等情况。
3.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不到位,职业生涯规划评价不科学
有些高校没有深化整合多层面资源,从而在理论衔接实践中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比如,对职业解读、职业定位、职业发展目标设置、就业与择业路径等方面不能作出相应的引导,从而不利于学生在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深化了解就业市场、专业发展前景等,职业定位模糊、不准确,就业与择业具有盲目性,影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质量的提高。另外,某些高校仍然将传统方法手段应用到职业生涯规划评价环节,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单一化,评价结果反馈滞后以及应用不科学,过分强调结果性评价,存在片面性、主观性,无法全面、客观展现各层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认识、行业了解、职业定位、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4.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综合素质不高,信息化程度有待提升
部分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对最新知识的掌握度、熟练度不高,缺乏较高的专业能力以及过硬的业务素养,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呈现的问题处理不及时、不科学等,从而影响后续相关工作有序开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持续渗透到不同行业领域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信息化也势在必行。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信息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只有提升信息化程度,在线上与线下协同作用下,才能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宣传工作,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影响力
高校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宣传工作,巧用现代化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目标、必要性、现实意义等,促使各层次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深层次的认识,实时增强职业规划意识,确保职业生涯规划观念深入人心。与此同时,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科学把握各个年级不同专业学生个性特征、心理状态、综合素养与职业生涯规划需求,包括专业背景、就业方向等,在分专业、分层次中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过程,持续提升其影响力、实效性。
2.深化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使之与入学、专业、就业创业教育相融合
(1)深化职业生涯规划体系。高校要深层次了解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开展中呈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全方位、系统化把握社会不同行业领域对各类人才的客观需求,优化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深化学生自我认识、解读就业、准确定位等环节,在学生中高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要围绕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规范化指导各层次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深化了解自己性格、兴趣、特长、能力,包括职业价值观、优缺点等,全面、深入剖析自己想从事的职业,比如,工作环境、发展空间、福利待遇、就业竞争机会等,准确定位的同时明确职业发展方向,锁定职业发展目标,制定可行的职业发展方案,优化职业发展途径,进行针对性、系统化学习,在夯实理论基础中促进学习、沟通交流、问题分析处理、团队合作等能力发展,在专业实践、实习中不断完善、提升自我,增强综合素质的同时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
(2)与入学、专业、就业创业教育相融合。高校可以在新生入校的时候,根据各专业新生个性特征、认知水平等,进行针对性入学、认知等层面教育,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巧妙贯穿其中,规范化指导各层次学生,使其从思想上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确认识自我的同时明确自身优势与劣势,制定合理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各阶段各学科学习目标,实时增强职业规划意识。对中年级的学生,学校要针对专业课程教学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实践活动,指引各层次学生参与其中,在活用专业知识技能过程中深化锻炼职业能力、发展综合素质,挖掘自身职业潜能的同时培养新的职业兴趣,优化调整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其更具可行性、全面性、针对性,进一步增强职业规划意识。对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职业选择、职业发展都有了较深的认识,学校要对他们展开就业创业教育,围绕专业实践与岗位实习,层次化、系统化指导高年级学生,使其在正确把握当下相关专业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基础上掌握多种就业信息获取手段,能够高效结合各方面实际情况,对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海量的就业信息进行合理化筛选、整理、分析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主动到基层、西部等地方就业的同时强化自主创业意识。与此同时,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高校要引领各层次高年级学生掌握简历制作、投放以及求职面试方法技巧,以市场为导向,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创业活动,满足高年级学生创业实践需求,在正确择业、创业中顺利实现就业。
3.提供优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优化职业生涯规划评价环节
高校要深层次把握当下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人才市场动态变化,针对学生特征与职业发展需求,定期对各年级不同专业学生进行良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形式多样化的职业规划比赛活动,落实报名、评比等工作,科学分析比赛结果,明确不同专业各层次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呈现的问题,在科学解决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全面化以及个性化的优质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促进自我职业规划能力提高。在此过程中,高校要在坚持客观、公正的基础上优化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评价环节,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评价内容要全面化。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教师、督导、合作企业人员等,从自我认知、职业定位、职业规划路径等方面入手,巧用多种评价方法,全面、客观点评各层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向其实时反馈评价结果,确保其准确把握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优化调整职业规划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针对性学习与实践,促进综合能力提升。
4.构建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团队,建设职业生涯规划信息化系统平台
(1)构建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团队。高校要构建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团队,成员由学校骨干力量组成,可以引进校外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专家、教授,定期开展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主题的各类讲座,在交流、学习中传授经验,深化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在此过程中,高校也要注重志愿者团队构建,在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自我教育实践活动,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互帮互助的同时构建职业生涯规划志愿服务小组,加强新生与中高年级学生之间的联系,合理构建传帮带,中高年级学生向大一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方法技巧、经验以及专业就业岗位各方面信息等,指引新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深化锻炼自身能力。
(2)建设职业生涯规划信息化系统平台。高校要在技术手段作用下,设置可行的职业测评系统平台,每学期指引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进行一次职业测评,包括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测评,发现自我变化的同时加强自我审视、自我定位,发现自身优势、劣势的同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持续完善、提升自我,丰富知识经验的同时提升多方面能力。高校可以借助职业测评系统平台,深化解读职业测评报告,邀请专业人士借助测试、面谈等手段,帮助各层次学生更好地分析自身特征,强化自我认知,提出可行性较高的职业发展参考意见、建议,深化职业发展方向、目标与路径。高校要合理设置多样化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在交流平台中和校内不同专业、年级以及班级的同学进行良好互动、交流、探讨、分析,在取长补短中共同进步,也可以和教师进行多层次交流,解决心中的疑惑。高校可以邀请校外知名学者、企业家、职业规划师、职业经理人等,通过互动交流平台,和各层次学生进行在线交流,解决职业困惑的同时进行高效职业生涯规划。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政校企合作
高校可以借助系统平台功能,动态化监督管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开展的全过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对师资队伍进行绩效考核,在理论教育和实践培训相结合的条件下,促进各层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在夯实理论基础的过程中提升专业能力,从而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不断发展壮大师资队伍。在此过程中,高校要深化政校企合作,加强和政府部门的合作,和其共同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比如,志愿服务、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社会调查实践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校外实践机会。在实践中深化了解国家最新的就业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趋势、行业动态变化等,制定、改进、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与此同时,高校要加强和相关企业合作,和合作企业共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以及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训与实习岗位,结合自身职业倾向,选择匹配度较高的岗位进行实践、实习,在岗位实践中深化了解企业文化、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职业要求、发展前景等,在深化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路径的同时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