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生态课堂融合实践研究

2019-12-27 10:29:50卓道琴刘文建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9年9期
关键词:师生融合信息技术

卓道琴,刘文建

(襄阳市襄州区第四中学,湖北 襄阳 441105)

0 引言

近年,中小学大力倡导信息化教学。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教学,探索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襄阳市襄州区四中打造生态课堂模式,提出让课堂成为“师生与教学环境交互作用的整体”,即师生与课堂环境相互影响,课堂主体之间相互作用、适应。

1 概念

1.1 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是按生态系统原理,在系统内教师、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与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从生态学角度探索课堂生态发展规律,为创造最优化的课堂生态结构提供理论依据。生态课堂用系统观点与动态平衡观点看待课堂系统内部各要素间关系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核心思想是“四为一体”: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教学流程“三环六步”,三环为:导学——互动——达标;六步为:自学前置——预习检测——组内互助——组间展示——整理拓展——达标检测。各学习阶段运用相应教学手段,各环节对应契合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教学手段与效果灵活适应。

1.2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就是通过课程将学习内容有效融合,以友好交互等方式将学习资源系统化。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情境,让学习者在情境中发现、探究、交流,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提高学习能力[1]。它包含两个层面:①思维层面融入系统观与生态观,构建教与学的“信息生态”,将信息化教学环境看作是有层次、各因子功能协调一致的生态系统,强调人、技术、教学活动间的互动,并使网络设施、软件平台、资源库、人员等要素相互补充、发展[2];②技术层面建立能够支持真实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要求的教学环境,帮助教师更有效的“教”,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3]。

2 课堂融合存在问题

2.1 课件水平较低

很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首先体现为完美课件,但课件固化了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这种“教师——课件——学生”的灌输式教学,割裂了师生间的直接联系,教学效果较差。部分教师受技术水平或应用理念限制,课件制作水平徘徊不前,资源单一,很难有系统且能够体现教学思想与教学风格的设计,缺乏师生交互。

2.2 课堂流程单一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源与流程应根据实际处理问题,以因材施教。部分教师将多媒体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按顺序“播放”,让课堂资源变成“流水课”[2]。硬性规定课堂流程,忽略了教学对象个性差异及主观能动性,当师生思维有差异时,教师会显得很被动。

2.3 合作学习“学困生”游离

合作学习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网络资源、课件等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小组交流等方式对“学困生”而言,更容易出现走神、不参与现象,合作学习成了形式。因此,教师应多关注这类学生,鼓励、帮助他们融入集体,找回自信。

2.4 融合思维“呆板”被动

教师课堂教学主要任务是组织、引导、参与,课前应有多层次的情境设置与导入语。学生依导学案自学,主要是自学、交流、质疑、展示、补充、评论、释疑。若教师导学问题设计缺少思维深度,将会导致对学生学习新知识引领不足。教师应巡视到组、到人,点拨、评价、发现问题,运用信息技术展示活动成果。若学生组间互动形式单一,将不能有效提问、回答、补充,很难在思维碰撞中加深认知。

3 模式融合实践途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体与核心[4]。课堂教学结构变革是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质与落脚点。襄州区第四中学打造“三环六步生态课堂”,从资源融合、流程再造、方法变革3个维度进行教育教学创新。

3.1 资源融合——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襄州区第四中学统筹网络信息平台技术、环境与人3大生态资源,使其“互联互通,共享共生”。

(1)丰富线上资源。学校筛选云平台、优课、微课等网络资源,利用校园电视台、教学平台、创作软件、教学APP、微信、QQ等信息技术载体支撑现代化教学。通过互联网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数字鸿沟。

(2)利用校本资源。学校整合优质教学稿、PPT、练习题、测试卷、微课、视频等资源,建成了校本资源库。利用智慧校园管理应用云平台,对教学稿与PPT实行模块化管理,为教学提供大数据分析及跟踪反馈,使教学更有目标性。

(3)互动生成资源。教师熟练运用PPT、一体机、手机、平台等信息化工具与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中获得新经验、新收获、新成果、新问题,及时上传到学科群或班级群共享。如课堂上通过希沃授课助手进行手机与大屏的互动,将学生作业与小组活动视频上传到一体机,丰富资源展示维度,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3.2 教学流程——创变师生交互方式

随着教学手段更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力打造学习共同体,完善开放式学习环境中以学生使用信息资源为主的自主学习模式,形成师生互动、协作自主的多样化整合模式,抓好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课前:学生自主预习。教师设计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自学问题,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以多媒体方式在课堂上呈现学习成果。

(2)课中:师生交流互动。物理课学生小组对实验方案有充分的选择权与自主权,学生在操作中去伪存真;数学课教师大屏上传学生不同错误,全班找出错因,师生互动确保反馈及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参与性,让自主、合作、探究在每个阶段各有侧重,导学、互动、达标每个环节高效运作,提高学习效率。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了学生交流与展示的立体化平台,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有效互动。

(3)课后:多元评价。主导与主体结合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被动接受变成积极参与,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在多维互动中更加主动地参与自主、合作、探究。

3.3 学生思维——创生思维发展力

生态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使思维训练贯穿于教学活动各环节,实现思维导学,将问题质疑精确对应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通过导学案设计与信息化资源层次性运用,多角度、多层次训练学生思维;通过信息化手段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唤起学生求知欲;通过课堂调控的有效性,保证学生思维活动正常进行;通过问题设计与生成,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创造性;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归纳,提升学生思维品质;通过大数据应用,让学生运用已知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拓展延伸思维力,提高综合素养。

4 结语

生态课堂模式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改变了教学结构、流程,实现了教育思想、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全面变革。让每位学生都能经由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迁移运用的历程,从“教为主”转变为“学为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完美统一,需要在课堂模式上反复组合、不断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激发自主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加大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力度,着力打造个性化数字资源模块,构建师生自主探究、深度合作的学习机制,全力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猜你喜欢
师生融合信息技术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