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纳博科夫对《化身博士》的评价

2019-12-27 03:21:54杨炘婷
文教资料 2019年35期
关键词:讲稿海德基尔

杨炘婷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一名俄裔美籍作家,他因创作《洛丽塔》而名声大噪,为人熟知。但他并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更是一位出色的评论家。《文学讲稿》辑录了他在康奈尔大学讲授欧洲文学大师课程时的讲稿。讲稿中透露出,比起作品的思想和主题,纳博科夫更关注文本的细节与形式,这与20世纪流行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和英美新批评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值得钦佩的是,纳博科夫并没有因此就将评论局限于文本内部,在讲稿中,他时常提及社会文化背景和作者本人的思想观点,将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有机结合,成为后世文学评论学习者的典范。

就讲稿中涉及的七部作品来看,纳博科夫对于《化身博士》的总体评价不高,认为其文体学价值远高于小说意蕴,这与目前关于《化身博士》的国内外研究论文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本文将从纳博科夫的讲稿和其他论文两者之间的对比入手,总结出纳博科夫讲稿的优点与不足,提炼其带来的学习价值。

一、纳博科夫对《化身博士》的评价

与 《文学讲稿》中评论的其他六部作品相比,《化身博士》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出乎意料。从主流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来看,《化身博士》并非首屈一指的作品,不能称为名家典范。但是,考虑到纳博科夫本人对于细节和思想的态度,这本书的出现又显得不足为奇。“关于细节,关于细节如此这般地组合是怎样产生情感的火花的,没有了它们,一本书就没有了生命。就此而言,总体的思想毫不重要。”①(2)

不难发现,《化身博士》入选的原因是它特殊的文体价值,“它也不是寓言或讽喻小说,不论作为寓言还是讽喻,它都索然无味。如果我们把这部小说看作一种文体学现象,无疑,它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②(201)

具体来看,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文体分析、情节梳理、艺术缺陷、叙述结构和背景补充五部分,其中前面四个部分都是从作品本身入手的,集中讨论了语言和结构是如何助力实现作品的美学效果的,同时作品中的艺术缺陷也是从细节层面指出的。方法上主要运用了文本细读法,除了文本外部的背景补充,讲稿中的其余部分都穿插着大量的引文。

本部分将从文体分析和艺术缺陷两个方面详细阐述纳博科夫对于《化身博士》的评价。

(一)文体分析:“一张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富有逻辑性的网”。 ③(202)

纳博科夫认为文体是最重要的,“文体是最完美的,它能毫不唐突地达到最高程度的优美、简洁及含蓄”④(202),《化身博士》兼备美妙的语言和富有逻辑性的网状人物关系。

1.美妙的语言

纳博科夫认为,斯蒂文森创作这部小说的两个难点分别是,如何使读者信服变身药水是真实有效的,以及如何使读者相信变身前的杰基尔和变身后的海德分别对应着“善”与“恶”。这两个难点的解决全然仰仗流畅的文体,在生动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中,故事得以顺利展开。

(1)生动的描写

生动的描写主要表现在情节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刻画三个方面,纳博科夫的评论中引用了大量原文进行佐证。

A.情节描写

“接着尝到的是最难熬的苦楚:骨头里嘎嘎作声,胸中恶心得要命,还有一种精神上的恐惧,即使在出生或死亡的时刻也不可能比这更甚。后来剧痛迅速平静下来,我像生过一场大病似地悠悠苏醒。我的感觉有点异样,并且无法形容的新奇,也正因其新而难以置信的甜蜜。我觉得自己的身体变得比较年轻、矫捷、快活了。我内心意识到一种鲁莽的冲动,一连串纷乱的纵欲映象犹如推动水车的湍流在我想象中奔泻。我意识到义务的束缚已被挣脱,灵魂得到了一种过去从未体验过的,但并非纯洁无邪的自由。这种新的生活刚一开始,我就知道自己比过去坏,坏上十倍,知道我已被出卖给原罪作奴隶。在那一瞬间,这个念头像一种酒使我振奋、高兴。我伸出双手,陶醉在这些新鲜的感受中;与此同时,我突然发觉身材变得矮小了。”②(285)

