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然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 北京 100000)
2010年,教育部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该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在扩大教育开放方面,要做到“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根据该纲要的内容,力求将各高校自发、无序的双语教学活动推向更为规范的方向,通过政策支持鼓励探索发展。但目前,我国各高校各专业的双语教学活动仍处于摸索阶段,面对未来的发展,仍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因此,本文在新媒体相关专业背景下,以《新媒体研究》双语教学为例,对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必要性、可行性和发展路径等内容进行粗略分析,以求为国内高校相关双语课程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本课程在准备开设之初,在充分学习和借鉴了各高校类似课程的经验后,最终确定为授课教师自选教材(或学习材料),根据每个学期授课的时间节点选取当下国内外最前沿和具有话题性的内容或主题,以全英文学习资料、期中和期末全英文论文及双语授课的形式呈现。《新媒体研究》双语课程确定在每届学生的大三上半学期进行。学生结束了大一和大二由学校统一安排授课的公共英语课程之后,从大三开始便没有与英语有关的课程,因此将这门双语课安排在大三上学期较为合理。授课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教学材料均选自国内外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海外版、纽约时报、BBC等,力求通过国内外主流媒体多角度的报导文章,让学生获取当前时段最前沿的新媒体行业资讯。
随着经济和信息全球化趋势发展越来越迅速,我国高校的毕业生有待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需要在学校学习期间掌握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也需要具备良好的英语沟通、交流能力。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双语课程建设的需求就更加迫切了[1]。
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双语教学模式的概括,大概分为三类:渗透型双语教学、沉浸型双语教学和交替型双语教学。以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新媒体研究》双语课程为例,在充分考查和分析了本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后,确定以渗透型和交替型双语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即在课堂教学中,配合全英文教学材料和PPT,以中文方式讲解,适当穿插使用英语对部分内容解读;在学期中后段,根据学生对英语掌握能力的程度,授课模式逐步由渗透型向交替型双语教学转变,即在课堂授课中交替使用中文和英语两种语言,在以中文讲解授课内容和知识点的时候适当用英语进行补充,以英文讲解知识点的同时适当用中文进行补充。
在我国高校的双语课堂中,选用哪种类型的教材一直是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难点之一。在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双语课程的高校中,教材的使用尚处于探索阶段。通常情况下,授课教师会选择使用国外原版教材,或对现有中文教材进行中译英翻译后编写成授课所需的教材。但以上两种类型的教材所面临的问题是,原版教材定价较高,会给学生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对现有中文教材进行翻译需要授课教师具备非常良好的中英文水平,并且对专业知识有深厚的积累,现有的教学水平恐怕无法独立完成。考虑到以上几点,再结合目前新媒体行业迅猛的发展情况,最终决定在每轮授课的学期选取国内外主流媒体发布的文章作为教学材料,这样既能及时把新媒体领域当前最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为学生做出解读,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比国内外媒体的报道的方式进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2]。
在课堂教学中要避免“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授课模式,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热点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主题演讲、双语网络教学平台等模式。热点案例分析,即每节课或几节课围绕某个特定的热点案例展开,配合英语阅读材料、英语视频等内容为学生进行解读;小组讨论会在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结合某个特定案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主题演讲在学期中穿插进行,由教师指定与课程相关的若干主题,将学生分组后,在课下完成资料搜集归纳、英语PPT制作等工作,在课上演讲,以此来提高学生整理归纳、英语解读和会话能力;双语网络教学平台,即教师在课后将与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英语视频、纪实影片(纪录片)、补充阅读材料等辅助学习内容上传到平台,供学生在课后作为补充材料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过以上所列举的教学方法,除了丰富授课形式之外,授课教师也应注重专业知识和英语实用技巧的讲解,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材料中的社会文化知识和辅助教学材料,如YouTube节选的视频等,结合授课教师的海外留学经历,向学生讲授自己对国外文化认知的理解[3]。此外,通过课堂教学,逐步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习惯。英语思维的培养不能在一朝一夕完成,而需要授课教师利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教学和交流,将专业知识的讲解和社会文化的理解贯通在课堂教学中,由此来提高学生英语习得的能力。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自2017-2018年上学期开设《新媒体研究》双语课程以来,笔者承担了这门课程的主要授课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思考,现以该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形式等方面做进一步说明,并对现有授课形式应通过何种方式进行改革有所反思。
本学院学生来自北京及部分外省市地区,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课程开始之前的摸底中了解到部分学生对双语授课有抵触情绪。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授课教师结合双语课程的核心观念,即运用英语教授专业课程,将课程内容确定为利用中英双语学习新媒体领域最新观点和较为基础的专业知识。
考虑到新媒体领域信息更新速度之快,并结合课程开设之前授课教师阅读的大量中英文新媒体领域书籍,经过充分的分析和论证,在每次开课之前,根据最近一段时间发生的热点行业新闻及出现的最新动态,从国内外主流媒体选取较接近授课时间的新闻素材作为每节课的教材以供学生学习使用。这一做法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英语水平、业界动态等及时更新和调整每轮授课的教学内容。在每节课开始之前,授课教师都会提前把课堂所用的文章发布在微信群,学生在课前预习,教师在上课的前十分钟对文中的重点词汇、语句和涉及的重要观点作出讲解,以便学生能够在正式学习前对文章的整体脉络有所把握。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授课形式是双语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教学中,除配合图文并存的全英文教学课件以外,授课教师会在课堂播放与专业知识有关的英语短视频和音频[4],并在课后将与每节课专业知识有关的专题片、纪录片等影片在网络学习平台分享。此外,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在授课中会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将授课与小组讨论有效结合。由授课教师提出与授课内容有关的某个观点,学生在经过分组讨论后,轮换派出代表对某个观点进行分析阐述。通过以上罗列的参与形式,以期帮助学生客服对英语“张口说”的恐惧,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路整理,在每节课的演讲环节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在每个学期教学的进行过程中,我都会及时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根据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形式和进度。并在每个学期末,根据整理好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出最符合他们的授课形式和内容。
师资力量是双语课程建设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具备较好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高校较为缺乏,除了积极引进海外留学人才外,应鼓励现有教师积极参加海外专业培训、国际会议、讲座等活动。此外,还应该对现有教师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将海外双语授课的先进模式传授给现有教师[5]。
根据每一届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分班,由授课教师制定相对应的授课模式和进度,做到因材施教。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由交替授课模式逐步过渡到全英文授课模式;针对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主要用中文进行授课,并在过程中对部分专业知识、词汇、语句等用英语进行解释,积极鼓励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消除抵触情绪,跟上学习进度。
很多国外主流媒体和网站均有订阅和收费项目,大部分文章需要缴纳订阅费才能够阅读。如能从专业建设经费中分配一部分经费用于支付国外主流媒体网站的订阅费用,将会大大丰富课堂教学材料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多种类型和内容的文章后拓宽视野。
双语课程以英语为媒介,是目前中国高校专业建设和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在信息全球化程度如此高的社会,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的语言之一,无疑是我国高校毕业生今后学习和生活的必要工具之一;在保证专业知识有效吸收的前提下,英语应始终配合学生的学习步调和节奏,逐步成为有效的课堂语言之一。实现以上目标,需要遵从语言学习的规律,在课堂学习之余,有效引导学生培养英语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利用英语掌握更多专业背景知识的兴趣。作为双语课程的实践者与教育者,我们应当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把世界上最新动态和新闻及时传递给学生,把专业知识的教授和社会文化的传递有效结合起来,并在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由此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和开阔的国际视野的学生[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