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蓉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24)
我国学界对于魔幻电影的专题研究,肇始于21世纪初期。西方三部极具代表性的魔幻电影《指环王》《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在全球范围内热映,引发了国内对于魔幻电影的一些探讨。随着国内魔幻电影出品数量日增,有关魔幻电影的专题研究自2008年以后逐渐增多,相关成果不断涌现,由于学者身份的不同,魔幻电影的研究视角也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但魔幻电影作为国内市场新兴的类型片,在我国发展时间不过十年,国内对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期刊论文成果最多,鲜有专著问世。其中对于魔幻电影人物造型的关注与研究更为薄弱,从收集的资料来看,魔幻电影人物造型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部分,一般散落于期刊论文的枝节论述中,数量有限,即便独立成文,在论述上也较为单薄、不成系统。
本文系统地梳理近20年来中国魔幻电影领域研究的现状,以此为背景继而集中整理近10年魔幻电影人物造型的研究成果,针对这一研究领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为学界提供一个清晰的学术脉络和可行路径。
魔幻电影这一词,起源于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探讨。所谓魔幻现实主义,就是把现实魔幻化,把魔幻(神话、传说、梦境、幻觉、潜意识等)现实化,两者交融以反映现实①。
早在2003年,学界出现了对魔幻现实主义与电影间关系的探讨,在《当代电影中的魔幻现实主义》②中,作者将魔幻现实主义的现实性与荒诞性结合实际影片加以论证,试图阐述魔幻现实主义与神话、喜剧间的联系与差别。
2004-2005年期间,学界对于魔幻电影的研究相对低迷,仅有几篇对西方近年来热映魔幻影片的相关评述论文。值得一提的是《〈魔戒〉之魅与本土魔幻电影对策》③一文,虽然同样是对国外热映魔幻影片的分析,却针对我国魔幻电影的荒漠状态,梳理了本民族的神魔文化根源,结合当下国内魔幻电影缺失的原因等方面内容作出了具体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是国内第一篇较为全面的有关魔幻电影发展策略研究的学术论文。
2006年,随着陈凯歌导演的《无极》上映,国内对魔幻电影的理论研究逐渐增多,这一年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魔幻电影的繁荣发展对我国魔幻电影所带来的启示,以及少部分关于题材、技术方面的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新世纪西方魔幻电影出现空前繁荣的原因初探——兼谈对我国电影业的启示》④,分别以“生产”“受众”“文本”和“语境”为切入口讨论西方魔幻电影在新世纪初出现空前繁荣的原因同时指出了新世纪初中国电影的一些缺憾,提出了中国电影工作者应该树立必要的“剧本意识”、明确的“市场观”和正确的“文化观”这三点建议。《魔幻如斯美丽——“神话思维”与当代魔幻电影》⑤与《现实、奇幻、爱的母题——关于当代魔幻童话电影创作一些共通规律的思考》⑥都是对魔幻电影的文本研究。前者提出了魔幻电影是以魔幻、志怪、神话故事为原型改编的具有强烈善恶冲突的电影;后者首次对当前论述中较少涉及的“家”和“爱”的母体,结合儿童受众心理进行了探讨,从不同的切入点对魔幻电影文本进行了审视。
2007年相关研究基本是在2006年主要关注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分析,其中代表性的文章有《当代西方魔幻电影与欧洲文化语境》⑦,是第一篇将魔幻电影放入文化语境去思考的独立文章。此外还有《从“魔幻电影”看当代“新神话主义现象”》和《论“中国史诗性大片”和魔幻电影的创作——以〈无极〉为例》⑧等。
2008年,又被称作国内魔幻电影的元年,《画皮1》一举成功,激发了国内学者的研究热情,这一年我国学界对魔幻电影的讨论声不断。如《流行元素下的魔幻法?——〈画皮〉的非主流判断》⑨和《中国魔幻电影奇观感的缺失》⑩。从两篇文章的标题我们可以看出,2008年魔幻电影在国内还是以“非主流”电影的形式出现,且国内观众普遍认为与国外魔幻电影相比,国内魔幻电影视觉特效的奇观化有所欠缺,这也是“奇观化”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在魔幻电影的讨论中。同年,另一篇文章《魔幻电影:新类型片的诞生——为魔幻电影正名》⑪首次试图对魔幻电影这个名词进行定义,并阐释了魔幻电影在创作和观赏上的三大特征;《魔幻电影类型与美学特征探究》⑫通过对魔幻电影表层魔幻元素和深层叙事策略的分析和探究揭示出该类电影的本质,归纳出它的类型和美学特征,对我国魔幻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范式。
