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莲凤
(南通职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拉尼把知识划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必须依赖隐性知识才能被理解和应用,在实践知识结构中,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应用更广泛,更能体现人类的创造性。所谓显性知识,从学习心理学的维度解释,叫陈述性知识,一般是指那些能用语言或其他方式直接陈述的内容;而隐性知识,又称为程序性知识,其获取方式只能通过某些形式的行为而间接展示。安德森的ACT理论认为:个体的技能学习是由陈述性知识经由知识的编辑而转化成程序性知识,即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但在转化过程中,学生的技能学习还受到练习、反馈、原认知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批判性和创新创造性的这种高级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是让他们处在一个良好的,推崇技能运用的群体中,同时为他们提供陈述性知识运用的机会,并对他们的尝试运用进行鼓励和反馈,从而使得学生运用技能的倾向得到发展。
基于这一理念,以隐性知识视角审视高职创业教育,认为创业教育是实践的学科和能力形成的领域。因此,高校除了讲授必要的概念、原理和理论外(显性知识),更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能力属于个体的智力资本,一般有关键技能和隐性知识组成,而隐性知识的获取和累积,则需要认识主体参与更多的实践,它是一种置身其境的体验和领悟过程。现代学徒制是校企联合的现代职教模式,实践教学在其中占比大,学生长期接触到生产第一线。这种育人模式为“组织内创业”(从企业和组织的角度)所需要的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情境资源。
从内涵上剖析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其包含了创新和创业两个方面,它不仅体现在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而且还需要可迁移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全面融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若从层次结构上对创业能力进行划分,则包含创业的基础能力(创业动机、创业机会的识别、良好的心理素质)、创业的核心能力(经营管理知识、策划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内隐学习、资源整合)。因此,从上述内容分析可知,高职学生创业能力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而隐性知识所具有的高度个性化和私有化的属性,更是个体和组织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现代学徒制是在生产的具体过程中,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授学生技能的模式,其本质是让学生(学徒)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学习。根据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徒制的教学特点,以南通职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高职院校一般将该模式下的课程体系结构分为三个模块:职业素养认知培养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理论+实践)、岗位群技术技能。
职业素养认知培养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模块属于通用基础课程,贯穿于三个教学学期。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市场需求,职业素养认知培养一般会与公共基础课程、企业文化、行业基本素质要求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和体会职业素养的内涵和重要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通用职业能力,为未来的职业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其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该行业的基础专业技术技能,并以行业工作岗位通用的工作任务和职业基础能力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开发,一般采用必修课的形式进行。岗位群技术技能模块主要是培养学徒掌握合作企业具体岗位的技术技能,它是以企业具体岗位的核心能力和用人标准为依据,在此课程模块中,合作企业一般会开发两个以上的岗位方向,供学生自选,解决企业多岗位的需求。
据调查发现,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普遍不重视创业教育中隐性知识的地位,对隐性知识的获取和转移规律也缺乏深入了解,仍然倾向于依赖显性知识对人才的培养,这种理念体现在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实施中,直接表现为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以接受式为主,与实际所需要的能力导向严重不符,从而导致创业教育效能低下。因此,要切实提高我国高职创业教育效果,必须根据认知技能影响因素理论(练习、反馈、原认知和社会环境),在重视显性知识的同时,要充分认识隐性知识在创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在整合现代学徒制资源等主体资源的基础上,构建符合创业隐性知识获取和转移规律的培养体系。
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中,企业对学徒创新创业素质的需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高职院校的“组织内创业”教育目标(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存在某方面的目标一致性。所谓隐性知识的开发,主要是借鉴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及实施策略,根据创新创业的层次结构,构建属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自身的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
实践证明,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放且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的教育方式。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理念应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教师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隐性知识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要尽量发掘对学生产生积极向上,健康良性的影响因素,充分尊重学生的创业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和创新思维。
4.2.1挖掘职业素养模块创业隐性知识资源,提升学生创业基础能力教育效果 动机是推动高职学生发现创业机会,整合创业资源,并通过不断提升创业能力,实施创业行为的重要动力,一般有内外部动机之分。内部动机主要来源于挑战、好奇心和控制欲望,外部动机则强调行为和过程是为达成某个目的的手段,它们是两个独立的连续体。作为现代学徒制第一学年的教学模块,主要为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还会融入企业的文化,如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制度、岗位认知等,根据动机的内外理论,在内部动机隐性资源的挖掘上,要根据课程安排统筹规划。最初的入学专业认知教育,一般由学院的专业教研室主任进行,其主要内容包括:所在行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现代学徒制三年课程总的安排,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通用问题,未来的职业选择等。为了让学生将来能更好地认可和服务企业,提高首因效果,作为学徒制合作单位,还会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认知岗位、体验职业,并通过座谈会、企业专家新技术讲座、企业高管介绍本企业的经营理念、核心价值等,增强学生和企业的相互了解。在公共基础课程上,作为普惠教育,有“大学生创业KAB”“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心理教育”等课程。