在杰基尔的自白信中,这一段关于变身情节的描写,从物理变化和心理感受两个层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使人信服变身药水是真实有效的。

B.环境描写

纳博科夫提到文本中的描写都是新颖动人的,借着厄特森律师的视角,雾蒙蒙的伦敦浮现在读者眼前,增加了压抑感和真实感。此外,对于杰基尔和海德进入房子的两扇不同的门的刻画也为两个人物的对比增加了感染力。

杰基尔的门:这幢房屋此时虽然除了楣窗整个都沉浸在黑暗中,但还是看得出它的气派豪华而安适。②(243)

海德的门:就在那个地方,有一座凶宅模样的建筑,它的山墙临街突出。房屋共两层楼,没有窗子;楼下只有一扇门,楼下正面只见一堵密不透风的褪色外墙,此外什么也看不见;这座建筑处处呈现着一派年久失修的颓败景象。门上既无铃,又无环,浮泡和斑点倒不少。②(232)

C.人物形象刻画

“杰基尔-海德”这一组变形人具有鲜明的形象对比,性格、身材、相貌和自我都截然不同,斯蒂文森通过细致的描写使这些区别跃然纸上,使得二者之间的“善”“恶”对比更加强烈。

正如你常常说的那样,亨利·杰基尔的手在形状和大小方面都具有职业特征:这是一只大而坚定、白而好看的手。可是,我在伦敦市中心黄色的晨光中相当清楚地看到的那只搁在被褥上没有握紧的手,却是瘦骨嶙峋、青筋暴突,灰白的皮色被黝黑的汗毛反衬得分外难看。这就是爱德华·海德的手。②(289)

(2)语言(头韵的使用)

在语言的使用上,纳博科夫特别提到了头韵的使用,他认为这带来了很好的文字效果。头韵在文中的出现是斯蒂文森有意为之,他在《写作艺术论文集》的引文中有写道:“一个短语或是一个句子,其内容是否具有美感,绝对地取决于头韵和半谐音”①(212-213),这样的观点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贯彻。

纳博科夫提到了文本最后一章中杰基尔的自白信中的一段话作为斯蒂文森押韵的示例,其中discontented和doctor, liberty和leaping分别压头韵“d”和“l”。

Yes, I preferred the elderly and discontented doctor,surrounded by friends and cherishing honest hopes;and bade a resolute farewell to the liberty, the comparative youth, the light step, leaping impulses and secret pleasures, that I had enjoyed in the disguise of Hyde.③(58)

2.富有逻辑性的网状人物关系

杰基尔与海德的人物关系研究,一直都是热点话题,长期以来,国内外研究者的主流观点都是把杰基尔和海德作为一组对立面进行区分,认为杰基尔代表“善”,海德代表“恶”。尽管20世纪以来精神分析、伦理分析等新的研究方法层出不穷,逐渐出现了“本我—自我—超我”的划分、“斯芬克斯因子”的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区分,但是对于这两个人物的解读仍然难免落入对立区分的位置。

纳博科夫在讲稿中使用图表详细说明了杰基尔和海德之间的关系,打破了人们的成见。首先,杰基尔不是“善”的化身,他本身就是善与恶的混合体,就维多利亚时期乃至当代的道德评判标准来看,杰基尔也并非善类,他是一个虚伪的人。其次,杰基尔和海德不是完全的转化关系,当杰基尔变成海德时,作为杰基尔的部分依然保存在体内,只是不作为主导力量。最后,纳博科夫认为其中存在着三个人物,杰基尔、海德和一个过渡时期的人物,即海德的特征刚刚在外貌和身材上显示出来,但性格和自我依然是属于杰基尔的那个人,这样的过渡时期出现在,杰基尔无意识地变成海德的情况下,比如清晨他在海德的公寓醒来时,他具有海德的面貌,但此时他并非一心想着作恶,而是赶紧让自己恢复杰基尔的身份。

纳博科夫对于人物的探索是极具价值的,“三个人物”的观点放在今天的评论中依然是具有新意的,他将“善恶共生”的观点丰富化、复杂化了。“善”与“恶”并非泾渭分明,杰基尔所谓的分离始终没有实现,它们在同一个躯体中流窜,始终同时存在,“善”突出时,表现为杰基尔,“恶”突出时,表现为海德,“恶”试图战胜“善”时,表现为过渡时期的人。