2009年,学术界对于魔幻电影的探讨范围进一步扩大,出现了传播学方面的研究:《西方魔幻电影的传播特性研究》;发展启示方面的研究:《中国“神魔幻想片”:发展与缺失》;美术场景方面的研究:《魔幻电影场景中分形全息技术的影响》;心理方面的研究:《“魔幻”电影受众的跨文化心理解读》⑬等等多个视角的研究,从多元视角对魔幻电影这一艺术形态加以理论探讨。
自2010年至2018年,魔幻电影的拍摄在国内呈现井喷之势,中国魔幻电影市场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有关魔幻电影的研究视角更趋多元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面貌。将近十年来的学术成果悉加整理,可以发现研究视角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1.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此类论文主要探讨中国魔幻电影存在的价值、现实的发展状况,并参照一些案例,探讨中国魔幻电影的发展前景及策略。相比前十年相关主题研究,这类论文从更丰富的视角来审视当下中国魔幻电影的发展现状,主要问题落脚点多集中在剧本、商业化、影视特效三方面,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更加具体化。
如《中国魔幻电影繁荣背后的隐忧——兼论“魔幻”二字的名实关系》⑭着重从名实关系理清中西魔幻片存在的差异,指出我国魔幻电影必须在内容、形式、精神三个层面都达到“魔幻”的实质,才能实现长远发展;《国产魔幻电影的发展之惑》⑮提出了国内魔幻电影的高科技之惑、类型之惑、价值观之惑,细致地分析了我国魔幻电影现存在的技术问题;《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奇幻电影发展研究》⑯是一篇研究角度较为全面的硕士论文,在发展现状和策略的研究部分主要分析了当下奇幻电影的产业价值,并将奇幻电影类型片价值上升到国家形象传播的高度进行理论阐述。
其余同视角论文众多,如《中国魔幻电影发展现状及其价值探析》和《从电影〈白蛇传奇〉看中国魔幻电影的未来》⑰等,都对我国魔幻电影的类型和发展方向等作了思考和论述,但缺少新的观念与认知的提升,多属于对前人观念的总结。
2.叙事模式以及传播属性的研究
这类文章主要针对我国魔幻电影的主体叙事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叙事文本的支撑魔幻电影的一大要素,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之一。魔幻电影作为外来传入的概念,不论是前十年还是当下的研究,有一个较明显的学术理念,即将中国的魔幻电影与西方魔幻电影归结为相近却不相同的关系,认为东方魔幻电影应有不等同于西方的独立的叙事原则。
如《解析中国魔幻电影的叙事模式》⑱从《画皮》和《画壁》这两部成功的电影中探析中国魔幻电影的题材选择、爱情线索以及冲突表现等,进一步挖掘中国魔幻电影的叙事模式,认为中国魔幻电影有着它自身的特殊形态,但这种独有特质如何进行“跨文化”传播,建立成熟的叙事模式,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试论中国新魔幻电影的叙事特点——戏剧影视叙事学系列研究之一》⑲提出了老一辈的香港电影人所拍摄的神怪电影值得我们去借鉴,“新东方魔幻电影”要紧抓中国传统故事,同时结合现代的叙事视角,打造符合当下观众口味的类型片,该类型的论文还包括:《解读二十一世纪的神话——类型影片之魔幻电影研究》和《浅谈中国魔幻电影的叙事短板——以〈画皮2〉为例》等。在前十年较少涉及的中国魔幻电影的传播与接受程度方面,也有论文做出了相关论述,如《大众心理与魔幻电影剖析》⑳从大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需求出发,探究大众心理需求与魔幻电影的关系。此外还有《魔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和《电影〈捉妖记〉如何赢得市场和口碑的——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等。
