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璐璐
(滨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滨州 256600)
自新时期以来,随高校学生党员规模的快速拓展,提高质量、保障质量已成为当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以质量为基础的党员培养工作在全国各所高校中已基本达成共识,并逐渐成为大学生共产党员培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指导性思想。然而,在现实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机制仍存有大量问题。
把好大学生党员发展的入口关,是确保培养质量、培养效率的基础性工作。根据对全国不同地区四十所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调研发展,样本院校均依据推优选拔的基本方式运行发展党员机制,然而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在新时期较为突出。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报告》显示,存在以下问题,部分高校在推选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过程中,市场出现学生会干部优先、学习成绩优先的现象; 部分高校依据各个党支部所管辖学生总人数比例分配发放发展名额,各个党支部从这些发展名额中再次挑选出部分名额,但此类名额可能并非具有真才实学、一心向国、一心向党的先进大学生,而是学习成绩平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心扎根不稳的部分学生。进而造成大批量的种子选手被排除在外,不但对其入党积极性、工作热情造成严重的负面打击,而且也使其对当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产生怀疑。
良好的党校培训工作是确保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后续性环节,党校培训的优劣程度关乎党员苗子的发育质量,更对我党未来发展形成直接影响。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报告》显示,部分院校内党校教师团队基本由院系领导、部门领导或校领导等行政管理人员组成,培训预备党员的形式多以开会和讲座为主,在具体培训的过程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包括党史、党政、文件精神以及国家领导的重要讲话等内容,对实践教育的重视度远远不足。在上述模式的作用下,预备党员虽然可以掌握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但在未来的党员工作实践经验的不足上将逐一体现,严重制约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机制的良好运行。同时,培训时期虽然对全体预备党员进行统一性考核,但最终评价结果多以笔试成绩为主。
除此之外,根据中纪委针对高校党组织调查问卷显示,高校内部党校普遍挂靠于组织部或党办,不能成为独立性设置,造成学生、教师等人员对党校培训存有一种形式主义的负面印象。通过调研还发现,利用学校与子级院系分层培训的院校数量不多,相学生校仅有较少院系设置有二级党校,无法充分展现党校培训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实质性和层次性。
高校党支部担负着发展、管理、培育以及服务大学生党员的重要任务,然而通过调研数据可知,高校学生党支部无法充分发挥战斗壁垒的功效,组织活力和个体凝聚力明显欠缺。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党支部管理服务方面模式过于单一,普遍以等待上级命令的形式开展后续工作,日常工作中极少开展助力预备党员成长的活动,严重制约先锋模范人员的发展。也就是说,党支部的管理、育人以及服务等并不能良好地展现出来。据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报告》显示,近百分之九十的大学生党员表示在预备党员时期参加党支部活动多以党员发展大会和民主生活会体验为主。因此,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是大学生党员难以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和最终归属感。除此之外,大量采访对象反馈,高校党支部针对预备党员培养活动方面的资金极度紧张,活动开展较为困难,甚至时常出现已经计划好的活动由于经费问题无法展开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发展党员整体质量。
现阶段,我国大量高校党员发展质量保障机制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学生党员的选拔工作主要历经两个阶段,第一是从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中推优选出预备党员,参加党校的各种活动。第二是从已经参加党校培训活动的积极分子中推优选出预备党员。自新时期以来,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数量持续扩展,基数的整体上升,导致对发展对象的考察考核工作的任务量、难度大幅提高,相对于过去更具挑战性。