(二)艺术缺陷。

称赞之余,纳博科夫也指出了《化身博士》中的艺术缺陷,这样的批评在国内研究者的论文中是鲜少出现的。艺术缺陷主要表现在人物的矛盾性与“恶”的模糊性两个方面。

1.人物的矛盾性

人物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厄特森和恩菲尔德两个人物身上。他们平时的形象和遇到海德事件之后的反应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这一对远亲以迟钝沉闷的形象出场,“据碰到过他们在一起作星期日散步的人报道,他们一句话也不讲,看样子闷得慌”②(231),这样的特征延续到了他们对于海德的描述中。他们的描述都是干瘪枯燥的,是概括性的,只能说出这是一个极恶的人,却没有任何细节上的描摹。这与兰年博士的信中提到的海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第九章之前,海德的形象都是模糊的,直到兰年博士的描述中,海德才跃然纸上,亮出了他的可怖面目,从语言、动作、表情等多个方面展现出他的“恶”。因此,从日常表现与对海德的观察和描述中,可以发现,厄特森和恩菲尔德是两个非常迟钝的人。但是文本中出现的两个细节却有力地对此作出了反驳。恩菲尔德在向厄特森讲述海德先生袭击女孩的事件时,内容十分翔实,如果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则无法重述如此惊心动魄的场景。此外,厄特森在听完这个故事之后,在睡梦中重现了这个故事,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脑海中也无法形成如此强的画面。从这两个细节看来,两个人并不是迟钝的。

纳博科夫坦言这个问题是难以解决的,他认为可以把厄特森和恩菲尔德设置成两个具有内在艺术气质的人物,海德的出现可以激发他们内在的艺术感,刺激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但是斯蒂文森把他们塑造成了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的单身汉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这可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但是也带来了人物设置上的矛盾。

结合斯蒂文森的小说创作观,或许可以对这个问题做出一些解释。追求典型意义上的真实,是斯蒂文森小说观的重要部分。他更在意的是深层意义上的真实,而不是表象的真实。对于厄特森和恩菲尔德两个人物的塑造,作者更希望让他们成为典型,而不是处处追求细节真实。

2.“恶”的模糊性

“恶”的模糊性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文本仅仅告诉读者,海德是纯粹的恶,但没有对海德的“恶”进行详细的描述,以至于很难理解海德的“恶”究竟是什么?从外貌和身材上看,海德是丑陋矮小的,但这与人的本质没有直接的关联;从行为上看,文本主要叙述了两件恶事,一件是海德从女孩身上踩了过去,另一件是他打死了凯茹爵士,这都指向了海德具有暴力倾向、虐待倾向,但这与“纯粹的恶”仍然存在着出入。文本中用了很多概括性的词去解释海德的“恶”,比如:寻欢作乐、不义者、恶鬼等,但这些都是不具体的。

纳博科夫在此处特别提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背景来解释这个问题,他认为这是作者在这个伪善时代下的屈从,没有做出暴露性的批判是怯弱的表现。杰基尔和海德之间模糊隐晦的关系吸引着读者不断去探索其中的多种可能性,而纳博科夫认为斯蒂文森想传达的是一种完全与善分离的恶,是没有人性的残酷。

二、《化身博士》的国内研究

《化身博士》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被翻译过来,又逐渐出现了多个译本,在中国的传播很早也很广泛,而且还出现了改编的电影、电视剧、话剧等。但是国内对这部小说文本本身的关注度不够,研究也相对较少。文学史论著方面,这部作品在李赋宁主编的《欧洲文学史》、侯维瑞主编的《英国文学通史》、刘文荣著《19世纪英国小说史》和蒋承勇等著《英国小说发展史》中被提及。论文方面,根据CNKI检索“化身博士”,仅有来自期刊的论文27篇,相关硕士论文9篇。