3.魔幻电影的定义及命名界定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探讨魔幻电影的特性以及命名争议的问题。“魔幻片”“玄幻片”“奇幻片”“科幻片”的界定一直是学界热议的问题之一,在前十年的研究中,这一类型问题大部分位于文章开篇,学者对其观念进行简要阐述。
近年,随着国内魔幻电影拍摄数量的增加,“东方魔幻电影”模式也逐渐成形,学者对于该类影片的定义有了初步的认定,出现了一些专门以此为研究方向的文章。如《架空世界与魔法思维——论魔幻电影的本性》㉑提出架空世界是魔幻电影成立的基石;《奇幻电影起源发展及命名合理性》㉒认为不管是科幻电影、魔幻电影、还是奇幻电影,它们之间命名有许多相同之处,其命名概念也可以被包容或局部被反包容,但奇幻电影概念对所有相关亚类型电影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浅析科幻电影在中国的模糊界定和发展瓶颈》㉓的作者通过《新华字典》和“百度百科”以及英文翻译对“科幻片、奇幻片、玄幻片、魔幻片”进行总结,提出在汉语中纷繁复杂的“奇幻、玄幻、魔幻”在英文释义中仅仅由“Fantasy”一词以概之。
也许在日后的发展中,我国会形成独立的“玄幻”或“魔幻”电影,但在当前阶段还应按国际惯例将其统一归结为“魔幻电影”。
4.东西方魔幻电影的异同研究
这一类文章主要从西方魔幻电影入手审视中国魔幻电影,将二者进行对比研究。前十年的比较研究多为对西方魔幻电影成功经验的总结,近十年学者则将关注重点转移到对中西魔幻电影不同文化属性的本质研究。
如《新千年以来好莱坞魔幻与中国武侠神怪类型比较研究》和《中西魔幻电影在角色造型语言上的差异化表达》等文章,从多角度、多方向对中西魔幻电影进行了比较研究。另外,由刘思佳所著,中国电影出版社在2013年9月出版的《魔幻电影》㉔一书,系统地对西方魔幻电影进行了深度的剖析,也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魔幻电影的发展做了相关论述,但由于成书早,只分析到2011年之前的中国魔幻电影,尚没有对其整体的美学风格进行梳理。
5.个案新论
由于魔幻类型影片在电影市场赢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不少研究者将目光集中在时下热映的个案分析上。在主流文献搜索引擎中输入《捉妖记》《大圣归来》《西游记降魔篇》《倩女幽魂》《画皮》《画壁》《白蛇传奇》《妖猫传》等影片名,搜索结果数量惊人,文章质量虽高低不齐,但关注的热度颇高。
在2018年上半年,针对2017年热映影片《妖猫传》的论文数量就占据了当时有关“魔幻电影”论文发表总数的近一半,有《诗歌·美女·少年郎:电影〈妖猫传〉的盛唐意向与符号表达》㉕和《〈妖猫传〉:从妖怪文化到盛唐想象》㉖等数十篇文章。同样,在知网主题搜索《捉妖记》《画壁》,相关学术期刊论文也有近100余篇,对影片创作的美术布景、叙事策略探析、奇观造型、女性形象等多方面问题进行了论述分析。
在魔幻电影的专题研究中,“奇观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门论题。此类论文主要论述中国魔幻电影视觉奇观方面的问题,人物造型作为魔幻电影的显在视觉要素,人物造型的“奇观化”现象就成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2008年“奇观化”一词在学界首度提出。到2012年,有关魔幻电影“奇观化”的期刊论文数量激增,人们的普遍态度从开始的认为国产魔幻电影缺少“奇观化”转变为更深入地研究如何做到对奇观的“量”的把控,以及如何营造中国特色的奇观化特效。如《浅谈叙事化电影向视觉奇幻电影的转变——以近年国产魔幻片看中国式的视觉奇观》㉗中阐述了《画壁》人物造型中具有东方视觉审美的奇幻性;《西方魔幻热潮下的新千年华语电影奇观》㉘对华语魔幻电影中志怪形象的具体表现方式以及呈现出的样态进行分析,试图解答魔幻电影中志怪形象的文化身份构建问题,思考如何从传统志怪形象出发塑造东方魔幻人物造型;《电影〈妖猫传〉的奇观造型艺术》进一步分析了电影《妖猫传》在人物形象和场景环境上的奇观化美学创作,认为《妖猫传》中呈现的视觉景观,不仅做到了“量”的把控,同时也做到了叙事的功能和对内容的补充。