由于现代学徒制强调的是组织内的创业理念,因此,在“大学生创业KAB”课程中,教师可结合将来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管理问题、市场问题,采用头脑风暴法,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挑战意识和好奇心,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内部动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更客观科学地认知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特长优势,能结合行业、职业、环境特点等,将来尽量做到人职匹配,提升自己的工作效果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此课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将来不同的行业内规划,特别是那些创新创业意识比较强的学生,尽量给他们提供自我决策的机会,同时采用合作性的教育课堂结构,强调小组中每个个体对达成小组目标的贡献,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举措,除了讲授必要的心理学显性知识外,重点以积极心理学、自我效能理论为指导,利用学徒制专业所在的行业协会、合作企业、合作企业关联方等环境优势,收集整理该类行业企业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和策略、最终的效果,找出在该行业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展开讨论,训练提升学生的科学归因能力,同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困难的存在是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即使有时问题解决得不尽如人意,我们也可以通过总结、反思,找出其中的积极因素, 进行传承。
4.2.2互动互补,依托专业技术基础模块,丰富创新创业核心能力融入专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组织内创新创业专业素质培养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已有的产品或服务上附加新价值,使原有产品或服务的功能更加完善; 另一种是扩展自身的产品线,提供新产品或服务,开拓新的消费目标市场。两者都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重要方向,反之企业,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即使是成熟企业,仍然需要创新创业的理念,因为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从创新创业培养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企业和学校在教学目标设定上具有高度一致的互惠性。
随着课程进度的深入,二年级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中“现场教学”以及“准员工身份”越来越得到充分体现。以进一步识岗、跟岗为主,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上:以学校课堂为主向与企业课堂相互交替、以学校学到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向企业岗位技能行业标准过渡。目标是从高级初学者向内行的职业人过渡,在跟岗的过程中,上半学年基本以产品、服务生产一线最基础的岗位为主,下半学年则涉及到该行业的核心技术课程,如机械类专业的学生,上半学年在产品装配一线,下半学年一般则在设备调试维护、特种加工等岗位。现代学徒制的育人模式,更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的结合,而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目标,大部分通过技术改进、技术嫁接来实现。基于该种教育教学模式,根据创新创业教育本身的“分级递进式”课程体系原理, 可以把产品营销管理、产品的服务技术、创新创意思维训练等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融入各个专业项目教学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创新创意思维训练时,除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无论在装配一线,还是在后期的设备调试维护,要尽量多使用启发式教育。在课程项目设置时,可组织专业教师、车间师傅、创业指导老师、经管学院教师共同参与,通过集体备课形式,找到教育过程中的典型关键点,结合该行业此岗位目前的现状,形成专业理论、岗位体验、创新创意三者的有机融合,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如机械类学生在装配过程中,如何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次品率;不同一线员工装配过程中,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等;如何通过自身反复实践和感悟、反思,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最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目的。
4.2.3搭建学生主体参与的创业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内隐学习模式的形成和应用 所谓内隐学习模式,它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含义是指无意识地获得刺激环境复杂知识的过程,表现为两大主要特征:学习过程是无意识的,学习产生了抽象知识(隐性知识)。在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下,高职院校结合专业,提倡组织内创业。根据企业组织机构特点,学生一般处于受命者和执行者的角色地位,领导决策的机会不多,在课程设置上,现代学徒制第三学年课程的安排主要体现在顶岗的教学目标上,特别是一些工科专业大三上半学年,一般在质检、专业辅助岗位的部门,而下半学期基本处于顶岗实习状态。由于现代学徒制基本上采用模块或项目化教学,在品质管理模块方面,创业指导老师可以利用行业协会,合作企业等资源,收集高职院校所在经济区域内相关企业产品或替代品的经营概况作为教学案例,同时把组织内创业的经营管理课程与该模块相融合,如产品的成本管理和控制、产品质量意识(企业核心竞争力)、责任意识(个人责任、企业责任、社会责任),最后考核机制可以采用调查报告形式加小组讨论方式进行;专业岗位辅助模块,它是行业基础知识与产品的具体结合,一般在设计、运营维护部门进行,是认知技能中智慧技能的体现和转化,由于该过程还处于跟岗和顶岗的过渡阶段,因此,利用认知策略原理,让学习者通过注意、学习、记忆、思维等方式,结合专业教师、企业师傅,及该部门有企业创新经验的管理人员的现身说法和成长路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发现自身的兴趣点和擅长之处,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搭建学生具有竞争力的个性知识结构。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需要自己动手,主动参与,而企业师傅一般通过示范、言语指导方式进行。在实践工作中,学生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实际问题,他们需要克服困难,独立或在师傅、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在整个过程中,专业老师承担着学生岗位专业理论知识概念、原理、理论的讲解任务。事实证明,概念性知识是影响认知技能、进而影响动作技能的重要因素,反之,实践技能在熟练的基础上,上升到理论水平,才能进行不断创新。因此,任课老师可以联合企业师傅,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尽可能给学生发现问题的环境和机会,如学生在顶岗过程中效果的互相点评,专业老师从理论知识上进行剖析,然后老师、师傅结合自身经验及时给予反馈,通过反复练习,达到增强学生自身主导的探索和创新策划能力。顶岗实习课程的设置,不应过地多站在成功企业家、创业者的角度,以免让学生产生疏远感,而应站在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立场,以中层人员在企业中如何从事创新活动为切入点,让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共鸣。
总之,高校创业教育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决定了隐性知识在创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为探索有利于隐性知识生成和转移提供了独特资源。因此,高校创业教育要充分利用资源,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完善隐性知识的传递,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满足学生对创业教育不断增加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