(一)期刊论文。

期刊论文中最早的是1994年王晓燕发表在《世界文化》上的一则简短的介绍,其中提到了主人公的原型。2000年尹传红发表的 《俊丑两种面目善恶双重人格——斯蒂文森与〈化身博士〉》是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评论。期刊论文根据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1.围绕文本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进行分析

这一类文章主要涉及“双重人格”与善恶关系,乃至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从本我、自我和超我,有意识与无意识等方面探讨主人公的分裂人格,这一类评论数量最多。文章包括《小说〈化身博士〉中善的自我和恶的自我人格分裂和道德教义研究》(2019)、《“本我”的幻灭:〈化身博士〉的三重人格分析》(2018)等。值得注意的是,《论〈化身博士〉中的善恶统一》(2011)强调了善恶不可分离,并提到基督教中的原罪人性予以佐证,《人性的夸张觉醒——解读〈化身博士〉》(2010)一文中提示了文本中对于“性”始终是回避的。

2.文学伦理学分析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展开的分析,比如《杰基尔博士的沉沦与救赎——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化身博士〉》(2018)。也有一些文章是从科学伦理的角度出发的,文章有《迷失的科学人——〈化身博士〉之伦理阐释》(2017)和《从〈化身博士〉看史蒂文森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2016),其中指出了杰基尔的行为违背伦理,注定要成为科学的奴隶,认为小说文本启示了人类与科学的关系。

3.两性分析

《化身博士》中基本没有女性角色,也不存在恋爱关系,但仍有一些论文是围绕两性关系展开的,《解读斯蒂文森〈化身博士〉中被践踏的小女孩》(2012)一文认为文本暴露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遭到压迫的境遇以及斯蒂文森对于女性的同情;《〈化身博士〉的两性解读》(2011)一文中展示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男女关系,还特别提到文本中的男性角色具有女性气质。

4.叙事分析

从叙事学角度出发的分析文章也有不少,包括 《试析〈化身博士〉的叙述视角》(2010)、《浅析〈化身博士〉的叙事技巧》(2008)等。比较新颖的是《从〈化身博士〉的叙事话语阐释原罪理念的表达》(2010),这篇文章对文本中的角色关系进行了意指结构分析。

5.综合性的评述

还有一些论文杂糅了以上多个角度,比如 《镜子的两面——浅析爱伦·坡〈威廉·威尔逊〉与斯蒂文森〈化身博士〉》(2007),论文《解读〈化身博士〉——兼谈纳博科夫对〈杰基尔医生和海德先生〉的批评》(2012)中特别提到了纳博科夫对于《化身博士》的评论。

(二)硕士论文。

将《化身博士》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详细解读的硕士论文共有9篇。最早的一篇是2005年的《如影随形--试论西方文学中人性善恶表现的特殊类型》,这篇论文从主题和手法层面分析了四部围绕 “人性善恶”展开的小说:《威廉·威尔逊》《化身博士》《道林·格雷的画像》《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指出了“善恶并存于人性中”。此外,还有2篇论文也将《化身博士》与其他作品进行了对比,《面具与阴影——〈化身博士〉和〈道林·格雷的画像〉之对比分析》(2010)基于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人格面具理论与阴影理论对两部作品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人们罪恶的根源在于内心阴影和外在面具的不统一;《论“斯芬克斯因子”与文学的教诲:以四部经典小说为例》(2013)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以“斯芬克斯因子”为切入点对《威廉·威尔逊》《化身博士》《道林·格雷的画像》《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这四部作品中人物的“斯芬克斯因子”,探讨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之间的不同组合与变化,进而阐释理性意志、自由意志和非理性意志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提到,人人都是善恶混合体,“人们看到海德会有一种不舒服和恶心的感觉,原因就在于海德身上这种不加掩饰的恶,让人们看到了自己身上隐藏的作恶的欲望。 ”④(19)

《斯蒂文森小说叙事学研究》(2007)分析了斯蒂文森在叙事艺术上的成就。《双重人格的探讨与三重叙事的技巧——试论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2009)探讨了“双重人格”主题和叙事技巧。《论19世纪西方文学“自我分裂”人物母题的特殊类型》(2008)运用了原型批评的方法,探讨了19世纪“自我分裂”母题的创作,《化身博士》作为“变形人”案例被解读。