除专门论述“奇观化”的学术期刊论文外,在魔幻电影人物造型“奇观化”的问题上,不可避免地要探讨当代数字技术和特效技术的发展应用。《华语魔幻片的新视觉—与许安、肖进〈画皮2〉的数字特效和特效化妆》㉙从人物造型设计到拍摄过程、拍摄方法,再到对于特效经验的思考,总结出我国电影应该从东方美学出发,努力呈现独特的东方魔幻造型形象;《从数字影像到符号经济——论数字技术对传统电影美学的冲击》对目前数字技术运用的正负面双向效应进行了分析;《数字特效应用条件下中国魔幻电影审美特征研究》尝试从受众的审美体验角度对中国魔幻电影做案例分析,分析数字特效条件下中国魔幻电影产生的新审美特征,更加明确地推论出数字特效技术应用条件下中国魔幻电影创作所具备的优势;《国产电影特效技术的迈进与蜕变——捉妖记导演许诚毅及特效团队访谈》㉚《艺术欣赏和视觉效果的融合——电影〈画皮2〉中的中国式魔幻效果赏析》㉛从人物的形象塑造及画面设计上对影片进行赏析;《〈捉妖记〉:CG与现实融合的突破与升级》㉜对《捉妖记》拍摄阶段特效制作所面临的困境与突破的过程进行了相应描述,解析其制作亮点与技术细节,揭示在制作周期中,影片如何实现角色动画、数字场景与合成等方面的问题。
学界对魔幻电影服装造型方面的研究论述尚显不足。近十年来《从〈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解读唐代女性服饰》㉝是第一篇从服装角度探讨魔幻电影的论文,文章将影片中女性角色的服饰与大唐开放平等的时代风貌紧密联系,分析了剧中服饰与唐代传统服饰的关联;《中国当代魔幻武侠电影服装造型特点及意蕴阐释》㉞选取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典型魔幻武侠电影《倩女幽魂》《墅山传》《白蛇传奇》作为研究样本,探究时代变迁与技术演变对人物造型的影响,在对比中总结该类影片中人物服饰造型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是第一篇较为全面地从服装角度分析魔幻电影的学术论文;《论科幻电影中的服饰人物设计》㉟从《指环王》《饥饿游戏》《第五元素》三部电影中探究西方魔幻电影服装风格的变化;《电影〈加勒比海盗〉系列中服装造型研究》㊱通过解读电影《加勒比海盗》中不同类型人物服装造型的特点,探析欧洲17-18世纪时期的着装形制和文化背景,并且以艺术创作的视角阐述服装造型对于人物塑造、剧情渲染的重要性,最后通过文章的分析总结为本土同类型魔幻题材电影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中国“架空”古风影视服装设计探究》㊲在魔幻文学兴盛的背景下,通过大量文字、图片、影片资料整理分析中国“架空”古装影视服装的设计特点规律、典型设计方法、常见风格倾向和发展趋势等;《中国魔幻电影视觉影像本土化问题研究》㊳从形象主体、特效场景、服装道具三部分入手,对近年来中国魔幻电影中的视觉影像方面出现的本土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其中包含大量对人物造型视觉影像的研究。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学界还鲜少涉及有关魔幻电影服装的研究,研究成果缺少系统化的论证。笔者认为,该领域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深度上需要我们不断丰富与充实,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专业学者的重视,形成系统的魔幻电影服装理论指导范式。
纵观近20年来学界对魔幻电影的研究现状,研究的领域和深度都得到了扩展,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特征。但在魔幻电影人物造型领域仍有许多的空白有待学者去填补。笔者经过这次对文献资料系统的梳理,针对目前魔幻电影中人物造型研究领域存在的空白点,以及已有成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以下归纳总结:
“奇观化”作为魔幻电影的研究热点,是魔幻电影的一大特征,同时也是存在极大争议性的一个问题。目前的研究大多一味抨击魔幻电影的“奇观化”,并未对其出现原因、存在合理性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奇观化”这个名词从何而来?为何在论述中从叙事到演员到造型都会用这个词去形容?“奇观化”是电影具有的普遍特性还是魔幻电影的专有特性?为何在国产魔幻电影刚问世时有人认为国产魔幻电影不够“奇观”,到后来却一边倒的批判魔幻电影的“奇观化”?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过答案,或者说没有清晰明确的答案。许多关于“奇观化”的学术期刊论文并未在前人的论述基础上做到补充与拔高。所以笔者认为,这部分的研究,一方面需要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要跳出前人的思维定式,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魔幻电影“奇观化”的问题。
