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莹莹
(东莞市莞城文化服务中心,广东东莞 523000)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随着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渐重视,国家出台了不少文物保护方面的文件,并设定了“文化遗产日”,让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随着我国旅游休闲经济的发展,文化遗产的优势日渐凸显,文化遗产地所拥有的丰厚文化资源,成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良好载体。在对历史景区进行开发的同时,景区发展规划要合理制定、对文物遗迹的保护加大宣传、对文物遗迹的保护力度要全面提升,让景区建设和文物保护能够同步发展。
中国上下五千年灿烂文明,漫漫历史长河中留下诸多文物遗迹,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她们能够真实的将先民的生活和生产表现出来,历史教育意义非常强烈。因此,文化遗物具有真实性、不可再生性、永存性。
文化遗迹,作为人类自然和社会活动的历史遗存,与人类的生活具有极大关联,能够将先民们当时的生活现象从不同的侧面和领域反映出来。文化遗迹不仅可以将当时的活动表现出来,还能够将某一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全面展现出来,能够让人们清晰感受到不同时期社会风气以及建筑方面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能够真实反映人们原来的日常生活[1]。而这种真实性也刚好是文化遗迹的特点,如果失去这种真实性,研究文化遗迹将会失去该有的意义。
时间和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不会倒退,历史上名人在某个时间点建设的建筑到了现代就会演变成文物。历史文物属于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是无法替代的。它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和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它们是民族历史不可替代的象征与见证,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一旦被毁便不可追回。文物建筑在修复过程中一旦出现损害,即使马上使用各种方法对其进行"复原",复原之后的建筑不可避免地携带外来元素,有可能风格变了,也有可能材料变了。因此,这类文物很遗憾,将不会存在原有的历史价值,也会失去最初的真实性。
近年来,国家和各级党委政府对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提升至历史的高度,很多文物遗迹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加大力度,把历史文物遗迹保护下来,让各个时代的历史学者们便于对历史事件进行研究,对民族发展进行认识,对历史政治经济进行全面挖掘,对于当地生活习惯也会发现一定的蛛丝马迹,属于重要文化资源。文物遗迹具有长存性的特点,这种特点是人们永远的、共同的精神财富,能够激发人们对开始探究的兴趣,主动投入到历史研究之中。
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得不出现一些新的领域来修建现代化建筑,这种局势下,势必要拆除一些旧城,甚至会将文物遗迹全部拆除。很多城市都已经拆除了很多旧城。在这个基础之上,一些城市又在恢复古城墙,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国外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好,例如:英国对景区进行建设时,采取的方法就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不仅让文物遗迹得到相应的保护而且不对新景区的建设造成影响[2]。人们对英国文化遗迹进行挖掘过程中,发现城墙保留良好,也发现了当地人的生活区域,这对研究当地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地方经济发展来说,景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具有一定冲突,介于英国对文物遗迹的保护,所以冲突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英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对文物遗迹的外观不能改变,对其文物进行评估,评价其是否有保留的价值,最后协议决定不破坏古城将其保留下来。另外选择一个区域修建现代建筑,让经济发展不会受到影响。这项方法的实施,能够让文物遗迹得到保护,让现代人旅游时能够感受浓烈的文化气息和厚重的历史责任感。
从我国的历史文物保护遗迹来看,保护措施做的不尽人意。例如:舟山市定海古镇进行建设时,当地政府对富有名气的老城区展开大规模的改造和拆除,拆除之后将其改造成商业区域,对很多明清时代的房屋进行大面积的破坏。但是,其中也有好的做法,例如:浙江乌镇地区在建设过程中,政府采取的措施是二者融合的措施。在发展现代化建设中,并没有大规模进行拆除和破坏,而是对旧城加以修复,给旧城换装。对旧城里边的历史文物不会破坏,让其保留下来。恢复历史上的风貌和人情,让其能够正常发展,大力推广当地旅游业,帮助当地人民走上富裕之路。
文物遗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是人民的共同财富。保护历史文物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莞城,位于东江之滨,曾是东莞行政、经济、文教中心。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东莞人民共同创造了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包括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也包括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民俗活动、表演艺术和手工技艺等。我们看到了东莞灿烂的今天,同时,也不能忘记东莞曾经辉煌的过去[3]。只有进一步保护和弘扬东莞历史文化,才能加深对这座著名城市的理解,更好地探索未来的发展之道。
文物遗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物保护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各个文物保护单位要充分认识到文物的重要性,遵循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全面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对旅游景区在建设过程中,如果涉及到文物、涉及到历史的,就更应该严肃对待。首先需要聘请文物方面的专家对文物展开研究,对其价值、影响、作用等全面进行剖析,让其对文物保护工作能够提供一些相关建议。旅游开发部门也应该对其加大重视,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做好统筹工作,结合当地的历史文物进行评估并加以运用,做到“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
文物是人类活动遗留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存,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地域历史文化的见证。莞城作为东莞行政、经济和文教中心,名人故居、历史古迹星罗棋布,不仅坐拥东莞可园、却金亭碑、容庚故居、西城楼、金刚经云石塔等历史文物古迹,还保留着象塔街、兴贤里和中兴路大西路三个历史文化街区,拥有东莞千角灯、古琴艺术、莞城花灯、醒狮、龙形拳、粤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积极配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加大莞城文化遗产宣传力度,对文物遗迹加大保护[4]。根据调查发现,历史文化景区参观者历来在游览过程中会对文物遗迹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尽管此类破坏属于小规模破坏,但是长期如此,后果也不堪设想。因此,文物主管部门应该在社会上广泛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潜意识里认识到保护文物是反映个人修养与素质的一种体现。只有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文物遗迹保护中来,才能扩大文物保护工作的群众基础,为文物保护利用增添生机与活力。
对文物加强保护,有利于全面提升民族文化认同,增强遗产保护的责任感,增强文化自信。文物遗迹的空间承载力是有限度的,因此旅游景区建设应根据文物遗迹实际情况,在利用过程中,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针对遗产地空间承载力、开发规模进行准确评估和判断,避免出现开发过度、无序管理等问题。如果文物遗迹超过承受能力,将会受到巨大的损毁。初期阶段这种损毁可能不易察觉,真正意识到损毁的时候,要想补救已经为时已晚。如果发现景区文物有损坏现象,必须马上进行“抢救性”修复,修复时需要保持文物原来的风格,做到修旧如旧,保留原貌,防止建设性破坏。这是对文物保护规律的科学把握,是对文物保护提出的更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让人们能够通过日后的参观真正了解到先民当时的生活状态,体会当时历史文化和社会面貌等。
文旅深度融合的新篇章已经开启,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蓝图已经绘就。我们在解决文物遗迹与景区建设中凸显出的各种问题的时候,应该吸取国内、外丰富的文物保护经验,在发展中求保护,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有效融合的发展道路,让社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不会对文物遗迹造成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