“To Restrain or to Release: Interpreting the Character of Dr.Jekyll in R.L.Stevenson’s Dr.Jekyll and Mr.Hyde”(2010)运用精神分析批评中的人格系统理论详细地分析了杰基尔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解读其心理机制,指出杰基尔选择自杀来结束让他无法忍受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

《卡伦·霍妮精神分析视角下〈化身博士〉主人公的人物解读》(2018)运用卡伦·霍妮精神分析法解读主人公的精神症人格,指出主人公的内心冲突是由19世纪的文化矛盾造成的。《人都想多要几张脸——以“画皮”作为技术手段的身份转换现象研究》(2018)旨在讨论社会中的“画皮”现象,但是将《化身博士》作为引入,对文本进行了解读。其中特别提到,海德与杰基尔共享着身体与灵魂,人格是统一的,杰基尔的变形是一种“自我欺骗的扭曲心理”,当他看到自己的面貌发生改变时,就开始随心所欲地放纵,这与长期以来,学者的分析中普遍认同的“人格分裂”的主题有所不同。

三、纳博科夫评论带来的启示

纳博科夫的课堂已经过去很久了,将他在20世纪中期的研究思路与21世纪以来国内发表的论文对比之后,笔者发现他的文学批评在今天看来依然是超前的,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尤其表现在他对细节的研读、对语言的关注,对内容敢于质疑,并且注重文学研究的内外部结合。

(一)研读细节。

国内的研究论文数量最庞大的便是对于人物和主题的分析,将“善恶共生”“人格分裂”之类的主题反复写了几乎20年,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时毫无新意,缺少细节探讨。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引入大量引文,提示了更多值得关注的细节,尤其是对于杰基尔和海德之间关系的图解。仔细研读文本,不盲从前人的分析,可以避免论文落入重复前人研究的困境中。

(二)关注语言。

评价作品时需要结合作者本人的创作观,斯蒂文森主张在遣词造句上精益求精,由此,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提到了小说语言中广泛存在的“头韵”。对研究者来说,这也是一个新的方向。

(三)敢于质疑。

国内的论文很少对作家作品提出质疑,怯于怀疑与批判,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针对人物设置的矛盾性和“恶”的模糊性提出了质疑,甚至试图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这启示评论者们在具体评论中要敢于质疑,避免一味解读。

(四)文学研究的内外部结合。

在英美新批评的潮流中,纳博科夫仍然可以做到内外部结合研究是值得赞赏的。当代研究者也应当注意这一点,结合作者背景和作品背景进行更加严谨的解读。

当然,纳博科夫的评论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他的评论主要还是围绕文体展开的,缺少对于主题的探讨。他指出了主人公是一个善恶混合体,在善与恶的博弈中,互相转化,表现出不同的人体特征,但是他没有对此作出进一步的分析。笔者认为这与斯蒂文森意图塑造的典型有关,人性本就是善恶共生的,斯蒂文森把这种每时每刻都存在的思想斗争通过变形人的形式暴露了出来,这反映了人类的行为都是对于人性的屈从。

注释:

①[美]纳博科夫.文学讲稿[M].申慧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2,201,202,202,212-213.

②[英]斯蒂文森.金银岛·化身博士[M].荣如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285,243,232,289,231.

③Robert Louis Stevenson,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④刘喜梅.论“斯芬克斯因子”与文学的教诲:以四部经典小说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讲稿海德基尔
基尔科努米Fyyri图书馆
现代装饰(2021年1期)2021-03-29 07:07:40
独一无二的海德
海德汉EMO2019展品预览
独一无二的海德
EMO HANNOVER 2017之海德汉
丹尼·麦卡斯基尔:从网红到MAGURA形象大使的淬炼之路
中国自行车(2017年5期)2017-06-24 10:45:31
基尔根尼:爱尔兰东部的古老传说
中国三峡(2016年9期)2017-01-15 13:59:31
讲稿事件
小说月刊(2014年12期)2014-04-19 02:40:08
讲话
杂文选刊(2013年5期)2013-05-14 13:38:07
看爹
小品文选刊(2013年8期)2013-04-29 21:17:27