魔幻电影虽为架空世界的故事,但其有时却会有年代的限制,例如《妖猫传》故事发生的背景为唐代,《四大名捕》故事发生在北宋徽宗时代,这些故事的讲述大多会依托一个具体的时代背景。在目前所见的学术期刊论文中,大部分对服装造型的研究仅就影片本身服装的形制、色彩、材质、纹样中的某一样进行研究,注重细节创新处理的研究,并没有立足影片时代背景从文化层面对服装的形、色、质、纹加以展开论证。影视服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社会符号学意义,重视魔幻电影服装造型基于“根文化”的研究与创作,有利于使影视创作者的创作重心回归东方美学,为东方观众营造一个更易接受的文化环境。不能仅就影片本身的服装分析,忽略了中国传统服饰观念对于魔幻电影服装造型的思想指导。笔者认为在今后对有关魔幻电影服装专题进行分析论证时,有必要结合中国传统服饰史,从具体朝代深入分析形制、色彩、材质、纹样,以历史之“真”为根基,为影视服装设计者提供更深层次的指导价值。
对魔幻电影的服饰研究不等同于普通服饰的研究,魔幻电影多展示的是神仙、妖怪和人这三者之间的故事。神仙和妖怪作为虚构出来的人物,其服装造型通常具有写意性、夸张性的特征,所以在进行设计时,如何在现实服装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使服装造型即符合其形象定位的浪漫化与个性化,又不会过分夸张是设计者所要关注的重点。人类角色的服装造型通常具有写实性的特征,所以在设计制作时就要针对特定的时代背景来做细致研究,突出其所代表的时代服饰特征。针对目前研究中多笼统地将魔幻电影服装一并分析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根据仙、妖、人三种角色的差异,进行分类研究,这样更容易总结归纳影片人物造型的不同特点和未来的创作方向。
服装是民族观念的载体,文化的表征。由于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地域条件等诸多因素,中西方在服装的穿着观念、审美情趣方面也各有不同,形成了东西方不同的服装结构特色。
西方世界作为魔幻电影量产大国,其生产发行的影片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审美影响和视觉冲击,但中西魔幻电影在根本上又存在巨大的差异。在魔幻电影领域,如何做到差异与借鉴、交融与独立,思考差异所产生的原因和所带来造型语言上的不同表现,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比较来了解对方,了解自身,只有认清本质上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才能使中国的魔幻电影散发其独特魅力与风格。就目前所整理的文献内容来看,有关服装跨文化比较的研究少之又少,仅有笔者和导师之前发表的一篇《中西魔幻电影在角色造型语言上的差异化表达》,但这篇文章也仅是根据中西文化语境的不同简单思考了服装造型设计上的差异,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与拓展。
人物服饰造型的文化传播价值还有待挖掘。电影是文化传播与输出的载体,往往带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在电影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中,学者强调了电影对于东方文化的传播价值,但有关电影中服饰传播的重要意义却未有涉及。西方魔幻电影以强大的特技为支撑,呈现一种夸耀外放的“奇观化”服饰结构,影响着中国魔幻电影人物造型的发展,也影响着世界潮流服饰的走向。若我们足够重视魔幻电影服饰文化的传播价值,那么魔幻电影势必成为一种有效的文化传播媒介,可以推广与输出特有的东方美学思想,引领一种迥异于西方审美意趣的新型流行文化。
本文以时间为脉络,着重梳理了近20年来我国魔幻电影及人物造型专题研究的学术成果,并提出了一些自己对未来研究发展方向的初步建议。如今,在成果总结和研究走向上还有很多问题仍需我们解决,如魔幻电影概念的界定问题,魔幻电影中数字技术的应用怎样打破传统的服化道人员组成结构等等。
笔者希望有更多的专业学者加入魔幻电影人物造型专题的研究中,不断填补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让魔幻电影人物造型的学术研究如同缤纷异彩的东方魔幻电影一样,有更深层次的发展。
【注释】
①戴骢:《魔幻现实主义及其代表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北京:语文学习,1983年,第3期。
②贾建京:《当代电影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北京:
现代传播,2003年,第4期。