首先,进行考察工作的工作人员总体数量具有局限性,一个党员或领导人员要对接多个考察对象,造成工作强度大幅增加。进而难以形成深入式、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同时该局面下的工作人员普遍前期工作较为认真负责在,但由于工作量导致后期工作存在大量敷衍了事的现象。其次,大学生发展党员考察介绍人员整体素质欠缺,部分考察介绍人员因党内工作经验匮乏、入党实践较短,接受考察方式、途径培训较少,甚至部分人员并为参加过培训,极易产生考察内容、指标不全面的现象。最后,不能严格遵守入党规定程序,对发展对象的考核、政审缺乏一体化和全面性,高校团组织择优选拔缺少科学观、民主观等,尤其是个别大学生通过走后门、关系户的形式进入预备党员行列,由此说明高校党员择优选拔运行机制仍需完善。
部分高校由于自身办学时间角度,缺乏一定的历史几点,在党校教育培训层面仍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扩展、升本等政策所带来的新局面。例如,党课培训工作的主体从教人员以院系领导或校领导担任,判断预备党员优劣的形式多以考试为主,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培训缺乏良好的互动性,不能构成系统性的教材体系、培养战略计划以及考核制度。同时,部分高校虽然办学历史悠久,但受传统观念和思想制约严重,在党建工作方面具有较强的单项教育性质和封闭性质,教育内容不仅单一更存在一定强制性,导致教育主体严重忽略受教育主体的个体化差异,难以全面激发大学生学习党文化、党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无法展现出教育的目标性、前瞻性、实质性、系统性以及规范性。
健全的预备党员管理体系,是确保党员发展工作质量的基础和前提。然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为适应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的不断扩充,保障党员发展质量,部分高校开始着手管理体系体制上的改革。形成以提升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为目标的,发展机制、培训机制和管理服务机制的一体化理念,但是在管理职责、管理权限以及评价指标方面普遍处于由简单化向系统化、规范化过渡的阶段,仍未实质性形成党员发展质量管理的科学体系。
科学的择优选拔机制是确保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前提和基础,针对调查研究结果发展,在择优选拔的过程中,大部分高校存在成绩优先、关系优先、干部优先的现象。因此,高校党组织必须狠抓党员发展的入口关,长期坚持以组织纪律、学习能力、政治素质、品格修养以及群众为基础的复合型考核标准。在整体的发展过程里,对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推荐确认,对发展对象进行公示和政治审核。在预备党员的教育、录取、考察以及最终转正的多个环节,均应进行严格把关,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同时,应以完成一个、发展一个为高校党员发展速度的标准,在发展组织纪律方面,应构建完善的高校党员发展责任追究制度,对不按照发展程序和规定办事的工作人员,给予及时的责任追究,并以情节严重程度进行相应惩罚和处分。
党校培训是全方位提升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整体质量的关键环节和有效手段,利用党校培训,相关人员将逐渐形成更为完整、健全有关党的知识理论体系,提升此类人员综合素养和道德品格。因此,高校应完善党校执教人员聘请评价制度,提升专业型教师比例。对相关执教人员的评价应坚持以教学能力为中心,并结合定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判断方式。明晰党校执教人员的义务、责任以及权利,在课堂教学、讲座辅导的贵哦称重,给予执教人员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进而激发其潜在的教育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
积极有效的保障制度,是发展质量实质性提升的关键。因此,高校应将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两种管理途径上的共同体,构建高校学生积极分子入党考核制度和教育培训制度,以及预备党员转正式党员的审查制度、违反相关党规校规的处罚制度等,应优化党支部培养质量方面的评估体系和相关标准内容,逐渐激发不同层级的党组织管理方面的潜在能力。与此同时,在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实现最终体系构建目标的关键并不是单一的标准追求,而是追求过程中的质量文化和质量意识。因此,高等院校应不断强化发展质量文化氛围建设,改进培养环境。各层级的党组织应提升对质量文化内在含义的认识,将质量作为发展学生党员的中心任务和最终目标,为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营造民主和谐、公平正义的党员选拔氛围,进而为我党未来成长铺平道路。
综上所述,新时期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直接关乎共产党事业的成败,细化党员发展质量体系,将其分为选拔质量、培养质量以及管理质量。高校应以上述三个方面为基础,改善传统发展质量保障体系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创新、改革实现最终优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