③陆云达:《〈魔戒〉之魅与本土魔幻电影对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
④朱鹏:《〈魔戒〉之魅与本土魔幻电影对策》,北京:电影评介,2006年,第20期。
⑤汤頔颖:《魔幻如斯美丽——“神话思维”与当代魔幻电影》,北京:电影艺术,2006年,第2期。
⑥葛聪敏:《现实、奇幻、爱的母题——关于当代魔幻童话电影创作一些共通规律的思考》,北京:当代电影,2006年,第6期。
⑦白莲:《当代西方魔幻电影与欧洲文化语境》,北京:艺术百家,2017年,第5期。
⑧杨晓林、柴秋霞:《论“中国史诗性大片”和魔幻电影的创作——以〈无极〉为例》,贵州:电影评介,2007年,第11期。
⑨段海峰:《流行元素下的魔幻法?——〈画皮〉的非主流判断》,吉林:电影文学,2008年,第23期。
⑪陈坤、古宇薇:《魔幻电影:新类型片的诞生——为魔幻电影正名》,吉林:电影文学,2018年,第6期。
⑫康娴:《魔幻电影类型与美学特征探究》,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
⑬刘颖:《“魔幻”电影受众的跨文化心理解读》,北京:外语教育,2009年,第9期。
⑭潘桦、李艳:《中国魔幻电影繁荣背后的隐忧—兼论“魔幻”二字的名实关系》,北京:现代传播,2015年,第10期。
⑮李欣:《国产魔幻电影的发展之惑》,北京:电影新作,2015年,第4期。
⑯周郁:《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奇幻电影发展研究》,江苏:江苏大学,2016硕士学位论文。
⑰成乔明:《从电影〈白蛇传奇〉看中国魔幻电影的未来》,北京:电影评介,2012年,第15期。
⑱叶楚莹:《解析中国魔幻电影的叙事模式》,吉林:电影文学,2012年,第17期。
⑲王祺:《试论中国新魔幻电影的叙事特点——戏剧影视叙事学系列研究之一》,重庆:西南大学,2013硕士学位论文。
⑳陈牧甜:《大众心理与魔幻电影剖析》,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3硕士学位论文。
㉑刘思佳:《架空世界与魔法思维——论魔幻电影的本性》,浙江: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㉒倪祥保:《奇幻电影起源发展及命名合理性》,江苏:江苏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㉓张鑫:《浅析科幻电影在中国的模糊界定和发展瓶颈》,北京:大众文艺,2018年,第12期。
㉔刘思佳:《魔幻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年08月。
㉕陈红梅:《诗歌·美女·少年郎:电影〈妖猫传〉的盛唐意向与符号表达》,安徽: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年,第7期。
㉖李彬:《〈妖猫传〉:从妖怪文化到盛唐想象》,北京:艺术评论,2018年,第4期。
㉗乔慧:《浅谈叙事化电影向视觉奇幻电影的转变——以近年国产魔幻片看中国式的视觉奇观》,甘肃:新一代(下半月),2012年,第8期。
㉘林世超:《西方魔幻热潮下的新千年华语电影奇观》,上海:电影新作,2017年,第2期。
㉙魏俊宏、冯妍:《华语魔幻片的新视觉—与许安、肖进〈画皮2〉的数字特效和特效化妆》,北京:电影艺术,2012年,第5期。
㉚陆俊志:《国产电影特效技术的迈进与蜕变——捉妖记导演许诚毅及特效团队访谈》,北京:电影艺术,2015年,第5期。
㉛ 王泽娟:《艺术欣赏和视觉效果的融合——电影〈画皮2〉中的中国式魔幻效果赏析》,贵州:电影评介,2015年,第14期。
㉜周雯:《〈捉妖记〉:CG与现实融合的突破与升级》,北京:电影艺术,2018年,第2期。
㉝张安凤:《从〈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解读唐代女性服饰》,吉林:电影文学,2011年,第2期。
㉞李韵:《中国当代魔幻武侠电影服装造型特点及意蕴阐释》,山东:阜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㉟金思含:《论科幻电影中的服饰人物设计》,山东:山东纺织经济,2015年,第4期。
㊱陈欢、齐志家:《电影〈加勒比海盗〉系列中服装造型研究》,北京:服饰导刊,2018年,第7期。
㊲高雅:《中国“架空”古风影视服装设计探究》,天津: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㊳ 王伟:《中国魔幻电影视觉影像本土化问题研究》,辽宁:辽宁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